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儿脑瘫的病理生理
一、病理生理特点
脑瘫是一种综合征,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病理生理改变与病因有关。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脑瘫,均是由于脑损伤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病灶部位大致分为: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三大体系损伤特点如下:
(一)锥体系各部位损伤特点
锥体系各部位损伤特点见表2-1。
表2-1 锥体系各部位损伤特点
(二)锥体外系各部位损伤特点
锥体外系各部位损伤的特点见表2-2。
表2-2 锥体外系各部位损伤特点
(三)小脑损伤特点
绒球小结叶(原始小脑)平衡调节中枢;前叶传导深部感觉,调节肌紧张,肌肉协调运动;后叶(新小脑)克服地心引力,平衡、调节随意运动。小脑具有维持身体平衡(前庭脊髓束)、调整姿势反射(脊髓小脑束)、调整随意运动(皮质脑桥小脑束)三大功能。损伤后主要出现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协调运动障碍、动作幅度测定障碍和震颤等。
二、病理改变
脑瘫的脑部病理改变主要是脑白质损伤、脑部发育异常、颅内出血、脑部缺氧引起的脑损伤等。
1.先天性畸形
神经管闭合不全(多种畸形)、脑泡演化发育障碍(脑分化障碍)、神经元移行及脑回形成障碍(皮层及脑回)、中线结构异常(胼胝体、透明隔)。
2.先天宫内感染
弓形虫:大脑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坏死,脑室及中脑导水管阻塞(脑积水);风疹病毒:小脑畸形、脑积水、胼胝体发育障碍等;巨细胞病毒:小脑回畸形、肉芽肿性室管膜炎、脑室周围矿物化、脑积水等;疱疹病毒:脑发育不良、脑积水、坏死性脑炎等。
3.颅脑损伤
颅脑产伤(引起脑瘫主要因素为硬膜下血肿及脑缺血性坏死);颅脑外伤(各种类型,包括脑出血)。
4.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最易使基底神经节和脑神经核受损,可发展为不随意动型脑瘫。
5.缺氧缺血性脑病
基本病变为脑水肿、脑组织坏死和颅内出血等。
三、脑性瘫痪的三级脑损伤机制
脑损伤的三级形式是指脑损伤结局的恶化,病人易受进一步的伤害,或在大脑原发性损伤后阻止其修复或再生。发生这一阶段损伤的机制包括表观基因的改变和持续的炎症反应。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在所有的脑瘫婴儿中,都有持续性活动机制阻止细胞再生或加重脑损伤,或两者兼而有之,并使患者的大脑更易发生进一步损伤,我们称这些过程及其影响为三级脑损伤。
围生期损伤造成大脑永久性的改变可能包括髓鞘缺失、可塑性降低和细胞数量的改变。三级脑损伤的机制,包括持续的炎症反应和表观遗传变异在内,可通过损害神经再生、轴突的成长,或改变突触发生途径,封锁少突细胞的成熟。同时,在损伤后期,仅仅与所谓的二次打击结合起来时,三级脑损伤可能变得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炎症后期由于神经胶质的持续启动,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和异常促炎信号的累积,从而认知功能损害、细胞缺失和诱发癫痫。三级损伤阶段在原发损伤后可能持续几个月或几年。这些正在进行的脑损伤活动过程(三级脑损伤)可能是长期改善脑瘫患者神经系统结局的药物治疗的一个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