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炮炙
炮炙是除净制、切制以外的所有炮制方法。主要以动火炮制为主,但个别不动火的,如水飞、提净等也归在此类。根据其操作方式可分为单炒、固体辅料炒、制炭、蒸煮燀、复制、制霜等。
(一)单炒
不加任何辅料的炒制称为单炒,原称清炒。按炒制程度分为炒黄、炒焦两种炮制工艺。
1.炒黄
炒黄工艺
1)手工炒制:
先用适宜的火力将炒制容器预热后,投入大小分档的饮片,迅速拌炒至所需程度,取出,摊凉,除净碎屑,检验合格后,包装贮藏。
2)机器炒制:
应根据炒药机的类型、中药饮片的物理参数(水分、形状、密度、传热性等)、加入物料的量、炒制季节以及炒制的质量要求等因素,确定炒制温度、炒制时间、投药数量和转速等工艺参数后,进行规范化生产。
炒黄的作用:
①易于饮片的粉碎和有效成分的煎出,增强疗效:如王不留行、决明子等。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如苍耳子、白果等。③缓和或改变药性:如牵牛子、葶苈子、牛蒡子、莱菔子等。④杀酶保苷:如槐米、芥子等。⑤矫臭矫味,利于服用:如九香虫等。⑥利于调剂、制剂:具有硬刺等非药用部位的药,炒制后易于去除。如苍耳子、蒺藜等。
2.炒焦
炒焦工艺:
手工炒制、机器炒制的工艺同炒黄法。炒制程度一般为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浅黄色或焦黄色,逸出焦香气。
炒焦的作用
①增强健脾消食作用:如麦芽、神曲等。②缓和药性:如槟榔、栀子等。
(二)固体辅料炒
1.米炒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与定量的米共同加热,并不断翻动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米炒。适用于某些补中益气的中药及某些具有毒性的昆虫类中药。
米炒中药所用的米为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稻米。稻米为禾本科植物粳稻、籼稻或糯稻的种仁。古代多用糯米,也有用粳米的,现代多用粳米或籼米。
稻米主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尚含少量的B族维生素、多种无机盐及糖类。稻米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的作用。
米炒工艺
1)米拌炒法:
取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与米,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拌炒至中药表面呈黄色或颜色加深,米呈焦黄或焦褐色时,取出,筛去焦米,放凉。
2)米上炒法:
取米用清水浸湿,将湿米置炒制容器内,使其均匀地平铺一层,用中火加热至米粘住锅底时,投入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在米上轻轻翻动,炒至中药颜色加深、表面的米呈焦黄色时,取出,筛去焦米,放凉。
米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中药,用米20kg。
米炒的作用
①增强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②降低毒性和刺激性:如斑蝥。③矫臭矫味,指示炮制程度:如斑蝥。
2.土炒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与定量的灶心土共同加热,并不断翻动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土炒。适用于炮制补脾止泻的中药。
土炒所用的土通常为灶心土,也有用黄土者。灶心土为久经柴草熏烧的锅底所对灶心之土,又称伏龙肝。将烧结的灶心土块,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所余焦黄部分粉碎成细粉,过筛即得灶心土粉。成品灶心土为红褐色、质细软的粉末,有烟熏气,味淡。灶心土主含硅酸盐、钙盐及多种碱性氧化物。
灶心土味辛,性温,具有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的作用。明代《本草蒙筌》载:“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
土炒工艺
取碾细过筛的灶心土细粉,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翻炒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继续翻炒至中药表面呈黄色,并均匀挂上一层土粉,逸出香气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灶心土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中药,用灶心土粉25~30kg。
土炒的作用
增强补脾止泻作用,如白术、山药等。
3.砂炒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与河砂共同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砂炒,亦称砂烫。砂炒适用于质地坚硬的动物和植物类中药。砂炒法是近代开始用的炮制工艺,可能是由古代土炒法衍变而来的。
砂炒所用的砂为质地坚硬、中等粗细的河砂。取河砂,筛去粗粒、细粒和土粉,选取颗粒均匀的中等粗细的河砂,洗净,干燥,即得。河砂性质稳定、质地坚硬、传热较快,用其做传热体炒烫中药,与饮片接触面积大,受热均匀。
油砂制备:取洗净并干燥的河砂,置炒制容器内加热,拌入1%~2%的食用植物油,继续拌炒至油烟散尽,河砂颜色均匀加深,光亮时,取出,放凉,备用。
砂炒工艺
取洁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至翻动滑利状态时,投入大小分档的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边炒边埋,翻炒至鼓起发泡、质地酥脆、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时,迅速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投入米醋中浸淬数分钟,取出,干燥。
河砂的用量:一般以炒时能将中药全部掩埋为宜。
米醋的用量:醋淬时,一般每100kg中药,用米醋20~30kg。
砂炒的作用
①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如龟甲、狗脊等。②降低毒性:如马钱子等。③便于除去非药用部位:如骨碎补、狗脊等。④矫臭矫味:如鸡内金等。
4.蛤粉炒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与蛤粉共同加热,并不断翻动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蛤粉炒。亦称蛤粉烫。适用于胶类中药。
蛤粉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的贝壳,经洗净晒干碾粉或煅后碾粉而成。蛤粉为灰白色或青灰色的粗粉,夹杂黄紫黑色的微粒。其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碳酸钙等。蛤粉味苦、咸,性寒,归肺、肾、胃经,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效。
蛤粉炒工艺
取碾细过筛后的净蛤粉,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大小分档的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适当降低火力,翻炒至鼓起或成珠、内部疏松、外表呈黄色时,迅速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蛤粉的用量:每100kg中药,用蛤粉30~50kg。
蛤粉炒的作用
①使质地酥脆易碎,便于调剂和制剂:如阿胶、鹿角胶。②降低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如阿胶、鹿角胶。③增强疗效:如阿胶。
5.滑石粉炒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与滑石粉共同加热,并不断翻动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滑石粉炒,亦称滑石粉烫。适用于韧性较大的动物类中药。
滑石粉为硅酸盐类矿物滑石族滑石经精选净化、粉碎、干燥而制得的细粉,主含含水硅酸镁[Mg3(Si4O10)(OH)2]。滑石粉为白色或类白色、微细、无砂性的粉末,手摸有滑腻感。气微,无味。酸碱度、水中可溶物、酸中可溶物、铁盐、灼烧失重等均应符合国家标准。
滑石粉味甘、淡,性寒,具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的作用。滑石粉质地细腻而滑利,与药物接触面积大,传热较缓慢,用其做传热体炒烫中药,可使药物整体受热均匀。
滑石粉炒工艺
取滑石粉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时,投入净制或切制分档后的中药,翻炒至鼓起、酥脆、表面黄色或色泽加深时,迅速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滑石粉的用量:每100kg中药,用滑石粉40~50kg。
滑石粉炒的作用
①使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狗鞭等。②降低毒性、矫臭矫味:如刺猬皮、水蛭等。③降低滋腻之性:如鱼鳔等。
6.麸制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与麦麸共同加热,并不断翻动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麸制。麸制包括麸炒、麸煨。
麦麸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皮,又称麸皮,呈淡黄色。主含淀粉、蛋白质及维生素等。
麦麸味甘、淡,性平,具有和中益脾的作用,与补脾胃的中药共制可协同增效。正如《炮炙大法》说:“麦麸性凉,用炒诸药。”
(1)麸炒: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与均匀撒布热锅中已起烟的麦麸共同加热翻动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麸炒。麦麸经用蜂蜜或红糖制过者称为蜜麸或糖麸。麦麸炒制适用于健脾和胃或有燥烈之性或有腥臭之味的中药,以达到“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和“麸皮制去燥烈而和胃”的作用。
麦麸炒历史悠久,早在《雷公炮炙论》就有记载:“(枳壳)用时,先去瓤,以麸炒过,待麸焦黑,遂出。”至唐宋时期一直沿用麦麸炒。
麸炒工艺
先用中火或武火将炒制容器加热,撒入麦麸即刻烟起时,投入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迅速均匀翻动,炒至饮片表面呈亮黄色或深黄色时,立即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麦麸的用量:一般每100kg中药,用麦麸10~15kg。
麸炒的作用
①增强疗效:如山药、白术等。②缓和药性:如苍术。③矫臭矫味:如僵蚕。④增味赋色:如白术等。
(2)麸煨: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与定量的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加热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麸煨。
除了麦麸煨外,还有面裹煨、湿纸煨等。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用面皮包裹,置加热至滑利状态的滑石粉或河砂中,边炒边埋至所需程度的操作方法为面裹煨;将饮片与湿纸层叠放置,并加热至所需程度的操作方法为湿纸煨。
麸炒与麸煨主要区别在于:麸炒所需温度高、时间短,麦麸用量小,且先下麸后下药;麸煨所需温度低、时间长,麦麸用量大,麸药同下。
麸煨工艺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与定量的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不断翻埋,至中药表面颜色加深,麦麸焦黄色,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麦麸的用量:每100kg中药,用麦麸50kg。
麸煨的作用
①增强疗效:如木香、诃子等。②降低毒副作用:如肉豆蔻。
(三)制炭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置适宜容器内,武火或中火加热,使之炭化的操作过程,称为制炭。根据操作方式不同,分为炒炭和煅炭。
中药制炭历史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就有“燔发”的记载。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也有“(枳实)烧令黑,勿太过”“(桑根皮)烧灰存性,勿令太过”等记载。炭药历代均有增加,到清代最盛,达到70余种。
传统炭药的止血理论是元代葛可久应用十灰散止血而总结出来的,即“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即止”,是根据中医五行学说解释炭药止血的理论。
炭药讲究存性。汉代强调“烧灰存性”,至清代提出“炒炭存性”,说明存性的重要。清代陈修园提出:“今药肆中只知烧灰则变为黑色,不知存性二字大有深义,盖各药有各药之性,若烧之太过,则成死灰无用之物。”
炭药止血的物质基础:①炭药本身存在止血成分或产生新的止血成分。②鞣质增加而收敛止血。③可溶性钙离子增加而促进止血。④炭素吸附而止血等。
1.炒炭
炒炭是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不断翻动,至中药饮片表面焦黑色或焦褐色,内部呈焦褐色或焦黄色的操作过程,称为炒炭。
炒炭工艺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置预热的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不断翻动,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见火星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炒干,取出,冷后收藏。
炒炭的作用
①增强止血、止泻作用:如大蓟、石榴皮、乌梅等。②产生止血作用:如干姜、荆芥。③缓和药性:如牡丹皮、荆芥、干姜。
2.煅炭
在高温缺氧的条件下,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密闭加热使之炭化的操作过程,称为煅炭,又称扣锅煅、密闭煅、焖煅、暗煅、子母锅煅。适用于煅制质地疏松、炒炭易灰化及难以炒炭的中药。
煅炭工艺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置铁锅内,上扣一较小的锅,两锅结合处用盐泥固济,扣锅上压一重物,防止锅内气体膨胀而冲开扣锅。扣锅底部贴一白纸条或放几粒大米,用武火加热,煅至白纸或大米呈深黄色,中药全部炭化即可。待完全冷却后,取出。
煅炭的作用
①扩大用药范围,产生或增强止血作用:如血余炭、棕榈等。②降低毒性和刺激性:如干漆等。
(四)炙法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炙法。
炙法与固体辅料炒的区别在于:辅料炒是用固体辅料,辅料主要起中间传热作用,制后辅料多弃去;而炙法是用液体辅料,要求辅料渗入到饮片内部。固体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至武火,加热时间较短;炙法所用温度较低,一般用文火,加热时间稍长,以饮片炒至干为宜。固体辅料炒一般先加热处理辅料,后投药炒;炙法一般先将药与液体辅料拌匀闷润后,炒干或先炒药后加液体辅料。
饮片吸入相应的液体辅料并经加热炒制后,在性味、归经、作用趋向、临床疗效和理化性质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起到降低毒性、改变或缓和药性、增强疗效、矫臭矫味等作用。
炙法根据所用辅料不同,可分为酒炙、醋炙、盐炙、蜜炙、油炙、药汁炙等。
1.酒炙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黄酒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酒炙。
酒的传统名称有酿、盎、醇、醨、酎、醴、醅、醑、醍、清酒、美酒、粳酒、有灰酒、无灰酒等。《新修本草》规定:“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故古代炮制用酒均为黄酒。古称清酒、米酒。而白酒又称烧酒,至元代始有应用。现代酒炙时,除明确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黄酒味甘、苦、辛,性温,具有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的作用。气味芳香,能升能散,宣行药势,具有活血通络、散寒、去腥的作用。
黄酒为米、麦、黍等用曲酿制而成,一般为棕黄色透明液体,气味醇香特异。含乙醇15%~20%,相对密度约0.98,含糖类、酯类、氨基酸、矿物质等。其中氨基酸有21种,有8种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的必需氨基酸。无机盐有18种之多,包括Ca、Mg、K、P等常量元素和Fe、Cu、Zn、Se等微量元素。黄酒尚含多酚物质、类黑精、谷胱甘肽等生理活性成分,它们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治心血管病、抗癌、延缓衰老等多种生理功能。
黄酒应为橙黄色至深褐色,清亮透明,并具有黄酒特有的浓郁醇香,无异味。酒度一般为12%~17%。总酸度(以醋酸计)一般在0.3%~0.5%。
酒具有稀醇的性质,和中药拌匀闷润后,渗入组织内部,改变中药组织的物理状态,有利于成分的浸润、溶解、置换、扩散与溶出过程的进行,可产生某些助溶作用,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动物药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成分,酒制时此类成分可随酒挥发而除去。酒中还含有酯类等醇香物质,故可以矫味矫臭。
酒制的方法比较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酒煮刺猬皮。唐以前有酒洗、酒浸、酒蒸、酒炒等,以后又出现了酒炖等。
酒制的理论:“酒制升提”“借酒力以上腾也”。
酒炙工艺
(1)先拌酒后炒药: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颜色加深,取出,放凉。如黄连、川芎、白芍等,此法为常用方法。
(2)先炒药后加酒:
先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一定程度,再分次喷洒定量的黄酒,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放凉。因该法酒不易渗入中药组织内部,一般少用。
黄酒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中药,用黄酒10~20kg。
酒炙的作用
①引药上行:如黄连、黄柏。②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威灵仙。③缓和药性,降低毒副作用:如大黄、常山;④矫味矫臭:如乌梢蛇、蕲蛇。
2.醋炙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米醋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醋炙。
醋炙中药所用的醋为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食醋,是用米、麦、高粱或酒、酒糟等酿制而成的酸性调味料。著名的食醋有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和浙江玫瑰米醋等。在古代又称为苦酒、酢、醯、米醋等。
炮制用醋,以米醋为佳,且陈久者良。《新修本草》规定:“惟米醋二、三年者入药,馀止可噉,不可入药也。”醋为淡黄棕色至棕色澄明液体,有特异的醋酸气味。醋主要成分为醋酸,尚有维生素、琥珀酸、草酸、山梨糖等。醋的质量要求为琥珀色或红棕色,具有食醋特有的香气,酸味柔和,回味绵长,无异味。不得检出游离酸,总酸量(以醋酸计)不得低于3.5%。
醋性温,味酸、苦、甘,具有散瘀止痛、行水消肿、解毒杀虫、矫臭矫味的功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总结为:“醋,酸苦温,无毒。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理诸药,消毒。治产后血运,除癥块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治妇人心痛血气并产后及伤损,金疮出血昏运,杀一切鱼肉菜毒。”所以历代采用醋制以便于粉碎,去毒,入妇科药,入血分药等。现代研究表明:醋的主要成分醋酸是一种能与水混溶的亲水性有机溶剂,对植物细胞的穿透力较强,中药经醋制后能改变其物理状态,有利于成分的浸润、溶解、置换、扩散等溶出过程的进行,产生助溶作用,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难溶于水的游离生物碱,能与醋酸结合,形成生物碱盐而增大溶解度,以增强疗效,如醋炙延胡索。醋还能与具腥膻气味的三甲胺类结合成盐而无臭气,起到解腥矫臭的作用。
醋制早在汉代《金匮玉函经》就有记载,乌梅用苦酒渍。唐代以前还有醋浸、醋煮等。后来逐渐增加了醋蒸、醋淬等。
醋制的理论:“用醋注肝经且资助痛”“醋取收敛”。
醋炙工艺
(1)先拌醋后炒药: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颜色加深,取出放凉。此法适用于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甘遂、商陆、芫花、柴胡、三棱等。
(2)先炒药后喷醋: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置炒制容器内,文火加热,不断翻动,至表面熔化发亮(树脂类)或表面颜色改变时,喷洒定量米醋,炒干,取出,摊开,放凉。此法适用于树脂类中药,如乳香、没药等。
醋的用量:每100kg中药,用米醋10~30kg。
醋炙的作用
①引药入肝经,增强活血止痛作用: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②增强疏肝行气解郁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延胡索。③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如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④矫臭矫味:如乳香、没药。
3.盐炙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食盐水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盐炙。
食盐水为食盐的结晶体加适量的水溶解,经过滤而得的澄明液体。食盐氯化钠含量≥97%;尚含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等。氯化钠是维持人体组织正常渗透压所必需的物质,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胃液分泌和对蛋白质的吸收,并能使肾脏泌尿功能旺盛。白色,无可见的外来杂物,无苦味、涩味,无异臭。
食盐为《别录》中品,味咸,性寒,具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润燥通便、强筋骨、引药入肾经及防腐、矫味的作用。与中药共制,可增强补肝肾、滋阴降火、疗疝止痛及利尿的功效。
盐制的历史并不是很早,《雷公炮炙论》记载了石决明盐水煮,蓖麻子盐汤煮半日。至宋代以后,盐炙品才多起来。
盐制的理论:“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李时珍曰:“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盐炒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补脾药用盐炒之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
同时,历代医药学家也认识到盐的应用禁忌,如宋代寇宗奭指出“病喘嗽人及水肿者,宜全禁之”。李时珍也明确指出“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一般认为对部分脾肾阳虚和肾阳虚衰的水肿患者,不宜用盐炙中药治疗,因为水肿与钠离子的代谢有关。
盐炙工艺
(1)先拌盐水后炒药:
将食盐加适量清水溶解,与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放凉。
(2)先炒药后加盐水:
先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再分次喷淋食盐水,炒干,取出放凉。含黏液质较多的中药一般用此法。
盐的用量:一般为每100kg中药,用食盐2kg。
盐炙的作用
①引药入肾经,增强补肾作用:如杜仲、补骨脂、巴戟天、菟丝子。②增强疗疝止痛作用:如小茴香、橘核、荔枝核。③增强固精缩尿作用:如益智仁、沙苑子。④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⑤缓和辛燥之性:如杜仲、补骨脂、巴戟天。
4.蜜炙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炼蜜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蜜炙。
蜂蜜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所酿的蜜。蜂蜜成分复杂,到目前为止,从蜂蜜中已鉴定出180多种物质。其主含葡萄糖和果糖,两者含量约占蜂蜜的70%,尚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酵素、高级醇、色素、花粉、激素、有机酸、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等。蜂蜜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或橘黄色至黄褐色,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析出。气芳香,味极甜。还原糖、相对密度、酸度、5-羟甲基糠醛、淀粉等均应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辅料标准。
蜂蜜性味甘平,具有甘缓益脾、润肺止咳、矫味等作用。蜂蜜虽言性平,实则生用性偏凉,能清热解毒;熟则性偏温,以补脾气、润肺燥之力胜。
蜜炙所用蜂蜜都要先加热炼制。其方法为将蜂蜜置适宜容器内,加热至徐徐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并除去泡沫及上浮蜡质,然后用罗筛或纱布滤去死蜂、杂质,再倾入锅内,加热至116~118℃,满锅起鱼眼泡,用手捻之有黏性,两指间尚无长白丝出现时,迅速出锅。炼蜜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0%~13%为宜。加热时注意蜂蜜沸腾外溢或焦化,当蜜液微沸时,及时用勺上下搅动,防止外溢。
汉代《金匮要略》就有蜜煎乌头,晋代《肘后方》有蜜煎升麻,后来逐渐增加。
蜜炙的理论:“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
蜜炙工艺
(1)先拌蜜后炒药:
先取定量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与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饮片组织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且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2)先炒药后加蜜:
先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定量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饮片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
一般中药用第一种方法炮制。但有的中药含糖多、黏性大,吸蜜量小,应采用第二种方法炮制,先除去部分水分,并使质地略变酥脆,则蜜较易被吸收。
炼蜜的用量视中药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中药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黏性较强、油分较重的中药用蜜量宜小。
炼蜜的用量:除另有规定外,一般为每100kg饮片,用炼蜜25kg。
蜜炙的作用
①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如百部。②增强补脾益气作用:如党参。③缓和药性:如麻黄。④矫味,降低副作用:如马兜铃。
5.油炙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与定量的食用油脂共同加热处理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油炙。
油炙所用的油包括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类。常用的有麻油(芝麻油)、羊脂油。此外,酥油亦可采用。
麻油为胡麻科植物芝麻的干燥成熟种子经冷压或热压所得的油质,主要成分为亚油酸甘油酯、芝麻素等。麻油味甘,性微寒,具有清热、润燥、生肌的功效。因沸点较高,常用于炮制质地坚硬或有毒中药,使之酥脆,降低毒性。含杂质或酸败者不可用。常用麻油制的中药有马钱子、地龙、豹骨。
羊脂油为牛科动物山羊的脂肪经低温熬炼而成。主要成分为油脂,皂化值192~195,含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等。羊脂油性热,味甘,具有温散寒邪、补肾助阳的功效。
油炙的历史也很长,从《雷公炮炙论》就记载了淫羊藿用羊脂油炙。麻油炙在古代多为涂酥,如虎骨唐代有炙黄、炙焦,宋代有涂酥(《太平圣惠方》)。穿山甲用麻油煮(《正宗》)。
油炙的理论:猪脂油、羊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油炙工艺
(1)油炒:
先将羊脂切碎,置炒制容器内,加热炼制,至脂肪完全熔化后,去渣取油。取羊脂油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熔化后,倒入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拌炒至油被吸尽,中药表面显油亮光泽时,取出,放凉。
一般为每100kg饮片,用羊脂油(炼油)20kg。
(2)油炸:
取植物油置适宜容器内,用文火加热至沸腾时,投入净制过的中药,炸至表面呈黄色,质酥脆时,捞出,沥去油,放凉。
(3)涂酥:
取净制过的中药,再置烘箱或烤箱内烘烤,烤热后,均匀地涂布酥油或麻油,待油渗入中药内部后,继续涂油和烘烤,如此反复操作,至中药呈黄色,质地酥脆时,取出,放凉。
油炙的作用
①增强疗效:如淫羊藿。②利于粉碎,利于制剂和服用:如蛤蚧。
6.药汁炙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与定量药汁共同加热处理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药汁炙。常见的有姜汁炙、甘草汁炙、黑豆汁炙、米泔炙、胆汁炙等。
生姜味辛,性温,能温中止呕、化痰止咳。故姜炙法多用于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中药。
甘草味甘,性平,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等作用。常用甘草汁制的中药有远志、半夏、吴茱萸等。
黑豆性味甘、平,能养血解毒,祛风利水,滋补肝肾。主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色素、淀粉等物质。中药经黑豆汁制后能增强疗效,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等。黑豆汁为黑大豆加适量水煮熬去渣而得的黑色混浊液体。
米泔水味甘,性凉,无毒,能益气、除烦、止渴、解毒。对油脂有吸附作用,常用来浸泡含油质较多的中药,以除去部分油质,降低中药辛燥之性,增强补脾和中的作用。常用米泔水制的中药有苍术、白术等。米泔水为淘米时第二次滤出的灰白色混浊液体,为水与淀粉的混悬液,也有称“米二泔”。因易酸败发酵,应临用时收集。目前因米泔水不易收集,大量生产也有用2kg米粉加水100kg,充分搅拌,代替米泔水用。
胆汁味苦,性大寒,能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润燥等。与中药共制后,能降低中药的毒性、燥性和增强疗效。主要用于制备胆南星。胆汁系动物牛、猪、羊的新鲜胆汁,为绿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黏性,有特异腥臭气。主要成分为胆酸钠、胆色素、黏蛋白、脂类及无机盐类等。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具有温中下气,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温中止泻的功效;与性味苦寒的药物共制,可缓和被制药物的药性,如吴茱萸汁制黄连,可抑制黄连的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善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疏肝和胃而止呕。
其他的液体辅料还有萝卜汁、鳖血等。根据临床需要而选用。
药汁炙历史悠久,最具中药炮制特色,是值得发扬的一种炮制工艺。早在汉代就有姜炙半夏(《集注》),唐代有姜炙厚朴(《产宝》),《雷公炮炙论》有甘草水浸远志,还有黄精汁蒸、姜汁浸、黑豆汁煮等,非常重视药汁制。
药汁炙工艺
(1)先拌药汁后炒:
将饮片与一定量的药汁拌匀,放置闷润,使药汁逐渐渗入饮片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放凉。或将饮片与药汁拌匀,待药汁被吸尽后,进行干燥。此法为药汁炙的首选法,适用于大多数中药。
(2)与药汁共煮:
将药切片煎汤,加入中药煮2小时,待药汁基本被吸尽,取出,进行切片,干燥。此法多用于既能药汁炙又需要切制的中药。
药汁的制备方法
(1)捣汁:
将生姜洗净切碎,置适宜容器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再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次,合并药汁,备用。
(2)煮汁:
取净姜片、甘草、吴茱萸、黑豆等,置适宜容器内,加适量水煎煮两次,滤过,合并两次滤液,适当浓缩,取出备用。
药汁炙的作用
①增强疗效:如远志。②降低副作用:如厚朴。③降低毒性:如吴茱萸。
7.煅制
将净制过的中药,置适宜的耐火容器内,高温加热处理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煅制。适用于矿物、贝壳及化石类中药。
煅制工艺历史悠久,《五十二病方》中即对部分矿物药、动物药和少量植物药“燔”制。《神农本草经》对禹余粮、涅石要求“炼”,贝子则有“烧用之良”的记载。《金匮玉函经》提出“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因此,古代文献所记述的“燔”“烧”“炼”均属煅制工艺。
煅制的理论:“诸石火煅红,用醋能为末”。
中药经过高温煅烧,发生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使中药质地酥脆,利于粉碎,减少或降低副作用,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药效。
目前饮片企业生产中使用各种型号和规格的煅药锅和煅药炉,可以自动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
煅制的操作根据所煅中药的种类、性质、目的、加辅料与否,分为明煅和煅淬。
(1)明煅:
将净制过的中药,置适宜的耐火容器内,高温加热至红透的操作过程,称为明煅。适用于矿物、贝壳及化石类中药。
明煅工艺
1)敞锅煅:
取净制过的中药,砸成小块或碾碎,直接放入耐火容器内,武火加热至红透,取出,放凉。适用于含结晶水的矿物药。
2)煅药炉煅:
取净制过的中药,置煅药炉内,加热至红透或酥脆易碎,取出,放凉。适用于质地坚硬的矿物、动物药。
明煅的作用
①使中药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如牡蛎、石决明。②除去结晶水,增强收敛作用:如白矾、石膏、硼砂。③缓和药性:如寒水石、石决明。
(2)煅淬:
将中药按明煅法灼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操作过程,称为煅淬。煅后趁热投入液体中的操作程序称为“淬”,所用的液体辅料称为“淬液”。
煅淬工艺
取净制的中药,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时,取出,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浸泡,使之酥脆(可反复煅至酥脆),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用。
煅淬的作用
①使中药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如赭石、磁石。②增强疗效:如自然铜。③清除杂质,洁净中药:如炉甘石。
注意事项
①质地坚硬的矿物药煅淬时要反复进行,使淬液全部吸尽、完全酥脆为度,避免生熟不均。②所用的淬液种类和用量,应根据中药的性质和煅淬目的要求而定。
8.蒸制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不加辅料或加辅料拌润,置适宜容器内,用水蒸气加热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蒸制。其中,利用流通蒸汽直接加热者,称为直接蒸法;将中药放在密闭的容器内,隔水或隔蒸汽加热者,称为间接蒸法,又称为炖法。一般加液体辅料蒸制者,常采用间接蒸法,以防辅料很快挥散或辅料与中药成分流失(如笼屉蒸),并利于液体辅料渗入中药内部,更好地达到炮制要求。
蒸法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蒸桑螵蛸。后来到《雷公炮炙论》就大量用蒸法炮制中药,很多一直沿用至今。
蒸制的理论:“蒸者取味足”(《修事指南》)。
蒸制工艺
传统按其所用工具的不同,可分为笼屉蒸、木甑蒸和蒸罐蒸;现代则根据所用蒸制设备的不同,分为常压蒸制和加压蒸制。按蒸制前是否拌加辅料,可将蒸制工艺分为单蒸和加辅料蒸两类。
(1)单蒸: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或取净药材,置适宜的蒸制容器内,用蒸汽加热至规定程度,取出,干燥,或及时切片后干燥。单蒸的时间应视不同中药的炮制要求而定,一般要求蒸热(软)者所需时间短,如黄芩、天麻;要求蒸熟或蒸黑者所需时间长,如何首乌、地黄。
(2)加辅料蒸:
取大小分档的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加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拌匀,润透,置适宜的蒸制容器内,用蒸汽蒸至规定程度,或密闭后隔水或隔蒸汽加热至规定程度,取出,干燥或切片后干燥。蒸制时间一般视中药性质和炮制要求而有所不同,短者1~2小时,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还须反复蒸制,直至达到炮制要求。如黑豆汁蒸何首乌,九蒸九晒熟地黄等。
蒸制的辅料
常用的辅料有黄酒、黑豆汁、醋等(见药汁炙)。
蒸制的作用
①改变中药性能,扩大用药范围:如地黄、何首乌。②减少毒副作用:如川乌、黄精、桑螵蛸、何首乌。③保存药效,利于贮存:如桑螵蛸、黄芩。④便于软化切片:如木瓜、天麻、黄芩。⑤增强疗效:如五味子、山茱萸、肉苁蓉。
9.煮制
将净制过的中药,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置适宜容器内,加适量清水共同加热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煮制。因加入辅料不同,一般分为清水煮和豆腐煮等。主要适用于有毒的中药。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酒煮刺猬皮,《金匮玉函经》有麻黄煮数沸,《雷公炮炙论》更以煮法为多,如辛夷浆水煮,吴茱萸醋煮等。
煮法的理论:“煮者取易烂”(《修事指南》)。
煮制工艺
煮制的操作因辅料的不同,分为两种。
(1)清水煮:
先将待煮中药大小分开,淘洗干净,浸泡至内无干心,置适宜容器内,加入清水没过药,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取大个实心者切开检视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晒至六成干后,切片,干燥,如制川乌和制草乌。
(2)豆腐煮:
先将大块豆腐中间挖一不透底的长方形槽,将中药置槽中,再用豆腐盖严,置适宜容器内,加入清水没过豆腐,煮至规定程度,取出放凉,除去豆腐,如制藤黄。
煮制的作用
降低毒性:如生川乌、生草乌有大毒,经炮制后的制川乌、制草乌毒性降低。藤黄煮制后亦可降低毒性。
10.制
将净制过的中药,置多量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操作过程,称为燀制。适用于种子类中药。
制工艺
取多量水加热至沸,投入净制分档后的中药,浸煮短暂时间,至种皮膨胀、易于挤脱时,立即取出,投入冷水中,浸泡片刻,捞起,搓去种皮,干燥,簸去或筛取种皮。
制的作用
①杀酶保苷,利于贮存:如苦杏仁。②除去非药用部位:如苦杏仁、桃仁。③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如白扁豆。④降低毒性:如白扁豆。
11.复制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分步操作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称为复制。复制是指工序复杂,分步进行的意思,并非一道工序反复操作。这种方法目前主要用于天南星、半夏、白附子、附子等有毒中药的炮制。
复制早在汉代以前就有记载,唐代对某些中药有较为完整的复制方法论述,如《千金翼方》中的造熟地黄、造干地黄等。部分中药从古至今有几十种复制方法,但工艺和辅料等并不完全一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复制的工艺较复杂,一般是经过水处理和水火共制或数法共用,炮制至规定程度,其特点是炮制时间长,工序多,加入辅料品种多。
复制工艺
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置适宜的容器内,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的工艺程序,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分步操作,以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为度。其方法和辅料的选择视具体中药而定。
复制的作用
①降低或消除毒性:如半夏、附子。②改变药性:如天南星。③增强疗效:如白附子。
12.发芽
将净制过的新鲜成熟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操作过程,称为发芽。种子在浸种催芽过程中,有两种呼吸作用,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高于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种子正常发芽需要充分的氧气,但在缺氧的情况下,种子具有一定的耐受缺氧能力,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无氧呼吸时间过长,则会消耗较多的有机物,释放较少的能量,还积累过多乙醇,使种子受毒。因此,在种子发芽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通气十分重要。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豆黄卷,即用发芽法制造。《新修本草》收载了麦蘖,即今之麦芽。
发芽工艺
(1)发芽率的测定:
在规定的条件和时间内,生出的正常幼苗数占供检种子数的百分率,称为种子的发芽率。其方法是从经充分混合的净种子中,用数种设备或手工随机数取400粒种子,通常以100粒为一次重复,大粒种子或带有病原菌的种子,要以再分为50粒甚至25粒为一次重复。发芽床常用纸床和沙床。若采用纸床,将滤纸放3层在发芽盒内,用水润湿后,将种子整齐排列在滤纸上。若进行沙床发芽试验,用事先经过洗涤消毒,pH为6.0~7.5,直径为0.05~0.8mm的沙子,加入适量的水,混匀,在培养皿或发芽盒底部垫上一薄层,然后把种子播在湿沙层上,上面再加盖10mm厚的松散的沙。湿润发芽床的水质应纯净、无毒无害,pH为6.0~7.5。根据种子的不同,调整人工气候箱“昼”“夜”的温度至所需要温度,如大麦的温度为20℃,稻芽的温度为30℃。根据发芽床和种子特性决定发芽床的加水量。如沙床加水量为其饱和含水量的60%~80%(禾谷类等中小粒种子为60%,豆类等大粒种子为80%);如纸床,吸足水分后,沥去多余水即可。发芽期间发芽床必须保持湿润,种子周围有足够的空气。大多数种子可在光照下发芽,光照强度为750~1250Lx,如在变温条件下发芽,光照应在8小时高温时进行。当温度、湿度达到平衡时,将样品置于恒温箱内;发芽第5日,拣出正常幼苗和确证的死种子,并计数;第14日对剩余种子进行检验。检查出芽粒数与总粒数,计算出芽率(%)。
(2)发芽工艺操作:
选择新鲜、粒大、饱满、无病虫害、色泽鲜艳的种子或果实,用清水浸泡适度,捞出,置于能透气漏水的容器中,或已垫好竹席的地面上,用湿物盖严,每日喷淋清水2~3次,保持湿润,经2~3日即可萌发幼芽,待幼芽长出0.2~1cm时,取出干燥。
发芽的作用
通过发芽,种子内淀粉分解为糊精、葡萄糖及果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并产生各种消化酶、维生素,使其具有新的功效,扩大用药品种。
13.发酵
将经净制或粉碎过的中药制成一定形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其发泡、生衣的操作过程,称为发酵。中药制成的块状或颗粒状制剂,经发酵处理后,称为曲剂。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中药炮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中药如神曲是由辣蓼、青蒿、苦杏仁等多种中药加入面粉或麸皮经发酵制成的曲剂,能促进消化。其他中药如淡豆豉、半夏曲、红曲等均是通过微生物固体发酵转化后而成的中药。现代中药发酵制药技术是在继承中药炮制学发酵法的基础上,吸取了近代微生物学研究成果,结合现代生物工程的发酵技术而形成的高科技中药制药新技术。以优选的有益菌群中的一种或几种、一株或几株益生菌作为菌种加入中药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它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的新型中药发酵制剂。中药发酵产生大量的新化合物,可为筛选高效新药提供重要的途径。
发酵工艺
发酵过程主要是有机物质通过微生物和酶的作用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根据微生物的特性不同,分为有氧发酵和厌氧发酵;根据培养基含水量的不同,分为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传统的中药发酵为固态发酵。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药料与面粉混合发酵,如六神曲、建神曲、半夏曲等;直接用药料进行发酵,如淡豆豉。
发酵过程主要是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该过程要保证其生长繁殖的条件。主要条件如下。
(1)菌种:
菌种是发酵的重要因素。固态发酵理想的微生物应具备以下特征:①能够利用多糖的混合物。②有完整的酶系,可以迅速从对某一种多糖的代谢转化为对另一种多糖的代谢。③能够深入到料层中,也能穿过基质细胞内。④在发酵过程中以菌丝形式生长,而不易孢子化。⑤生长迅速,染菌概率小。⑥可以在含水量低的基质中生长。⑦能够耐受高浓度的营养盐。⑧可以耐受基质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苯类等有毒物质。
传统中药发酵利用空气中的微生物自然发酵,常常因菌种不纯而影响质量。
(2)基质:
基质基本结构为大分子,为微生物生长代谢提供碳源和能量。主要为含氮物质、含碳物质等。如六神曲中面粉为菌种提供了碳源,赤小豆为菌种提供了氮源。基质在使用时要进行粉碎过重筛,颗粒的结构、大小、形状、多孔性、均匀性、硬度及基质的异质性都会影响发酵的质量。
(3)温度:
一般发酵的温度为30~37℃,最适宜的温度要根据具体菌种而定。温度的控制一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杂菌的生长;既要考虑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考虑酶催化反应速度;通过温度的控制来控制酶催化反应的速度。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过程产生代谢热。由于底物热传导性差,产生热量很难及时扩散,造成温度梯度,难以控制发酵的温度,影响发酵的质量。因此,控制物料层厚度,控制块曲的大小厚薄,及时调整物料的位置,控制通风道的风速及流量,都是保证发酵温度均匀的行之有效措施。
(4)湿度:
一般发酵的相对湿度为70%~80%。基质的含水量以及发酵环境的相对湿度是影响产出的重要因素。水在固态发酵中不仅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营养充足的水环境,而且还影响到微生物对氧的利用。微生物能否在底物上生长取决于该基质的水活度aw,它与底物的含水量W有关。含水量和水活度是两个直接相关的量,定义为:
式中,aw为基质的水活度;P为湿料饱和蒸气压;Pa为同样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气压。
底物的性质、最终产物的类型及微生物的需求共同决定底物含水量的水平,微生物不同,水活度也不同。一般而言,大多数酵母菌的aw在0.80~0.90,真菌及少数酵母菌的aw在0.60~0.70。因此,固态发酵常用真菌就是因为其对水活度要求低,可以排除其他杂菌的污染。水活度是影响水和溶质穿守细胞膜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aw的调整,可以用于调节微生物代谢物的产生。在发酵过程中,由于蒸发及温度上升,导致aw下降,可以通过往底物加无菌水,加湿空气,安装喷湿器等办法来提高aw。固态底物中水活度可以用空气的相对湿度(RH)来调节,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85%。湿度太大,则药料发黏,且易生虫霉烂,造成曲剂发暗;过分干燥,则曲剂易散而不能成形。经验以“握之成团,指间可见水迹,放下轻击则碎”为宜。
(5)pH:
发酵过程中的pH一般控制在4.0~7.6,为避免发酵过程中湿物料pH的变化,通常采用具有缓冲能力的物质做底物,以消除pH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敞开式发酵中,经常用一定浓度碱(酸)水溶液喷洒在曲剂上来调节pH。另外也可采用含氮无机盐(如脲)作为氮源,以抵消发酵过程中生成的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6)通气:
在好氧微生物的固态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往往是限制微生物生长和产物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底物含水量如果太高,空隙中充满了游离水,空气被排出,造成厌氧环境,微生物的生长会受到抑制。采用搅拌和通气可为微生物提供充分的氧气。一般情况下采用颗粒状多孔或纤维状物质做底物,减少底物的厚度,增大底物间空隙,使用多孔浅盘发酵,使用转鼓反应器等措施能改善通气状况,有利于发酵进行。
原卫生部部颁曲剂标准:中药经过发酵后制成的曲剂大多呈块状,个别呈颗粒状。块状曲剂形状应完整,不易松散,表面粗糙,质脆有霉斑。除另有规定外,水分不得超过8.0%,每块(包)与标示重量相比较,重量差异限度不得超过±10.0%。超过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块,并不得有1块超过重量差异限度的1倍。
发酵制品以曲块表面霉衣黄白色、内部有斑点,并有酵香气味逸出为佳。
发酵的作用
①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治疗作用,扩大用药品种,实质亦是制备新药:如六神曲、建神曲、淡豆豉。②增强疗效:如半夏曲。
14.制霜
将中药制成松散粉末或制取结晶的操作过程,称为制霜。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制霜可分为去油制霜、渗析制霜和升华制霜。升华制霜涉及中药较少,目前不常用。
(1)去油制霜:
将中药适当加热,除去油脂,制成松散粉末的操作过程,称为去油制霜。本法适用于含油脂较多且多具滑肠或峻泻作用的果实、种子类中药。
去油制霜工艺
取原药材,去壳取仁,碾成细末或捣烂如泥,加热,压榨去油,如此反复操作,至成为松散粉末,不再黏结即得。
去油制霜的作用
①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如巴豆、木鳖子。②降低副作用:如柏子仁。
(2)渗析制霜:
中药与相应物质共同处理,使之析出结晶的操作过程,称为渗析制霜。
渗析制霜工艺
取净制过的中药,共置适宜容器内,置阴凉通风处,待析出结晶,随时刮取,至无结晶析出为止。
渗析制霜的作用
制造新药,扩大用药范围,增强疗效:如西瓜霜。
15.提净
利用药材与杂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差异,经过溶解,滤过,重结晶,去除杂质,纯净中药的操作过程,称为提净。本法适用于某些可溶性无机盐类矿物药。
提净工艺
根据中药的性质与结晶温度不同,提净的方法可分为冷结晶和热结晶两种。
(1)冷结晶:
将药材与辅料加水共同加热至药材全部溶化,滤过,除去杂质,适当浓缩,置阴凉处或低温处放置,使之冷却重新析出结晶,取出结晶,母液再浓缩,可继续析出结晶,如法操作,至不再析出结晶为止。如芒硝。
(2)热结晶:
将药材先适当粉碎,加适量水加热溶化,滤去杂质,滤液置适宜容器中,加入定量米醋,再将容器隔水加热,使液面析出结晶,随析随捞取,至无结晶析出为止;或取净药材与醋共煮,滤去杂质,取滤液加热蒸发至干。如硇砂。
提净的作用
①去除杂质,纯净中药,提高疗效:如芒硝。②缓和药性:如芒硝。③降低毒性:如硇砂。
注意事项
加水量不宜过多,以使结晶易于析出。
16.水飞
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的悬浮性不同,将某些不溶于水的中药,经反复研磨,分离制备极细粉末的操作过程,称为水飞。本法适用于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中药。
水飞工艺
将药材适当破碎,置乳钵或其他适宜容器内,加适量清水,研磨成糊状,再加多量水,搅拌,待粗粉下沉,立即倾出混悬液,残渣按上述方法再反复操作数次,至研细为止,最后将不能混悬的杂质弃去;合并前后倾出的混悬液,静置,分取沉淀物,适当干燥,研细。
水飞的作用
①除去杂质,洁净中药:如朱砂、滑石。②除去可溶于水的砷、汞等有毒物质,降低毒性:如朱砂。③制备极细腻粉末,利于内服或外用:如朱砂、珍珠。④防止粉末制备过程中的粉尘飞扬,减少环境污染。
17.干馏
将中药置适宜容器内,加热灼烧,使之产生汁液或馏油的操作过程,称为干馏。
干馏法历史悠久,如竹沥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唐代更详细地记述了竹沥的制备方法,并用其治疗中风口噤。
原药材经过高温干馏,产生了复杂的质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化合物,如鲜竹、米糠干馏所得的化合物是以不含氮的酸性、酚性物质为主的成分。含蛋白质类动、植物药(鸡蛋黄、黑豆等)干馏所得的化合物则是以含氮的碱性物质为主的活性成分。它们都有抗过敏、抗真菌的作用,有消炎、止痒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等功效。此外,从含蛋白质的动、植物干馏油中还分离出解痉的成分。
干馏的制备方法:一般多以砂浴加热,此外还有武火炒制和容器周围加热等,加热的温度也根据药料而各不相同。
干馏工艺
(1)砂浴加热:
将原药材用砂浴加热,在干馏器上部收集冷凝的液状物。如黑豆馏油等。
(2)武火炒制:
将原药材放入炒制容器内,以文火除去水分后用武火熬炒,至油出尽,滤过后收集馏油。如蛋黄油等。
(3)容器周围加热:
将原药材放入适宜容器后倒置,在容器周围用武火加热,下口收集液状物。如竹沥等。
干馏的作用
制备有别于原药材的干馏物,扩大用药范围。亦是制备新药的工艺之一。
注意事项
干馏的温度较高,一般在120~450℃,由于药料不同,各干馏物的裂解温度也不相同,如蛋黄油在280℃左右,竹沥油在350~400℃,而豆类一般则在400~450℃制油。
(贾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