粗糙的身体控制
许多身体动作,诸如抬头、坐、站立、走路、跑、弯腰、跳上、跳下、跳跃、蹲下、躺下、翻身、攀爬、躲避、弯腰捡东西、挺身、平衡、抓住、推开、踢、拉,以及其他与灵长类动物所共有的动作,如改变位置、行走、搬动巨大物体等,这些动作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先天就会的?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但都能援引名人的意见。
在我看来,在此类动作上,后天训练的作用极微。与其把此类动作归入打网球、跳舞或游泳等后天习得的动作之列,不如把它们归入呼吸、眨眼或吸吮等先天动作之列。婴儿学习走路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在文明人的家庭中,婴儿似乎需要学习走路,或者需要有人教孩子走路。这种现象已经有人证明是虚假的。婴儿的尝试和进步并非是在养成走路的习惯,而是本能发育的表现。父母的教导并没有为婴儿创造出一种倾向,而仅仅是刺激他或者奖励他而已。
需要人们谨记的是,个体随发育逐渐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最初表现出来的能力不完善与不需要学习并不矛盾。个体原始倾向的逐渐“完善”有时需要训练和教导,有时仅仅依靠内在的发育。例如,小鸡见一块东西被投掷过来,做出逃跑、匍匐并发出叽叽叫声的反应,这不是学会的,而是逐渐发育所形成的反应。公鸡好斗的反应也不是学会的。最初它的好斗行为也非常的“不完善”。对它们的好斗行为进行追踪观察,就能够发现它们的好斗行为是逐渐“完善”的,直至后来的行为和最初的行为完全不同了。(例如,两只小公鸡出生才6天,就会突然无端冲斗在一起,对峙一段时间后,就各做各的去了。)原始倾向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这样,由最初的“不完善”逐渐发展到“完善”,而无一例外。
因此,我断定儿童获得上述与控制自己身体相联结的动作,如同生活在森林中的哺乳动物通常在危机时刻所做出的反应一样,主要是由原始倾向的内部发展决定的。可是这种决定作用究竟有多大,我不好说。我不能断言,人类或所有哺乳动物即使没有后天的经验也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者说上述所列举的所有原始身体动作都如同走路一样是原始倾向发展的结果。但是,那种认为行为的发展统统来自训练、成功体验和模仿的观点,或者说那些模糊不定的“素质”的促进作用微不足道的观点似乎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样的观点很难解释我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因果联系。相反,却可以相信,在“素质”发展为行走的过程中,绊倒、摔倒和迷失方向等所带来的疼痛的帮助作用是非常小的,而且与模仿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