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康复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中医康复疗法

中医学认为,造成疼痛的致病因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饮食劳倦、痰饮、瘀血、外伤和虫兽伤害等。在人体正常功能下降时,即正气不足时,这些因素将造成疼痛的产生。而造成疼痛的病机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不通则痛”。不管造成疼痛的病因如何,都是外邪导致经络瘀阻、气血凝结不通,故“不通则痛”属实痛。其二,“不荣则痛”。这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气血阴阳不足,脏腑经脉等失于温养濡润所致的疼痛,属虚证。“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都属于气血运行异常所造成的疼痛。

一、中药内服

中药内服法为治疗痛证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疼痛性疾病,临床治疗时需辨证施治。其治法是以证候为依据,立法以辨证为前提,根据八纲、脏腑辨证及药物属性组方,分而治之。内服药物治疼痛,从病机上分为“补”“通”两大原则,具体分为以下治法:

1.祛风止痛法  适用于风邪引起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川芎茶调散、大秦艽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2.温经散寒止痛法  适用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四逆汤、附子理中汤等。

3.除湿止痛法  适用于湿邪引起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羌活胜湿汤、苓桂术甘汤、肾着汤等。

4.清热泻火止痛法  适用于火热之邪或五志化火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荆防败毒散、仙方活命饮、龙胆泻肝汤等。

5.通下止痛法  适用于燥结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大承气汤等。

6.理气止痛法  适用于气滞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四逆散、柴胡舒肝散、通气散等。

7.活血止痛法  适用于瘀血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

8.消食止痛法  适用于饮食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9.化痰逐饮止痛法  适用于痰饮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温胆汤等。

10.驱虫止痛法  适用于因肠道寄生虫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乌梅丸、化虫丸等。

11.补血止痛法  适用于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常用方剂如大补阴丸、左归饮、四物汤等。

二、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作用迅速,简、便、廉、验,易学易用,容易推广,使用安全,不良反应少,患者乐于接受,尤其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它与内服法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更有内服法所不能及的诸多优点。治疗一些疑难顽症之疼痛,也常获令人满意的疗效。

(一)贴药疗法

将膏药或膏药上掺药粉贴于患处的方法称为贴药疗法。本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之功效。

1.适应证  适用于肢体各部位及颈、背、腰等处的疼痛性疾病。

2.操作方法  清洁皮肤,毛发较密较长者应剃除。选取大小合适的膏药,剪去其周边四角,置酒精灯上加温,使之软化后揭开;再在膏药外缘以棉花围绕一周,趁热贴于患处;最后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3.注意事项

(1)烘烤膏药不能过热,以膏药柔软能揭开而不烫手为度,防止粘贴时烫伤皮肤或膏约外溢。

(2)发现皮肤发红、起疹、出水疱、痒痛时应立即取下,局部随即用汽油或松节油、红花油等擦拭干净。

(二)敷药疗法

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以达到治疗作用的方法,称为敷药疗法。此法通经活络、消肿祛瘀、清热解毒,起止痛作用。

1.适应证  风寒湿痹所致的各种疼痛,如胸痛、胁痈、偏头痛、跌打扭挫伤痛、癌肿疼痛,以及疥、痈等引起的局部疼痛。

2.操作方法  首先清洁局部,再将调制好的药膏或草药平摊于棉垫或纱巾上,另取一块大小相等的棉纸或纱布覆盖在药物上,将四边往里折叠整齐,然后将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注意事项

(1)敷药时必须注意温度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5cm厚为宜,围敷范围必须超出病痛处1~2cm。

(2)用水或药汁、醋调配的敷药容易干燥,需用原调配剂加以湿润;用饴糖调配的膏药,热天易于发酵,宜新鲜配置或加适量0.1%~0.2%苯甲酸防腐。

(3)敷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全身及局部反应,如发现异常应终止敷药。

(三)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进行熏蒸及洗涤的治疗方法。该法通过疏通腠理、流畅气血、清热解毒、除湿祛风达到止痛目的。常用的方法包括溻渍法、淋洗法、熏洗法。

1.适应证  风湿关节筋骨疼痛、头痛、目赤肿痛及疖、痈、丹毒、痔瘘、软组织损伤、骨折等引起的疼痛。

2.操作方法

(1)溻渍法  将煎好的药方倒入盆中,盆上放置带孔木架,患肢放在木架上,进行熏蒸。为不使热气散失,要盖上布单毛巾。药汤不烫时,再用消毒纱布蘸药汤热敷患处,稍凉时再添加或更换热药汤,连续趁热溻渍,一般每个部位热敷20~30分钟。

(2)淋洗法  将煎好的药趁热装入小喷壶内,连续淋洗患处,或将煎好的药倒入盆中,用消毒纱布蘸药并不断淋洗患处。

(3)熏洗法

1)全身熏洗法:将药物用量加倍,煎汤倒入浴盆内进行全身沐浴。或将药汤倒入大木桶或大水缸内,桶内放入一木凳,高出水面10cm,患者坐在木凳上,用布单或毯子从上面罩住(仅露头在外面),勿使热气外溢,待药汤不烫时,取出小木凳,患者再进入药汤内沐浴,以出汗为度;擦干全身,盖毛毯卧床休息。

2)局部熏洗法  包括以下四种方法:

①手足熏洗法:将药汤倒入盆内或木桶内,将手或足架于其上,用布单盖严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时,再将手或足浸入药汤中进行泡洗。

②眼熏洗法:将药汤倒入盆内,用布单将头及盆围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不烫时,用消毒棉花或纱布蘸药汤,连续洗患眼或用洗眼杯洗眼。

③坐浴法:将药汤倒入盆内,将盆放坐浴盆架的木屏上,患者暴露臀部坐在木架上进行熏蒸。待药汤发烫时,将肛门、会阴部及臀部浸入盆中泡洗。

④热庵法:将药汤倒入盆内,用消毒棉花或纱布蘸药汤敷患处,另用消毒纱布一块不断蘸药汤淋渍患处,使患处保持一定的湿度、热度,使之达到持续热渍热庵的效果。依法将药物制成粉末装入布袋并缝好袋口,入搪瓷盆内加水煎汤,趁热熏洗,或取出药袋在患处进行湿热敷。

3.注意事项

(1)冬季室内注意保温,患者暴露部位尽可能加盖衣被,防止感冒。

(2)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热或过凉。

(3)熏洗前告知患者做好准备,如排净大小便,洗净患处。包扎部位熏洗时应先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应及时更换敷料重新包扎好。

(4)急、重症者及饱食、饥饿、过劳时不宜洗浴;妊娠及月经期不宜坐浴。

(5)熏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遇有不适应停止熏洗。

(6)夏天熏洗,药汤要随煎随用,不要过夜,以免变质影响疗效。

三、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疼痛的原理是运用经络与脏腑生理和病理上的联系,在腧穴上进行针刺及艾灸等操作,取得“通其经络,调其气血”的作用,所谓“通则不痛”,其功效和意义即在于此。针灸治疗疼痛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迅速等特点。

(一)针刺疗法

针刺对疼痛的治疗很早就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通过对相应穴位和部位的针刺,可针对疼痛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从而减轻疼痛的程度。

1.取穴治疗原则

(1)取穴原则  穴位的选择包括近部和远部选择穴位。所谓近部穴位是指邻近疼痛区域的穴位,可以是同一经络,也可以是不同经络,如肩髃、肩贞分属手阳明经和手太阳经,在治疗肩部疼痛时往往配合使用。它们虽属于局部取穴,但又分属不同经络。所谓远部穴位是指远离疼痛部位而与疼痛部位有着密切联系的穴位,如胃脘痛取用足部的足三里、梁丘,就是典型的远道取穴。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局部和远部穴位,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穴位配伍  所谓配伍是指合理搭配穴位。如同药物的配伍一样,穴位也有合理运用的问题。灵活运用穴位是镇痛的重要方法,体现了病因治疗和病理治疗的相互结合,标本兼治的作用。其配伍有前后伍用、上下搭配、左右兼顾、表里运用、远近相应等方法。

(3)特定穴位与经验穴的运用  常用阿是穴、经验穴、奇穴。如奇穴中的阑尾穴、胆囊穴等对特殊疼痛有独特作用。

2.操作注意事项

(1)操作前难备

1)根据患者疼痛部位灵活选择体位,如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等。嘱患者自然放松;环境宜安静柔和。

2)在需要部位用75%酒精棉球擦拭,由中心向外绕圈擦拭,或先用2%碘酒涂搽,稍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

3)根据需要可以选用长25~40mm的针灸针,其针尖端光滑,形如松针,针体挺直匀称,坚韧而有弹性。

(2)操作注意事项

1)一般而言要避开筋骨和血管,重要脏器区域勿深刺。背和腰部临近重要脏器,故应慎重。乳中、脐中、小儿囟门禁刺。

2)体质虚弱者、孕妇、危重症患者慎用针刺。后项部为延髓,所在不可深刺,胸部穴位靠近肺部宜平刺。

(3)操作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

1)弯针  表现为针身弯曲、出针困难,往往是由于用力过猛、针体质量差或患者体位改变所致,一般可以预防。

2)断针  多由于暴力或针刺前失于检查所致,发生概率较小,但危害严重,应当及时取出。严重者可以在X射线定位下外科手术取出。

3)滞针  针刺滞涩难行,多由于长时间单向捻转、肌肉痉挛所至,轻轻拔除即可。

4)晕针  患者针刺时突然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急、冷汗胸闷,精神委靡,多由于体质差、过度紧张劳累所致。一旦发生应停止针刺,患者以头低位平卧,保暖休息多可恢复。严重者需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5)血肿  多见于血管丰富的部位,如头面、四肢末梢等。压迫止血可促进血肿吸收。

(二)灸法

灸法是将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进行烧灼,借灸火的温度和药效利用经络的传导作用起到温经止痛作用的方法。

1.取穴治疗原则  灸法在选择穴位和原则上基本同于针刺。灸法结合针刺对于某些针刺效果较差的情况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2.注意事项

(1)高热、高血压、中风等情况应当根据病情慎用灸法。

(2)面部、五官、心前区、颈项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周围、阴部勿施直接灸法。

(3)头部少用灸法;孕妇腰部禁用灸法。

(4)防止灸柱掉落,以免烧伤;防止疮口感染。

(5)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适量刺激。

(6)灸法操作应当先上后下以引火归原。

(三)耳针疗法

耳郭与人体各部位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运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郭上的穴位可以取得防病治病的效果。

1.取穴治疗原则  应在耳部穴位区域反复寻找反应点,也可以按照定位点进行治疗。使用毫针一般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皮内埋针、压籽者留针3~5日。每日自行按压3次。

耳针的运用可以治疗各种疼痛性的疾病,如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挫伤、落枕等外伤痛,颅脑、胸腔、四肢各种外科手术后所产生的伤口痛,麻醉后的头痛、腰痛等手术后遗痛。另外,耳针还可用于耳针麻醉、戒烟、戒毒。

2.注意事项  应注意耳部易于感染,同时部位敏感,不宜刺激过度。

(1)陈伤或炎症的部位应该禁针。针后如见针孔充血、耳郭肿胀,应用2%碘酒涂搽,并酌情应用抗生素。

(2)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使用耳针。对年老体弱、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针刺前后宜适当休息,手法宜轻,留针时间宜短。

(3)耳针亦可引起晕针,应当注意预防。

(四)三棱针疗法

刺破患者身体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管放出少量血液的治疗方法称为三棱针刺络法。

三棱针的刺法一般采用点刺法、散刺法、泻血法等方法,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作用,适用于瘀血和经络瘀滞的疼痛。

需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放血宜少量,手法要轻柔、快捷;虚证或老年患者应慎用三棱针疗法。

(五)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取穴治疗原则  穴位注射取用穴位可以根据针刺穴位选用。也可以用拇指或示指指腹以均匀力量在患者体表进行按压、触摸、滑动,以检查有无压痛、条索或结节,以及皮肤表面的异常变化。软组织损伤者,可以注射最明显的压痛点;肌肉或肌腱损伤时,可以注射起止点;腰椎间盘突出者,可以将药物注入神经根附近。

药物注入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及药物性质和浓度。头面部、耳穴用量少,一般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用量较大,为2~15mL;刺激性药物宜少量缓慢注入,通常由临床灵活掌握运用。

2.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注意药物的药理作用、性质、剂量、配伍禁忌及过敏情况。

(3)药物一般不注入关节腔、蛛网膜下隙和血管内。

(4)躯干部位不宜深刺,防止刺伤脏器。

(5)年老、怀孕者慎用水针疗法。

四、针刀疗法

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西医外科学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于病变处进行切割、剥离等不同的刺激,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包括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一)小针刀疗法的适应证

1.因筋脉粘连、挛缩所致的四肢、躯干各处的顽固性疼痛点,其中以粘连面积小或只有一个痛点的疗效最佳;粘连面积大疗效较差。

2.所有骨、关节附近因肌肉或韧带紧张、挛缩、牵拉应力过度引起的骨质增生,可应用小针刀松解相应的肌肉、韧带,以恢复应力的动态平衡。

3.各种损伤引起的滑膜囊闭锁及滑液排泄障碍造成滑膜囊膨胀,出现酸胀、疼痛和运动障碍者,应用小针刀将滑膜囊切开数处,多可立见成效。

4.各类腱鞘炎,尤其是狭窄性腱鞘炎,应用小针刀治疗效果明显。

5.外伤性肌痉挛和肌紧张(非脑性)者,若病位明确、施术恰当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6.骨化性肌炎初期,肌肉韧带尚有一定弹性者,可使用小针刀治疗,但疗程较长,一般为2个月左右。

7.病理性损伤后遗症,如骨髓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导致的筋脉挛缩、粘连等而使关节屈伸受限,小针刀对恢复关节功能有一定疗效。

(二)小针刀疗法禁忌证

发热患者、严重内脏病变、施术部位有皮肤病变、重要神经、血管、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者,以及血友病患者、年老体弱者及妊娠期妇女禁行小针刀治疗。

(三)小针刀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1.针刀疗法四步进针规程

(1)定点  确定病变部位、明确局部解剖结构后,在进针部位做一记号,局部消毒,铺消毒小孔巾。

(2)定向  使刀口线和大血管、神经及肌肉纤维走向平行。

(3)加压分离  将刀口压在进针点线上,稍加压力使局部形成一个长形凹陷(注意不可刺破皮肤),将神经、血管分离到刀刃两侧。刺入:继续加压感到刀口下有坚硬感时,说明刀口下皮肤已被推挤到接近骨骼,神经、血管已被分离,稍一加压即可穿过皮肤。

(4)手术七法

1)纵行疏通剥离法  粘连发生于肌腱、韧带附着点时,刀口线应与肌肉、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后按附着点的宽窄分几条线疏剥。

2)横行剥离法  当肌肉、韧带与骨骼发生粘连时,将刀口线与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当刀口接触骨面时,做与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垂直的铲剥。当觉得针下有松动感时,即可出针。

3)切开剥离法  当肌肉之间,韧带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互相粘连时,使刀口线与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将粘连和瘢痕切开。

4)铲磨削平法  对长于关节边缘或骨干的较大骨刺,先将刀口线与骨刺竖轴线垂直刺入,刀口接触骨刺后,逐步将骨刺尖部或锐边削去磨平。

5)瘢痕刮除法  对腱鞘壁、肌腹或肌肉附着点处的瘢痕组织,先沿纵轴切开数条口,在切开处反复疏剥二三次,刀下有柔韧感时即可出针。

6)通透剥离法  当某处有范围较大的粘连时,可在粘连处肌肉及其与其他组织的间隙处取数点进针。当针口接触骨面时,除软组织在骨骼的附着点外,全部从骨面铲起,并尽可能将软组织之间的粘连疏剥开来,将粘连带切开。

7)切割肌纤维法  当某处部分肌紧张或痉挛引起顽固性疼痛、功能障碍时,将刀口线与肌纤维垂直刺入,切断少量紧张或痉挛的肌纤维可使症状立即缓解。

2.注意事项

(1)由于小针刀治疗是在非直视下进行的操作,故要求术者掌握人体解剖特别是治疗部位局部解剖知识,并注重操作手法,以免造成损伤。

(2)选穴应准确。选择阿是穴作为治疗点的应先找准痛点的中心再进针,进针需保持垂直(非痛点取穴可以灵活选择进针方式)。如偏斜进针,其易在深部偏离病变部位,易损伤非病变组织。

(3)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行深部治疗时,重要关节如膝、髋、肘、颈等部位的关节深处切割尤当注意。必要时可在局部盖无菌洞巾,或在无菌手术室内进行。

(4)小针刀进针要速而捷,这样可以减轻进针带来的疼痛。在深部进行铲剥、横剥、纵剥等剥离操作时,手法宜轻,以免加重疼痛,甚或损伤周围组织。在关节处做纵向切剥时应注意不要损伤或切断韧带、肌腱等。

(5)术后对某些伤口较轻的治疗点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术后出血粘连。

(6)对于部分病例短期疗效很好,但1~2个月或更长时间疼痛可复发,又恢复原来的疾病状态,尤其是负荷较大的部位如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腰部等。

(7)纠正患者的生活习惯、走路姿势、工作姿势等,防止疾病复发。手术解除了局部粘连,但术后创面可因缺乏局部运动或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而再次形成粘连。因此,生活起居尤当特别注意。

五、银质针疗法

银质针源于中国古代“九针”。20世纪70年代,我国软组织外科的创始人宣蛰人根据软组织松解术的原理,采用银质针,“以针代刀”按压痛点,密集进针至肌筋膜在骨骼上的附着点,以治疗软组织疼痛性疾病,取得了很好近期和远期疗效。此后,王福根在宣氏的基础上扩大了治疗范围并将加热方式由艾条改为电脑温控,使之成为更精确、操作更安全的规范性银质针松解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疗效显著。

(一)银质针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1)由颈椎管或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而致的慢性疼痛  主要表现为头面部痛、颈肩臂痛、肩周炎、腰臀腿痛、骶髂关节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痛、足跟痛等。

(2)与软组织损害相关的血管神经受累  主要表现为半身麻木、发凉、多汗,上肢或下肢发凉、麻木、肌萎缩、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猝倒、头部发木、眼胀、张口困难等。

(3)与软组织损害相关的脏器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痛经、阳痿、生殖器痛、胸闷、气短、心悸、腹胀、腹痛、便秘、尿频、尿急、排尿无力等。

2.禁忌证

(1)严重的心脑血管病、肾衰竭者。

(2)月经期、妊娠或贫血衰弱者。

(3)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4)局部皮肤有过敏性或感染性疾患者。

(二)操作步骤

1.针刺治疗需要采取相应舒适的体位,如头颈背部采用坐位,并取颈部前屈位。腰部或臀部则采取俯卧、侧卧体位,股内侧部或膝踝关节部取仰卧位,以利于操作而且可以避免晕针的发生。

2.依据病情的需要确定针刺部位与范围。在软组织痛的特定病变组织中选取压痛点,一般压痛点之间的针距为1.0~2.0cm。故称为密集型针刺法。压痛点多为肌肉或肌筋膜与骨膜的连接处,具有严格的解剖学分布,同手术松解的部位和范围相一致。

3.在无菌操作下于每个进针点各作0.5%利多卡因皮内注射形成直径约5mm的皮丘,使进针时艾球燃烧不致皮肤的刺痛与灼痛。对于较大部位的压痛区域如腰部、臀部或颈背部目前已采用恩钠乳剂局部涂抹进针点,2个小时后即产生麻醉作用,进针区域皮肤、皮下肌肉可以达到无痛。

4.选择经高压消毒的长度合适的银质针分别刺入皮丘,对准深层病变区域方向作直刺或斜刺。经皮下肌肉或筋膜直达骨膜附着处(压痛点),引出较强烈的酸沉胀麻针感为止。通常软组织病变严重,其针感愈强,往往合并痛感。每一枚针刺入到位后,不必提插捻针,这与一般针刺方法不同。

5.进针完毕后,在每一枚银质针的圆球形针尾上装一直径约1.5cm的艾球,点燃后徐徐燃烧。此刻患者自觉治疗部位深层软组织出现舒适的温热感,痛觉全然驱走。由于皮丘的麻醉作用,针体的发热作用不会使皮肤产生灼痛。

6.艾火熄灭后针体的余热仍有治疗作用,需待冷却后方可起针。逐一起针后在每一针眼处涂2%碘酒。嘱其暴露(夏秋季节)或纱布覆盖(冬春季节),3天内不与水接触,这样可以避免进针点感染。

(三)注意事项

1.在同一个病变区域通常仅作一次针刺治疗,多个病变区域的治疗间隔时间以2~3周为宜。因银质针针刺后人体软组织会进行一次应力调整,特别是邻近部位表现为明显的肌紧张,而针刺部位则往往处于肌松弛状态。

2.对颈椎和胸椎病变伸肌群,尤其是肩胛骨脊柱缘附着的软组织针刺要特别谨慎,切勿刺伤胸膜或脊髓神经。颈椎、胸椎的其他部位及锁骨上窝软组织病变区域禁忌银质针治疗。

3.银质针治疗不需用针刺手法产生补泻作用,也不需用强刺激手法产生镇痛作用。因为密集型的针刺方法能够产生显著的镇痛作用和肌肉松弛效应。

4.若艾球燃烧加热值高峰时,因针体选择欠长会使针眼周围皮肤产生灼痛难忍,此时可用备好的装满凉水的20mL注射器将水从针头喷出直至高热的针柄,瞬间即可降温而消除灼痛。但切勿使用酒精代替凉水,以免引燃酒精发生烫伤。

六、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中医学重要的外治方法之一,具有调节内脏平衡、平衡阴阳、促进气血生成、活血化瘀,以及促进组织代谢、解除肌肉紧张、理筋复位的作用。是临床治疗各种急慢性疼痛常用的方法。

(一)作用机制

1.改善血循环  外伤和病变组织的修复及复原,细胞的活动都需要能量与营养物质作为基础。研究显示,推拿术后毛细血管被刺激而扩张,毛细血管量的增多,说明局部血液灌注量的提高,为局部组织提供了充分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从而加快了康复的速度。

2.加速淋巴的流动  在动物的关节腔内注入染料,经过推拿后可发现关节内染料逐渐消失,而四周组织中有大量染料存在,未经推拿的肢体,染料则大部分停留在关节腔中,说明推拿手法促进了淋巴的流动,有利于关节内血肿、组织水肿的吸收。

3.提高新陈代谢  有人测量经过手法治疗后局部皮肤的温度可提高0.5~3℃,温度的升高提示新陈代谢的加快,而新陈代谢率的加快必然有利于病变组织的康复。

4.松解粘连  通过推拿手法,一方面由于手法对肌腱、韧带等组织的直接拨动及牵拉,可机械性地将粘连分开。另一方面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及淋巴的流动促进水肿、粘连的吸收,组织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而富有柔性、弹性,恢复了组织的功能。

5.恢复关节的正常关系  脱位的关节可通过手法复位,其中一部分由于轻微的关节错动或滑动嵌插于关节之间,可以通过手术按摩使原已紊乱之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达到消除疼痛而恢复功能的目的。

(二)基本手法

按摩、推拿手法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手法可达近百种,包括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img法、摇法、扳法、踩法及多种复合手法。临床上一般将基本手法分为六类:

摆动类:包括img法、一指禅推法、揉法等。

摩擦类: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挤压类:包括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捻法、踩法等。

叩击类:包括拍法、击法、弹法等。

振动类:包括抖法、振法等。

运动关节类:包括摇法、背法、扳法、拔伸法等。

在临床应用时,各类手法都应系统完整地掌握,要求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以到达渗透之效。具体推拿手法有以下几种:

img

图3-1 img

1.img  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微屈并放松,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图3-1)。

2.揉法

(1)指揉法  用指端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图3-2)。

(2)鱼际揉法  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图3-3)。

(3)掌根揉法  用掌根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着力于一定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图3-4)。

img

图3-2 指揉法图

img

图3-3 鱼际揉法

img

图3-4 掌根揉法

3.按法

(1)拇指按法  医者拇指伸直,其余四指自然弯曲,握虚拳状,拇指指间关节紧靠示指,以加强稳定性(图3-5)。

(2)掌按法  以一手掌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该掌之上,以掌发力、拇指着力,垂直于体表着力下按(图3-6)。

img

图3-5 拇指按法

img

图3-6 掌按法

4.击法

(1)拳击法  以拳面、拳背、拳底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体表。本法用于背部、腰骶、下肢(图3-7)。

(2)掌根击法  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本法用于腰背部(图3-8)。

img

图3-7 拳击法

img

图3-8 掌根击法

(3)侧击法  五指伸直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包括第5指和小鱼际)着力,双手交替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本法用于颈肩、腰背及下肢后侧。

(4)桑枝棒击法  医生手握拍打棒的手柄,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的腰背部及下肢的后侧。

5.擦法

(1)掌擦法  以掌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大,产热低且慢,主要用于腰骶、四肢、肩部(图3-9)。

(2)侧擦法  以手的尺侧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小,产热明显且迅速,主要用于腰骶、肩背及四肢(图3-10)。

(3)鱼际擦法  以大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小,产热较快,主要用于上肢及颈肩部(图3-11)。

img

图3-9 掌擦法

img

图3-10 侧擦法

img

图3-11 鱼际擦法

6.推法

(1)掌推法  以掌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推动时应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多用于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图3-12)。

(2)指推法  以指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图3-13)。

(3)肘推法  以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脊柱两侧(图3-14)。

(4)鱼际分推法  以两手拇指桡侧及大鱼际着力于腹部,自腹部正中线沿肋弓向两侧分推(图3-15)。

img

图3-12 掌推法

img

图3-13 指推法

img

图3-14 肘推法

img

图3-15 鱼际分推法

7.点法  以指端着力持续按压人体穴位的方法即为点法,也称点穴。在点穴时也可瞬间用力点按人体的穴位。点穴时可单用拇指点,也可用示指或食中指一起点按穴位。此法临床主要用于穴位或压痛点的按压(图3-16)。8.捏法

img

图3-16 点法

(1)三指捏法  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示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图3-17)。

(2)二指捏法  两手腕关节略尺偏,示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示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示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img

图3-17 捏法

9.拔伸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肩部。医生双手托住患者的双踝关节。医生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图3-18)。

img

图3-18 拔伸法

七、气功康复

气功是练功者通过意、气、形的综合锻炼达到防病治病、益智强身、延年益寿目的的自我身心修炼的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功主要有三大要素,即调身、调心和调息。调身就是身体放松;调心就是精神集中;调息就是训练深而慢的呼吸。

(一)分类

按不同分类方法气功可分成多种类别。如根据练功者的肢体是否活动分静功与动功:静功是一种肢体不动而思想入静的修炼方法;动功是通过活动肢体或自我按摩、自我拍打来行气功锻炼的方法。

(二)静功功法

将调身、调心和调息三大要素加以变换和搭配便产生不同形式的静功功法。如松静功、强壮功、内养功、太极功、虚阴功、周无功、六字诀等。当然,静功也并不是绝对静止,有时需配合一些动作,如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的结合。也有时静功需要一些辅助功法,以帮助稳定情绪、排除杂念、诱导入静。如咽津功、诱导功等,可根据需要选用静功辅助功法。如用气功治疗四肢麻痛可选用太极功和自我诱导法。采用站式或卧式诱导体内真气随着吸气沿麻痛的肢体向下行、随着呼吸向上行,如此在体内不断运行,以达疏通经络气血和治疗肢体麻木的目的。

(三)动功功法

动功是指通过肢体活动进行的气功锻炼,又叫导引术。自中国上古时代就流传至今的导引术,是起源于先民为抵抗恶劣环境与疾病的侵袭而创编的治病强身的锻炼方法。《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之古乐》曾这样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可见,那时候的人自觉身上“气郁阏而滞著”,身体不适或疼痛时,就会以“舞宣导之”,此处的“舞”就是后来的导引之术。

临床常用导引术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1.五禽戏  五禽戏是汉代名医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而创编的。汉华佗授广陵吴普这样记载五禽戏:“老君曰:‘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能鸟伸。’挽引肤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名曰五禽之戏。”改功法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练习时,可以单练一禽之戏,也可选练一两个动作。单练一两个动作时,应增加锻炼的次数。

五禽戏是一种动中求静、动静具备、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仿生功法,与太极拳、柔道相似。锻炼时要注意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以求外形和神气都要像五禽,达到舒筋活络的效果。有研究显示,练习五禽戏可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功能状态,增加髋腰部的灵活性,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不仅提升骨骼肌的力量,还能增大线粒体的体积,提高痛阈。

2.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气功动功功法。由八节组成,体势动作古朴高雅,故名八段锦。主要分为坐势和站势两种,坐势运动量小、恬静,适合起床前或睡觉前锻炼;而站势运动量大,适合平常锻炼。其运动强度适中,动作精练,可疏通经络气血、活血化瘀、分解粘连、滑利关节、通络定痛、强筋壮骨,适于各种慢性病,尤其是伴随疼痛导致的功能恢复不良患者的康复治疗。

八段锦通过主动活动尽可能地拉伸四肢百骸,降低经络筋脉对气血运行的阻碍,气血通畅,有利于对四肢百骸的灌溉和对脏腑的濡养。研究显示,八段锦可以加强颈椎三维空间六个自由度、共扼运动、瞬时旋转轴的活动。可滑利颈椎关节、松解粘连、增强肌力和韧带弹性、解除嵌压、促进局部代谢、镇痛、维护颈椎力学平衡。也有人通过八段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发现,八段锦中的躯干运动可刺激命门和任督二脉,可固肾壮腰;而下肢运动可有效刺激足三阴经、三阳经,可调理脾胃;同时,伸筋拔骨的伸展性动作可助肝之疏泄,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之疼痛。

3.易筋经  相传易筋经为天竺和尚达摩所创,然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易筋经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创编,系道家导引之术。这是一种通过修炼丹田真气打通全身经络,改变筋骨的内功。其特点表现为动作舒展,伸筋拔骨,柔和匀称,协调美观,动息相融,以形导气,意随形走。相关文献记载,锻炼易筋经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的某些指标,可活血通络,还可大大降低血液中炎性介质的含量,从而消炎消肿、缓解疼痛等。其外,该功法注重脊柱的功能,如“九鬼拔马刀势”中要求的脊柱左右旋转屈伸动作,“打躬势”中要求椎骨节节拔伸前屈、卷曲如勾、放松伸直动作,以及“掉尾势”中要求操练者做到脊柱前屈后于反伸的状态下的侧屈、侧伸动作,均有利于刺激脊髓和神经根以致增强脊髓控制和调节全身功能,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智的目的。

4.太极拳  太极拳蕴含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古典哲学理念,综合历代拳法及导引之术,具有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特点。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神形兼养的原则,具有“身动、自静、气敛、神静”的作用。

操练者练习太极拳时,力求四肢节节贯穿,在缓慢而且连续不断地转换重心过程中放松肢体,伸展拉长肌肉、关节和韧带,大幅度提升肌肉、关节、韧带的韧性,以达到舒筋活络、镇静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