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仲权经穴辨证运用精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45穴)

一、腧穴各论

(一)承泣(《针灸甲乙经》)

【别名】一名鼷,一名面髌(《针灸甲乙经》)。面髎、鼷穴(《类经图翼》)。

【部位】在目下7分,直瞳子。(《针灸甲乙经》)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取穴。

【主治】赤肿痛、目痒、流泪、夜盲、近视、远视、目䀮䀮、口眼动。斜、眼睑

【治法】病人仰靠位,闭目,消毒后,医生用左拇指将眼球向上轻推固定,右手将一寸半针针入5~10分,不捻转提插,得气后出针,并用消毒干棉球压1分钟,以预防出血。

(二)四白(《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目下1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眶下孔凹陷部,正对瞳子。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近视、流泪、目眩、眼睑动、口眼斜、头面肿痛。

【治法】用细毫针直刺3~5分或向迎香透0.5~1.0寸。

【附注】本穴为足阳明、阳、任脉之会。(《针灸甲乙经》)

(三)巨髎(《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夹鼻孔旁8分,直瞳子。(《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四白直下方,与鼻翼下缘平齐,相当于鼻唇沟的外侧取穴。

【主治】眼睑䀮䀮、鼻衄、鼻塞清涕、青盲、白翳、齿痛、口眼斜。

【治法】针3~5分。

【附注】本穴为足阳明、阳

978751323634801010001-Part01-1.jpg

之会。(《针灸甲乙经》》

(四)地仓(《针灸甲乙经》)

【别名】一名会维。(《针灸甲乙经》)

【部位】夹口旁4分。(《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口角外侧延长线与巨髎直下垂线相交处取穴。

【主治】口眼斜、流涎、口舌生疮、眼睑动、面颊肿、牙关紧闭、齿痛、三叉神经痛。

【治法】治疗口眼斜时,多采用地仓透颊车,留针振动,10~20分钟后出针。新病时,患侧用补法,健侧和远端取穴用泻法。

【附注】本穴为手足阳明、阳之会。(《针灸甲乙经》)

(五)大迎(《素问·气府论》)

【别名】一名髓孔。(《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曲颔前1寸3分,骨陷者中动脉。(《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下颌角前凹陷部,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出现一沟形凹陷,于凹陷之下端取穴。

【主治】牙关紧闭、口、颊肿、齿痛、牙关脱臼、瘰疬、瘿瘤、目不闭、眼睑动、癫疾。

【治法】针3~6分,可向颊车、颧髎方向透穴。

(六)颊车(《灵枢·经脉》)

【别名】牙车(《灵枢·动输》)。机关、曲牙(《针灸大成》)。

【部位】在耳下曲颊端陷者中,开口有孔。(《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下颌角的前上方,咬肌附着部,上下齿咬紧时出现肌肉隆起,压之有凹陷处取穴。亦可在耳垂前下八分取穴。

【主治】中风口眼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面痛、失音、落枕、牙关脱臼、流涎。

【治法】针3~8分。面瘫临床常取颊车透地仓。

(七)下关(《灵枢·本输》)

【部位】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孔,张口即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颧弓下缘凹陷中,当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闭口取之。

【主治】耳鸣耳聋、中耳炎、齿痛、面瘫、牙关开合不利、面颊肿、牙车脱关、目疾。

【治法】针0.5~1.5寸。

(八)头维(《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旁各1寸5分(实际上为神庭旁开4.5寸)。

【取法】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取穴。

【主治】头痛、目疾、眼睑动、呕吐、面痒、面痛、喘逆烦满。

【治法】针3~5分。治偏头痛可以透率谷并埋针固定。

【附注】

1.本穴为足少阳、阳明、阳维之会。

2.两头维之间作9寸计算。

(九)人迎(《灵柩·本输》)

【别名】天五会(《针灸甲乙经》)。五会(《针灸大成》)。

【部位】颈侧之动脉人迎。(《灵枢·寒热病》)

【取法】平结喉,在颈动脉之后,胸锁乳突肌前缘取穴。

【主治】头痛、咽喉肿痛、喘息、瘰疬、瘿气、食物难下、失音、结喉上下移动。

【治法】仰卧位,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附注】本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

(十)水突(《针灸甲乙经》)

【别名】水门。(《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人迎与气舍之间,胸锁乳突肌前缘取之。

【主治】咽喉肿痛、喘咳、短气、瘰疬。

【治法】仰卧位,针0.5~1.0寸,避开动脉。

(十一)气合(《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颈直人迎下夹天突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人迎直下,胸骨内侧端之上缘,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取定。

【主治】咽喉肿痛、喘咳、呃逆、瘿气瘰疬、肩肿、落枕。

【治法】仰卧针2~5分。

(十二)缺盆(《素问·气府论》)

【别名】天盖。(《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肩上横骨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锁骨中线锁骨上窝中点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肩痛引项、腰痛、咯血。

【治法】针2~3分。亦可用灸法。

(十三)气户(《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巨骨下俞府两旁各2寸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取穴。实际上是在锁骨中线锁骨下缘取穴。

【主治】气喘、胸胁胀满、上气咳逆、呃逆、吐血、胁肋痛、胸背痛。

【治法】针2~4分。以下胸部穴位,均不应深刺。针感不明显时,可沿肋间横刺,但不宜针向胁缘。

(十四)库房(《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气户下1寸6分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乳中线(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取穴。

【主治】气喘、咳嗽、胸胁痛、咳唾脓血。

【治法】针2~4分。可灸。

(十五)屋翳(《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库房下1寸6分。(《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锁骨中线第二胁间隙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痰多、胸痛、吐脓血、乳痈。

【治法】针2~4分,可灸。

(十六)膺窗(《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屋翳下1寸6分。(《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锁骨巾线第三肋间隙取穴。

【主治】咳嗽、气喘、短气、胸胁胀痛、乳痈、胸痹。

【治法】针2~4分,可灸3~5分钟。

(十七)乳中(《针灸甲乙经》)

【部位】乳头正巾。

【取法】二穴当乳是,去巾行4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主治】乳痈红肿疼痛、胸痛、胎衣不下。

【治法】只灸不针,亦可热敷拔罐。

【附注】

1.刺乳上,巾乳房,为肿根蚀。(《素问·刺禁论》)

2.禁:不可灸刺。(《备急下金要方》)

(十八)乳根(《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乳下1寸6分陷者巾。(《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锁骨巾线第五肋间隙取穴。

【主治】缺乳、胸痛、胸闷、乳痈、咳嗽、气喘、霍乱转筋、食欲

不振、噎膈、咯血。

【治法】针3-5分。

(十九)不容(《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幽门旁开1寸5分,去任脉2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任脉脐上6寸,巨厥旁开2寸取穴。以下胃经各穴均在前

正中线旁开2寸取穴。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食欲不振、呕血、心痛、胁痛、咳嗽。

【治法】针5~8分。本穴不宜深刺,以免刺伤内脏。

(二十)承满(《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不容下1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脐上5寸,上脘旁开2寸取穴。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胁痛食欲不振、吐血、肠鸣、上气喘逆。

【治法】针5~8分。宜采用仰卧位,以下各腹部穴位相同。

(二十一)梁门(《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承满下1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脐上4寸,中脘旁开2寸取穴。

【主治】胃痛、呕吐、便溏、食欲不振、完谷不化、腹痛、胸胁痛。

【治法】针5~8分。

(二十二)关门(《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梁门下,太乙上。(《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脐上3寸,建里旁开2寸取穴。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食欲不振、水肿、遗尿、痢疾。

【治法】针5~8分。

(二十三)太乙(《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关门下1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脐上2寸,下脘旁开2寸取穴。

【主治】胃痛、食欲不振、心烦、癫狂。

【治法】针5~8分。

(二十四)滑肉门(《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太乙下1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脐上1寸,水分穴旁开2寸取穴。

【主治】癫狂、胃病、呕吐。

【治法】刺入5~8分。

(二十五)天枢(《针灸甲乙经》)

【别名】长溪,谷门。(《针灸甲乙经》)

【部位】去肓俞1寸5分,侠脐旁各2寸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神阙旁开2寸取穴。

【主治】疟疾、痢疾、腹痛、腹泻、五更泻、便溏、肠鸣、腹张、绕脐痛、肠痈、呕吐、便秘、不思食、气喘、上气咳逆、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水肿、头面肿、吐血、奔豚、疝气。

【治法】针入1.0~1.5寸,灸5~10分钟。

【附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

(二十六)外陵(《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天枢下,大巨上。(《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脐下1寸,阴交穴旁开2寸取穴。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

【治法】刺入5~8分。

(二十七)大巨(《针灸甲乙经》)

【别名】液门。(《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长溪(天枢)下2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取穴。

【主治】小腹胀满作痛、消化不良、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善惊、心悸。

【治法】针入5~8分。

(二十八)水道(《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天枢下3寸。

【取法】在脐下3寸,关元穴旁开2寸取穴。

【主治】小腹胀满疼痛、腹痛引腰、疝气、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

【治法】针入1~2寸。

(二十九)归来(《针灸甲乙经》)

【别名】溪穴。(《针灸甲乙经》)

【部位】水道下1寸。(《折衷》)

【取法】天枢直下4寸,中极旁开2寸取穴。

【主治】腹痛、疝气、经闭、痛经、阴挺、白带、月经不调、阴冷肿痛。

【治法】针5~8分。

(三十)气冲(《针灸甲乙经》)

【别名】气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部位】在归来下,鼠鼷上1寸,动脉应手。(《针灸甲乙经》)

【取法】任脉曲骨旁开2寸,天枢下5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乳难、不孕、外阴肿痛、疝气、胎产诸疾、腹痛肠鸣、阳痿、腰痛控睾、前阴作痛、脱肛、小便不利、水肿。

【治法】针入3~5分。

(三十一)髀关(《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沟承扶穴处取穴。

【主治】中风下肢不遂、痿证、痹证、腹痛、腰痛、筋急不得屈伸。

【治法】针l~2寸,灸3~5分钟。

(三十二)伏兔(《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膝上6寸起肉间。(《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上6寸取穴(以髀枢至膝中作19寸计算)。

【主治】中风下肢不遂、痿证足痿无用、痹证、下肢麻木疼痛、腰痛、疝气、脚气。

【治法】针1~2寸,灸5~10分钟。

(三十三)阴市(《针灸甲乙经》)

【别名】阴鼎。(《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膝上3寸,伏兔下。(《针灸甲乙经》)

【取法】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的连线上,髌骨外缘上3寸取穴。

【主治】中风下肢不遂、痿证下肢无用、痹证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腰痛、腹胀腹痛、疝气、水肿。

【治法】针入1.0~1.5寸,灸5~10分钟。

(三十四)梁丘(《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膝上2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阴市直下1寸取穴。

【主治】胃痛、乳痈、中风下肢不遂、痿证、痹证膝关节红肿疼痛、膝关节冷痛。

【治法】针0.5~1.0寸,灸3~5分钟。

【附注】本穴为足阳明之郄穴。

(三十五)犊鼻(《素问·气穴论》)

【部位】在膝髌下胻上,夹解大筋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屈膝时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缘取穴。

【主治】痹证膝关节红肿疼痛、冷痛、屈伸不利、鹤膝风、下肢麻木、脚气。

【治法】针1.0~2.0寸,灸5~10分钟。

【附注】针犊鼻穴时,穴位和针具都必须严格进行消毒,以预防感染。同时针刺时必须保持膝关节用针时的体位固定,否则易发生弯针,折针,滞针。对风寒湿痹可以采用温针或大面积灸法。

(三十六)足三里(《灵枢·本输》)

【别名】下陵(《灵枢·本输》);鬼邪(《备急千金要方》)。

【部位】膝下3寸,胻骨外三里也。(《灵枢·本输》)

【取法】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取穴。坐位则采用屈膝成90°取穴。卧位则伸膝放平取穴。

【主治】胃痛、咽喉痛、腹痛、腰痛、面痛、牙痛、腹胀、呕吐、肠痈、腹泻、肠鸣、便秘、痢疾、不思食、恶闻食臭、完谷不化、疳积、中风下肢不遂、癫狂痫、眩晕、失眠、心悸、面瘫、面肌痉挛、气喘、咳嗽、月经不调、小便不利、水肿、乳痈、疔疮、瘰疬、全身生痈、热病、黄疸、咯血、脚气、痿证下肢无用、痹证下肢不仁、疼痛麻木、颈肿、诸虚百损、踝膝关节肿痛。

【治法】针1.0~1.5寸,灸5~10分钟。本穴常灸重灸可以增进食欲。化脓灸可以治愈消化系慢性疾病。

【附注】1.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

2.足三里为全身强壮穴之一。

(三十七)上巨虚(《灵枢·本输》)

【别名】巨虚上廉。(《灵枢·本输》)

【部位】复下三里3寸。(《灵枢·本输》)

【取法】在足三里直下3寸取穴。

【主治】腹痛、胸胁痛、痢疾、肠鸣、腹胀、消化不良、泄泻、便秘、肠痈、中风下肢不遂、痿证足痿无用、痹证下肢酸麻胀肿痛、脚气、水肿、气喘、上气咳逆。

【治法】针入0.8~1.5寸。

【附注】本穴为大肠经的下合穴,主治大肠腑病。

(三十八)条口(《针灸甲乙经》)

【部位】条口在下廉上1寸。(《备急千金要方》)

【取法】在膝眼下8寸,当犊鼻与解溪连线的中点取穴。

【主治】脘腹疼痛、中风下肢不遂、痿证、痹证下肢酸麻疼痛、足肿、转筋。

【治法】针5~8分,灸5~10分钟。

(三十九)下巨虚(《灵枢·本输》)

【部位】复下上廉3寸,为巨虚下廉也。(《灵枢·本输》)

【取法】在犊鼻与解溪的连线上,当犊鼻下9寸,条口下1寸取穴。

【主治】咽喉痛、腹痛便脓血、痢疾、乳痛、中风下肢不遂、痿证足痿无用、痹证下肢疼痛、腰脊痛、睾丸作痛、流涎。

【治法】针0.5~1.0寸,灸5~7分钟。

【附注】本穴为小肠经的下合穴,主治小肠腑疾病。

(四十)丰隆(《灵枢·经脉》)

【部位】去踝8寸。(《灵枢·经脉》)

【取法】在犊鼻与解溪连线之中点,条口穴外1寸取穴。

【主治】气喘、咳嗽、痰多、胸胁痛、腹痛、咽喉肿痛、面瘫、眩晕、头痛、头面肿、癫狂痫、中风昏迷痰多、半身不遂、痿证足痿无用、痹证下肢麻木疼痛、便秘、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尸厥、心烦。

【治法】针0.5~1.0寸,灸5~10分钟。

【附注】丰隆为足阳明之络穴。

(四十一)解溪(《灵枢·本输》)

【部位】上冲阳l寸5分,陷者中也。(《灵枢·本输》)

【取法】在足背与小腿交界的横纹中,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

【主治】头痛、眩晕、癫疾瘈疭、腹胀、便秘、心悸失眠、疟疾、下肢痿痹、踝关节扭伤、红肿疼痛、不能开步、目疾、齿痛、风水、面目浮肿、上气咳逆、水肿、热病无汗、口中热痛。

【治法】针0.5~1.0寸。

【附注】解溪为足阳明之经穴。

(四十二)冲阳(《灵枢·本输》)

【别名】会原。(《针灸甲乙经》)

【部位】在足趺上5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3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解溪与内庭的连线上,内庭上5寸取穴。动脉应手,又叫趺阳脉。

【主治】中风口眼斜、头面浮肿、上齿痛、癫狂、胃痛、腹胀、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足痿无力、足背红肿、瘿瘤、热病无汗、自汗、口中热痛。

【治法】针3分,避开足背动脉。

【附注】冲阳穴为足阳明之原穴。

(四十三)陷谷(《灵枢·本输》)

【部位】在足大趾次趾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2寸。(《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内庭上2寸取穴。

【主治】面肿痛、目痛、胸胁痛支满、肠鸣腹痛、腹胀、足背肿痛、水肿。

【治法】刺入5分。

【附注】陷谷为足阳明经之输穴。

(四十四)内庭(《灵枢·本输》)

【部位】在足大趾次趾外间陷者中。(《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足第二、三趾缝间,当第二跖趾关节前外方凹陷中取穴。

【主治】齿痛、咽喉痛、齿、口、鼻衄、胃痛吐酸、腹痛腹胀、泻泄、痢疾、疟疾、热病无汗、足背肿痛、尸厥、中暑、目痛、气喘、水肿。

【治法】刺入3分。

【附注】本穴为足阳明经之荥穴。

(四十五)厉兑(《灵枢·本输》)

【部位】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甲角如韭叶。(《针灸甲乙经》)

【取法】在第二趾外侧,距爪甲角1分许取穴。

【主治】鼽衄、齿痛、口、面肿、喉痹、腹胀、足胫寒冷、热病无汗、多梦、癫狂、尸厥、疟疾、黄疸、水肿、眩晕。

【治法】针入1分,实证用三棱针刺血。

【附注】厉兑为足阳明胃经之井穴。

二、功用归纳

根据本经生理,病候,在主治功用上,具有调理脾胃,调和气血,泻阳明热(止痛,宁神,明目,解毒,汗证),利湿消肿,止咳平喘,补中益气,醒脑开窍,强身保健,通经活络,祛风镇静等功用,小结于后:

(一)调理脾胃

1.胃痛:内庭,冲阳,足三里,梁丘,不容,承满,梁门,太乙,滑肉门。

2.腹痛:内庭,陷谷,丰隆,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阴市,气冲,归来,水道,大巨,外陵,髀关,天枢,关门,梁门。3.呕吐:足三里,天枢,不容,承满,梁门,滑肉门,头维。4.泄泻:内庭,上巨虚,足三里,天枢,关门,承满,梁门。5.便秘:解溪,丰隆,上巨虚,足三里,天枢。

6.食欲不振:内庭,冲阳,丰隆,足三里,天枢,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人迎。7.消化不良:冲阳,上巨虚,足三里,大巨。

8.腹胀:厉兑,陷谷,冲阳,内庭,解溪,上巨虚,足三里,天枢,不容,承满,梁门。

9.噎膈:乳根。

10.流涎:下巨虚,颊车,地仓。

11.痰多:丰隆,屋翳。

12.绕脐痛:天枢。

13.便溏:梁门。

14.肠鸣:陷谷,上巨虚,足三里,气冲,天枢,承满。

15.恶闻食臭:足三里。

(二)调和气血

1.眩晕:厉兑,解溪,丰隆,足三里。

2.呃逆:气舍,气户。

3.疝气:足三里,伏兔,阴市,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4.奔豚:天枢,大巨。

5.便脓血:下巨虚,上巨虚,天枢。

6.咯血:足三里,不容,乳根,缺盆,库房。

7.吐血:气户,承满,不容,屋翳,天枢。

8.经闭:归来。

9.痛经:气冲,水道,归来,天枢。

10.月经不调:足三里,天枢,水道,外陵,气冲。

11.崩漏:天枢。

12.缺乳:乳根,气冲。

(三)泻阳明热

1.止痛

(1)头痛:头维,人迎,四白,丰隆,解溪。

(2)头面肿痛:厉兑,陷谷,冲阳,颊车,四白。

(3)牙痛:厉兑,内庭,冲阳,解溪,足三里,巨髎,颊车,下关,地仓,人迎。

(4)三叉神经痛:足三里,地仓,颊车,头维。

(5)咽喉肿痛:厉兑,内庭,下巨虚,足三里,丰隆,人迎,水突,缺盆,气舍。

(6)目痛:承泣,四白,人迎,头维,大迎。

2.宁心安神,息风镇静

(1)癫:冲阳,解溪,丰隆,人迎,太乙,大迎,滑肉门。

(2)狂:厉兑,冲阳,丰隆,足三里。

(3)痫:足三里。

(4)失眠:足三里。

(5)心烦:解溪,丰隆,太乙。

(6)多梦:厉兑,足三里。

(7)瘈疭:解溪,屋翳,巨髎。

(8)痉:大迎,足三里。

(9)心悸:解溪,足三里,大巨。

(10)眩晕:解溪,丰隆,四白。

(11)惊风:下巨虚。

3.明目

(1)目䀮䀮:承泣,巨髎,地仓。

(2)目赤:厉兑,陷谷,解溪,承泣,四白,巨髎,下关,头维。

(3)目泪:承泣,四白,头维。

(4)目翳:解溪,四白,巨髎。

(5)雀目:承泣,地仓。

4.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1)乳痈:足三里,下巨虚,梁丘,屋翳,膺窗,乳根。

(2)口舌生疮:地仓。

(3)肠痈:陷谷,上巨虚,足三里,天枢。

(4)痢疾:天枢,上巨虚,内庭,关门,足三里。

(5)疔疮:足三里。

(6)瘰疬:足三里,大迎,缺盆。

(7)全身生疮:足三里。

(8)瘿气:冲阳,气冲,人迎,大迎。

(9)疟疾:厉兑,内庭,解溪,天枢。

(10)热病:陷谷,足三里。

(11)中暑:内庭。

(12)黄疸:厉兑,足三里。

(13)口中热痛:冲阳,解溪。

5.汗证

(1)热病无汗:厉兑,内庭,冲阳,陷谷,解溪。

(2)自汗:冲阳。

(3)多汗:内庭。

(四)利湿消肿

1.小便不利:丰隆,足三里,气冲,水道,大巨。

2.水肿:厉兑,内庭,陷谷,解溪,上巨虚,足三里,气冲,阴市,天枢,关门。

3.脚气:厉兑,上巨虚,梁丘,伏兔。

4.脚肿:条口,内庭,陷谷,冲阳。

5.面浮肿:解溪,下关,颊车,大迎,地仓,巨髎,厉兑,冲阳,丰隆,天枢,足三里。

(五)止咳平喘

1.咳嗽:丰隆,足三里,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根。

2.气喘:内庭,丰隆,上巨虚,足三里,人迎,水突,气户,库房,屋翳,乳根,不容,承满,天枢,头维。

3.上气咳逆:解溪,上巨虚,天枢,水突,气舍,气户,库房,屋翳,乳根,承满。

4.短气:阴市,水突,膺窗。

5.清涕:巨髎。

6.鼻塞:巨髎。

(六)补中益气

1.阴挺:足三里,归来,

2.胎衣不下:乳中。

3.阳痿:气冲。

4.遗精:大巨。

5.早泄:大巨。

6.脱肛:气冲。

7.遗尿:关门。

8.嗜卧:厉兑。

(七)醒脑开窍

1.尸厥:厉兑,内庭,丰隆。

2.中风:足三里,丰隆,颊车,厉兑。

3.牙关紧闭:大迎,颊车,下关。

(八)强身保健

诸虚百损:足三里。

(九)通经活络

1.口眼斜:内庭,冲阳,丰隆,足三里,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2.胸胁背痛:陷谷,丰隆,上巨虚,气户,不容,承满,库房,屋翳,乳根,梁门。

3.心痛:不容。

4.半身不遂:丰隆,条口,下巨虚,上巨虚,足三里,阴市,伏兔,髀关。

5.痿证:解溪,条口,下巨虚,上巨虚,足三里,梁丘,阴市,伏兔,髀关。

6.腰痛:下巨虚,足三里,伏兔,阴市,髀关,气冲。

7.落枕:颊车,气舍。

8.转筋:条口。

(十)祛风镇静

1.眼睑动: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头维。

2.面肌痉挛: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