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内外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注说明

《普济内外全书》,作者署名为泄峰桂林主人,清代乾隆道光年间医家,生卒年不详。据后校订者“弟杨继虞”“侄子杨初泰”等姓名,当为杨姓,但名无可考。据自序,杨氏应曾习儒,然年近半百仍名落孙山,有感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言,遂汇集历朝名医之帙,精选历代神应之方,编成《普济内外全书》。

本书为稿本,共四册八卷,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每册封面左下角标有元、亨、利、贞以別次序。首册内有作者自序,序末云“道光十一年岁次……书于登云书院”,无跋,推测成书于道光十一年(1831)。序后为全书目次,目次首页有藏书章,每册前有分卷目录。全书墨笔书写,朱笔句读,并有墨笔及朱笔之修改及眉批,可知此书为修改稿本。部分方名下双行小字为方剂歌诀。本书搜罗广泛,其内容与明代龚廷贤的《万病回春》相似。本次整理原则:

1.原书有朱笔句读,本次校注采用现代标点方法加以标点。

2.原文字体有一栏单行、一栏双行,今将单行改为五号宋体,双行根据内容将方歌部分改为小字楷体,药物剂量、炮制等改为小字宋体。

3.原书有总目次及分卷目录,今一并提至正文前,使用连续编码以统一编次页码。目录编排混乱,今据正文重新编排。

4.原书中因抄写致误的错别字,径改不出校。

5.原书异体字、古字、俗字较多,今一律改为简体字。如“仝”改作“同”,“欬”改为“咳”,“已上”改为“以上”,“香茹”改为“香薷”,“石羔”改为“石膏”,“番胃”改为“翻胃”,“三稜”改为“三棱”,“瓜娄”的“娄”改为“蒌”,“菉”改为“绿”,“录毛”“录豆”“录矾”的“录”改为“绿”,“寔”改为“实”,“耑”改为“专”,“只寔”改为“枳实”,“蝉退”“蝉脱”改为“蝉蜕”,“地夫子”改为“地肤子”,“兔丝”改为“菟丝”,“梹郎”改为“槟榔”,“桔更”改为“桔梗”,“蒺莉”改为“蒺藜”,“射香”改为“麝香”,“荳”改为“豆”,“煖”改为“暖”,舌苔之“胎”及“台”改为“苔”,“荜拨”改为“荜茇”,“要黄”“要雄黄”改为“腰黄”“腰雄黄”,“沙糖”改为“砂糖”等。

6.通假字随文出注;生僻字词先注音,后注释。

7.原书引用《素问》《灵枢》《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原文,文字无差异者,注曰“出”;文字有出入者,注曰“本”;出处与原文所示不同者,注曰“见”。

8.原书分“元、亨、利、贞”四册,共八卷。每册书名下有“曲躬斋秘录”字样,每卷首书名下有“泄峰桂林主人鉴定”,后有校正、审阅、编次人姓名。如卷一下有“弟杨继虞校正,侄子杨初泰恭阅”,卷二下有“弟杨闻谟校正,男杨鼎辅恭阅”,卷三下有“弟杨闻谟校正,友袁泗儒恭阅”,卷四下有“弟杨继虞校正,男杨鼎辅编次”,卷五下有“弟杨继虞校正,友袁泗儒恭阅”,卷六有“弟杨闻谟校正,男杨鼎辅编次”,卷七下有“弟继虞校正,侄序楹编次”,卷八下有“弟杨闻谟校正,友袁泗儒恭阅”,今一并删去。

9.凡墨笔、朱笔所改均作为定稿内容,直接录入正文,不出注。原书批注部分录入正文时前加“批:”并用小字排版以示区别。

10.原书方后煎煮法中的“右×味”,今改为“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