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
所谓中医全息,是“局部患病,整体治疗;整体虚弱,补其重锐”的医学和易学理论结合。
一粒种子可以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一个细胞可以孕育成一个完整生命。物体的部分是整体缩影的全息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已经做了详细阐述及临床应用。
现代科学家用高倍望远镜拍摄下的宇宙星云运转图很像两千多年前《易经》里的太极阴阳图。太极阴阳图是宇宙的全息缩影,而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则重点表现在分泌各种激素的肾脏功能上。
所以,肾为人体全息的重点,谈虚论补就要补肾。补气虚,肾为气之根;补血虚,肾髓为生血之源;补阴虚,当滋补肾之元阴;补阳虚,当温补肾之元阳。
疾病多由阳气衰始得,人过四十以后如日过午时偏西,阳气渐衰,则开始多病。
宇宙之间,太阳少而星辰多;地球之上,阳陆少而阴水多;人体之中,阳气少而血肉多;处处可见阳之亏。古人作八卦,把肾定为北方之水、坎卦,卦爻(),喻为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是明显的阳少阴多,患病也易阳虚阴瘀,故《景岳全书》言“阳非有余”论。
疾病多由阴气瘀积导致,人体之中较少的阳气统管着周身很多的阴气,犹如少数的军师将帅统领千万士兵军队一样。一旦阳气虚弱,阴气得不到阳气的统管,即会失去正常的运行规律,出现紊乱、障碍、瘀阻,形成疼痛、胀满等各种不适症状。
所以,补虚就要补阳,祛瘀就要温通。河流之水,得温热则能顺畅流淌,遇寒冷即会凝滞结冰;人体脏腑,阳气盛才会代谢正常,阴气瘀导致循环障碍。
中医全息补肾论,就是运用中医整体辨证的方法,采取易学全息阴阳的理论,补益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肾脏,从而收到提纲挈领,执简就繁,固其根基,护其梁柱的效果。
中药温通热疗法,就是使用补肾、健脾、活血、行气、消导的温热性中药治疗因虚弱、瘀阻而产生的疼痛、胀满、热毒瘀聚之慢性疾病,从而达到治病治本、整体恢复的真正目的。
治病必治其本,治本必补其肾,补肾必温其阳,在慢性病治疗中必不可缺少,“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是整体治疗、增强免疫、治病治本的治疗方法。
本人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推出的“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确实缓解了很多疑难重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挽救了很多肿瘤、肾病、肝病患者的生命。
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常用药物如下:
1.补肾:川续断、桑寄生、骨碎补、杜仲、巴戟肉、菟丝子、补骨脂、仙茅、仙灵脾、五味子、女贞子、山萸肉、韭菜子、肉苁蓉、鹿角片。
2.健脾:浙白术、炒苍术、西洋参、红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甘草。
3.活血:当归、白芍、川芎、红花、鸡血藤。
4.行气:香附、延胡索、陈皮、厚朴、升麻、柴胡。
5.消导:壳砂仁、肉桂、小茴香、干姜、草豆蔻、炒麦芽、鸡内金、枳实、山楂、槟榔、大黄。
说明:临证中,在补肾、健脾、活血、行气、消导五大方法用药的基础上,再根据患者当时表现的症状选用适量对症的药物同步治疗。五大疗法常用药物不可全部选用,一般选用60%,并可根据临床症状调换其他同类药物。如有出血,则不用活血药,胃府积热者少用健脾药,灵活机变,但用量要轻小,每剂药总量不宜超过180克。
关于“中医全息补肾论——中药温通热疗法”治疗胃病、肿瘤、肾病、肝病的详细论述,还请您细心阅读以后的各个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