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患总论
第一章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患历史回顾
第一节 显微血管减压术的起源
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的起源始于针对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治疗的临床研究。早在1920年Cushing(图1-1-1-1)已发现肿瘤压迫三叉神经感觉根可导致TN。1932年,Dandy(图1-1-1-2)从TN的病例中观察到小脑上动脉在三叉神经进出脑桥处压迫或扭曲三叉神经,从而首次提出血管压迫脑神经而产生临床症状的假说,但他并没有进行相应血管的减压,相反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Gardner和Miklo是TN血管减压术的先驱者。1959年,两位学者首先报告手术游离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三叉神经上的动脉取得成功。1962年Gardner在血管减压术的理念指导下治疗TN和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随后Barker等在术中利用显微镜进行MVD。20世纪60年代,自Jannetta广泛应用手术显微镜治疗HFS取得良好效果以后,首次提出MVD的理念,MVD才逐渐被大多数学者所认识。MVD的理念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后最终被广泛接受和应用。MVD先后在美国、日本、欧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Jannetta、Barker、Moller等学者先后将MVD技术用于治疗舌咽神经痛(glossopharyngeal neuralgia,GN)、致残性眩晕、难治性耳鸣、原发性高血压,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1-1-1-1 神经外科大师Cushing
发展到今日,MVD已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可、众所推荐的术式。脑神经根出/入脑干区(root exit/entry zoom,REZ)受责任血管压迫最易发生脱髓鞘病变而产生症状,因此,在MVD术中应把REZ的充分减压作为第一要旨,这一点已得到共识。造成压迫的责任血管多为扩张、延长、迂曲、硬化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所有脑神经疾患的病理机制是相同的:脑神经根在CPA受到血管压迫进而产生临床功能亢进综合征,可伴随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这些综合征常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其生命不具有威胁 (高血压例外)。如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因疼痛或因丧失其他功能而受到影响,而且药物治疗无效或有明显副作用,MVD是一种合理的选择。MVD作为精细程度极高的一类锁孔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为尽量避免发生让患者难以接受的严重并发症,需要术者熟悉CPA显微解剖,有较好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手术经验。
图1-1-1-2 神经外科大师Dandy
(刘江 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