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
足够的血量是保证机体血液供应、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保持内环境稳态及机体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明确血型并及时输血是对急性大失血患者进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blood volume)。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70~80ml血液。当机体一次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0%时(即少量失血),机体可通过心脏活动加强,血管收缩,储存血量释放,肝合成血浆蛋白加速,骨髓造血功能加强等方式来代偿。因此,一次献血200~300ml对健康不会带来损害。当失血达血量的20%时(即中等量失血),病人将出现血压下降,机体失代偿,各种生命活动将受到影响。当一次失血达血量的30%以上(即大量失血)时,如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
问题与思考
某患者,男,30岁,车祸后表现为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迅速下降,脉搏细数,请你评估此患者的失血量,并考虑如何处理?
二、血型
(一)血型相关概念
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于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可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作用的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是血清中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发生抗原-抗体即凝集反应时,聚集成簇的红细胞在补体的作用下,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溢出,发生溶血,甚至危及生命。自1901年Landsteiner发现了第一个血型系统,即ABO血型系统后,至今已发现有29个不同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但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二)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
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凝集原A与凝集原B而将血液分为4种ABO血型。凡红细胞膜上只含A凝集原的称A型;只存在B凝集原的称B型;A与B两种凝集原均有的称为AB型;A与B两种凝集原均无者称为O型。ABO血型系统中各血型凝集原和凝集素分布情况见表3-4。ABO血型系统存在几种亚型,其中最重要的是A型中的A 1和A 2亚型。不同亚型之间互输,仍有可能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所以在输血时仍应注意亚型的存在。
表3-4 ABO血型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
2.ABO血型的相互输血关系
正确测定血型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基础。在一般输血中只有ABO系统的血型相合才能考虑输血。根据免疫学原理,当某种抗原遇到相对应抗体时,便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因此,A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抗A凝集素的血清相遇,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与含抗B凝集素的血清相遇,均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因而临床上可以将A型血清与B型血清作为标准血清,以观察其在与受测试红细胞混合后是否出现凝集反应来判断受试者的血型(图3-7)。
(三)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的分型
Rh凝集原是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另一类凝集原,最先发现于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取其英文名的前两个字母,命名为Rh凝集原。将恒河猴的红细胞重复注射于豚鼠或家兔的腹腔中,引起受试动物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凝集素被称为抗Rh凝集素。后来发现此凝集素能够使大部分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说明多数红细胞膜上存在有Rh凝集原。现已知Rh血型系统有40多种凝集原,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是C、c、D、E、e五种凝集原。其中以D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所以凡红细胞表面有D凝集原的就称为Rh阳性,没有D凝集原的称为Rh阴性。我国汉族人口中有99%的人是Rh阳性,只有1%的人为Rh阴性。有些少数民族Rh阴性者的比例较大,如苗族为12.3%,塔塔尔族为15.8%。我国的生理学家易见龙首先报道了我国Rh血型的分布,为输血和血型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3-7 ABO血型的鉴定
2.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Rh血型系统没有天然的凝集素,它是后天经致敏才获得免疫凝集素的,即Rh阴性的人血液中输入Rh凝集原以后,体内发生免疫反应,才产生Rh凝集素即Rh系统的抗体,因此,Rh阴性者在第一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时,因Rh阴性受血者体内无天然抗体,不会发生凝集反应,当第二次输入Rh阳性血液时,则会因抗原抗体结合而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Rh凝集素主要是IgG,因其分子较小,能透过胎盘。当Rh阴性的孕妇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胎儿的少量红细胞或D抗原可以进入母体,使母体产生免疫性抗体,主要是D抗体。这种抗体可以透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可使胎儿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造成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由于一般只有在妊娠末期或分娩时才有足量的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而母体内抗体的浓度是缓慢增加的,故Rh阴性的母体怀第一胎Rh阳性的胎儿时,很少出现新生儿溶血的情况,但在第二次妊娠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进入胎儿体内而引起新生儿溶血。若在Rh阴性母亲生育第一胎后,及时输注特异性抗D免疫球蛋白,中和进入母体的D抗原,避免Rh阴性的母亲致敏,可预防第二次妊娠时新生儿溶血的发生。因此,Rh血型系统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抗原性的强弱、个体的免疫反应、胎儿的代偿能力和产前的干预措施等因素。Rh溶血病临床表现较为严重,进展快,而ABO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多数较轻。
三、输血原则
输血已经成为治疗某些疾病、抢救伤员生命和保证一些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为了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提高输血效果,必须注意遵守输血原则(principle of blood transfusion)。输血的基本原则是供血者红细胞不能被受血者血浆中的凝集素所凝集。
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对于育龄妇女及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避免受血者在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其次,无论同型或异型相输,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图3-8)。如果交叉配血试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无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只能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异型输血。此时,输血不宜太快太多,并密切观察,如发生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
图3-8 交叉配血试验示意图
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血液成分分离技术的不断提高,输血疗法已经从原来的输全血发展为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把人血中的各种不同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再输注给患者。成分输血可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还能节约血源。总之,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输血原则,密切注意观察;而且只在确实需要时才进行输血,决不可盲目滥用,否则可能造成严重事故。
(陈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