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用五维高效学习法重建学习模式
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资深教育从业者,在多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了解到:认知心理学中提及的知识智力观与情绪相互作用;大脑神经机制中情绪与思维两个神经通路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整个学习系统循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将上述三方面融合,设计出了具有普适性的“元认知五维高效学习法”,这种方法阐明了行为习惯、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自我管理五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构建学习系统的深刻影响。
培养行为习惯
日常行为习惯包括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学习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生活习惯是学习系统得以运转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都比较完善,也很难获得优异成绩。
将试卷分门别类整理好,课本有序摆放,等等,虽然是一些小事,但这些小事往往会成为影响孩子实现高效学习的制约因素。
与学习息息相关的学习习惯,自然更为重要。在小学阶段,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思维方式的发展,不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总觉得,聪明的孩子只要动动脑,似乎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因此,大部分男生在规范学习习惯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例如,解题时很少动笔,基本上只靠眼睛看。这样的学习习惯很容易导致做题马虎这类问题的出现。而且进入高年级学习后,这些不良学习习惯还会降低解题效率。
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在学习上能够自己弥补知识的漏洞。我儿子班里排名第1的是一个小姑娘,她经常会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些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习惯。她的分享,不仅对同班同学甚至是对我们这些家长都有所启发。例如,规范记录课堂笔记,课本物品有序摆放,每天午休时整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看过这个小姑娘做作业时用的草稿纸,规范程度和作业差不多。
当然,家长教育孩子时不应以别的孩子为样板来批评自己的孩子,这样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但在平日的课业辅导时,家长还是应该引导孩子意识到旁人良好日常习惯带来的好处,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培养好习惯。
调整情绪状态
2011年,我在山东一个高中开设特训班时见过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这名高二学生,自从上了高中后,无论大考小考、题目难易,他的成绩排名都是年级第1。听他的老师和同学介绍,这名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从不会无限制地延长学习时间、无休止地增加做题量。甚至,旁人都没看到过他在学习上多么地着急。
我在辅导中和这名学生进行了沟通,发现这个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情绪一直非常稳定平和。即便写作业时遇到了难题,他也不会急躁,而是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解题中。平日里,他很少询问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也从不和别的同学比较。因为成绩好,很多同学会向他请教问题,他从来没有不耐烦,总是耐心温和地给同学讲解。
这个孩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平和安静,遇事不乱。他能够一直保持优异的成绩,与自身的情绪状态是有很大关系的。
情绪状态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首要因素。因为孩子不仅在启动学习时容易受情绪制约,在学习过程中同样也会受到情绪的干扰。情绪能影响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例如,消极情绪会制约“顿悟思维”的实现。因此,当某些事件引发焦虑情绪时,孩子就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分心、学习低效、做题马虎等等学习障碍。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情绪平和,孩子才更有可能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才能有积极心态去应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构建知识结构
总结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后,我发现一个现象:高考时成绩能达到一本线A段的孩子,大部分各学科成绩都比较均衡。严重偏科的孩子,高考总成绩很难达到重点大学的分数线。
由此可见,孩子的知识结构越完整,越容易取得好成绩。
学习的过程,本质就是利用大脑里存储的旧知识来解释新知识,然后建立起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大脑中储备的早期知识是影响一个人未来学习的关键。
学生在课堂听讲时,如果无法顺利从大脑中找到旧有信息与老师讲授的内容对接,就无法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当出现听课障碍后,学生容易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又会干扰思维对知识的加工,致使知识结构松散。知识结构松散,又会影响新知识的顺利吸收。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就形成了。
这个过程就像工厂加工产品。大脑里原有知识宛如原材料,种类越丰富、储备量越大,工厂越能加工出品种丰富、品质精良的产品。反之亦然。
早期教育阶段,孩子的知识储备量越大,越能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完善,越对日后学习有帮助。
改变思维方式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表面上是知识点的背诵记忆,本质上则是依靠完善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需要在一定知识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解决问题来建立。孩子只有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才会不断思考,将原有知识和所遇问题建立联系、寻找处理方法。
若想孩子能够拥有完善的思维方式,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勇于探索,还应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让孩子能够体会思考带来的快乐,增加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
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小黄,对任何问题都会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即便遇到了困难,他也不会轻易放弃或向大人求助。上小学一年级时,小黄爱上了围棋,非常想学。可惜的是家里没有大人能教他,也没找到合适的围棋教室。于是,小黄自己购买了围棋入门的相关书籍,边看书自学边上网找人下棋。他就这样边学习边实践,再从实践的失败经验里学习,现在已经下得有模有样了。
在和小黄妈妈交流时,我发现小黄从小就对探索有热情。即便是简单知识,他也不满足于知道结论就好,还会去探索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小黄就是在不停的探索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起完善的思维方式。
完善自我管理系统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在五维高效学习法中,自我管理系统更强调一个人对自己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变量的觉察、调控能力,以及对自我资源的调节、优化能力。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五维高效学习法中提到的自我管理,还包括对五维高效学习系统中的行为习惯、情绪状态、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和调节,使系统中的每一个变量都得到和谐发展。
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在早期教育阶段很容易被家长忽视。因为这个因素在早期的学习过程中很难看到它对学习成绩的帮助。恰恰相反,那些由父母管理得很好的孩子,在早期教育中更容易显得优秀。例如,家长让孩子在早期参加大量辅导班,而该阶段的知识比较简单,孩子可以单纯地依靠不断重复和学习时间延长就获得好成绩;好的成绩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学习方式。因此,父母很难看到孩子自我管理的作用,只会看到完成大量学习任务带来的效果。
这样的家长大多在孩子上小学阶段过于关注眼前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等孩子升入初高中后,这种只靠大量单一重复的学习方法很快会显露出弊端。但孩子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已经养成,学习障碍必然会出现,时间早晚而已。
有些家长明知道这种方式的局限性,但盲从心理让他们没有想过要去改变。只有少数家长,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及父母的替代管理会给孩子未来发展埋下隐患,能够放下眼前利益,引导孩子发展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人成长系统的发动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必然拥有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能力。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下,可以获得家长期许的成绩,考上理想大学。但考上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学习本身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这些依赖父母管理的孩子进入大学或步入社会后,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年因学业不合格被退学的大学生中,不乏当年入校时的成绩优秀者。究其根源,多半都是因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优秀的学生都具有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因为他们需要通过自我管理能力来实现对自我系统的完善和优化。
刚刚工作那几年,我作为班主任需要经常和学生讨论学习问题。有一次,班级排名第1的学生问我了一个问题。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名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上次月考和这次月考都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这次月考成绩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呢?”
那名学生的问题,很有代表性,综合了心理学知识和教学经验思考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系统需要不断改善。后来,我告诉那名学生一个我认为比较理想的答案。我跟他说:“学习知识不是简单的重复,学习方法需要不断的优化。”
那个孩子后来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我工作时所在的中学,只是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当时的毕业生中考上大学的孩子不算多,愿意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个孩子能取得后来的成绩,跟他不懈的努力和提升是分不开的。而从他问我的那个问题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已经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了。
那些能够将学习和休闲时间平衡好的学生,往往在自我规划和时间管理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
辽宁省2012年的高考状元,恰巧是我先生同事的孩子,所以我比较了解。那个孩子就是具备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从高中阶段就开始离家去外地上学。每天,他都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上课时认真听讲,课余参加校内各项活动,学习和活动之间平衡发展。后来,这个孩子高考时考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第1名。
鞍山地区2005年的高考榜眼、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女生,也曾是我的学生。我在她中考前后都给她做过物理的学习指导。指导过程中,我和孩子讨论过初高中之间的差异。孩子对此的看法让我感到很惊讶。那时,她才刚刚步入高中两个月,但是对两者的差异总结得非常透彻。特别是谈到如何解决学习困惑时,她提出调整情绪、静心思考不被情绪所制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这个孩子遇到困惑时,就会弹琴放松。很多时候,她都能很快地从困惑中走出并有所收获。
每一位希望孩子能够走得更远的家长,都应该及早舍弃自己的包办心态,引导孩子在早期学习中就开始逐步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无论是对学习还是成长,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