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大组成
(一)针刀医学的病理生理学
针刀医学对人体有与其他科学不同的认识。
1.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
针刀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的和谐,对局部的修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局部属于整体,在整体的带动下,局部的修复功能非常强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疾病在治疗前的自我修复,另外一个是在治疗后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前者往往是被动的,后者往往是主动的。针刀医学认为,治病允许一些偏差,如对于力平衡的调整,如果调整过度,非但不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反而导致患者旧伤未复,又添新伤。
针刀破坏了旧的“体”,人体利用修复能力,建立一个相对“好”的“体”:旧体-针刀破坏-修复-功能恢复(或恢复正常功能)。也就是通常说的破和立的关系,打破重建,先破后立。
2.人体具有强大的自我平衡能力
西医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人的身体受到极端伤害的时候,可以先输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保持生命通道的顺畅,然后补电解质,挽救生命。
1932年,Girdleston曾经说过:“我们现代方法所具有的机械作用,其本身就包含有危险,这种危险就是手术者(包括患者)忘记了愈合可以促进而不能强求这一点。骨就如同植物,其根扎在软组织内,当它的血管连接遭到破坏时,它所需要的通常不是工匠的高超技术,而是园丁的耐心呵护和理解(术者和患者)”。
人体的平衡都是相对平衡,没有绝对的平衡。人就像在平衡木上舞蹈,努力维持着相对平衡,在这个过程中,有损伤,有修复,有自我修复,也有自我破坏。既有平衡能力,也有自我不平衡的能力。当人体失去平衡的时候,就开始代偿,出现骨质增生、疼痛;当人体建立的平衡不顺应人体平衡的时候,建立的平衡被破坏,最后形成顺应人体的相对平衡(个中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如骨质增生,在代偿期增生以达到人体相对的平衡,就是破坏了局部,成全人体的相对恒定;但在失代偿期就成了疾病的罪魁祸首。
中医学认为,言不治者,未得其术也。针刀医学即为“其术”。
(二)针刀医学的影像学
针刀医学的影像学与常规影像学相比,更注重精细解剖,例如要拍更多方位的X线片,因此针刀医生要掌握精细解剖学。第1颈椎和第2颈椎的连接及枕骨和寰椎的关系等可以通过X线清楚看到,很多临床疑难杂症与这些地方的动态平衡和力平衡失常有关,如高血压、心脏病、视力异常、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病变等,此处均会发现代偿增生的情况。再如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针刀临床除了拍正侧位片以外,还要拍低头侧位片和仰头侧位片,观察寰枕筋膜在低头和仰头的时候有没有变化以确诊。
临床上有的患者影像学检查问题不大,症状却重;有些患者影像学检查问题非常严重,症状却轻,治疗起来反而比影像表现轻的更容易一些;有些患者则影像学检查异常,自身却没有一点症状。此时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完全依靠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还有一点对针刀医学帮助很大,如骨肿瘤、骨结核之类严重的疾病,通过影像学检查出来后,就不再是针刀的适应证,而是禁忌证了。
(三)针刀医学的手法学
针刀医学以闭合性手术为切入点,形成了一整套的临床治疗体系,即针刀为主,手法为辅,配合药物,器械辅助。
手法通常是在针刀治疗之后,由于手术时已经将高应力点卸力,再配合手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由于第3腰椎横突与骶棘肌粘连,经针刀松解后,嘱患者靠墙弯腰,若不能弯腰,由术者辅助,向下压患者腰部,完成手法。
(四)针刀医学的诊断学
针刀医学将中医学的三因辨证和八纲辨证用以对疾病的宏观定性,用西医学的影像学及其他检查为基础对疾病进行微观定量。
需要说明的是,内因和外因经常是不可分割的,内伤七情和外感六淫往往相辅相成。另外,患者外在的疼痛往往伴随着内心的伤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恐惧,会导致疾病缠绵难愈。故《内经》有“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之说。
西医的影像学和生化、病理检查也是针刀医学诊断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楚地知道病变位置的病理情况,排除恶性体质,如肿瘤、结核等;生化、病理检查更能够确定病灶的性质和全身状况,以帮助诊断,如血友病、凝血障碍、白血病等。
(五)针刀医学的治疗学
针刀治病的原理为松解、剥离。首先,针刀能发挥针的作用。人体的穴位对于某个部位的电流有影响。针刀是有方向的,刺激穴位可使电流增加或减弱;还可以弹刺、敲打神经以激活神经,如用于坐骨神经麻痹或者高位截瘫。其次,针刀能发挥刀的作用,切开或者切割,如腱鞘炎、腱鞘囊肿等。第三,针刀是针和刀的结合体,即有刺激作用,又有切割、松解作用,如偏瘫的治疗等。
针刀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纵向疏通剥离法
针刀刀口线与肌肉韧带走行方向平行刺入定点,刀刃接触骨面时,按刀口线方向疏剥,根据附着点的宽窄分几条线进行剥离,纵向摆动1.5cm,切开病变部位。此方法临床应用最多最广,如筋膜的疏通等。
2.横向疏通剥离法
方法基本同上,刀刃到达骨面时,做与肌肉或韧带走行方向垂直的铲剥,即在病灶处横向切割、摆动、剥离,将肌肉或韧带从骨面上铲起,针刀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即可。
3.切开剥离法
针刀到达病变部位以后,先切割,然后上提针刀,再向下插入继续切割,如此反复操作。适用于粘连面大、粘连重的病变。如切开棘间韧带,挛缩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
4.瘢痕刮除法
先用针刀沿软组织的纵轴切开数条口,然后在切开处反复疏剥两三次,当针刀下有柔韧感时,说明瘢痕已碎,出针即可。瘢痕刮除法主要针对软组织瘢痕部位紧贴骨面进行瘢痕刮除。如肱骨外上髁炎等。
5.通透剥离法
通透剥离法主要针对大面积的肌肉挛缩、缺血,即从一处进针,朝多个方向、多次切开挛缩,如冈下肌的松解。
6.骨痂凿开法
对于较小的骨痂,可将针刀刀口线与患者纵轴垂直刺入骨痂,在骨折间隙或两骨间隙穿凿2~3针即可分离。如果骨痂较大,用上述方法穿凿7~8针后,再行手法折断,重新正骨。此法创伤极小,用于矫形。
7.关节内骨折复位法
用I型针刀刺入骨折片的背面,然后用骨锤轻轻敲击针刀柄顶端,使刀刃进入骨折片,此时针刀与骨折片的连接比较稳定,术者可将骨折片准确对到骨折线上(在X线下观察),达到解剖对位,再用骨锤轻敲针刀柄顶端,让刀刃穿过骨折线,将骨折片固定于断端。接着再刺入一根针刀,穿过骨折线与上一针刀交叉,这样骨折片就被牢牢地固定于断端,最后用无菌纱布块覆盖。如肱骨外上髁骨折,针刀治疗后固定,不用屈肘位悬挂,使手臂自由活动,不留后遗症。
8.关节内骨折固定法
针对不同关节的骨折,《针刀医学原理》设计出了23种固定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六)针刀医学的护理学
由于针刀治疗的特点,针刀医学的护理学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如肘关节骨折,常用的护理方法是肘屈位,而针刀术后护理是自由位,允许活动;脊柱骨折,患者取俯卧位,可通过不断起卧来促进脊柱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