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国内应用概况
(一)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目前,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所有公立医院都开展了电子交叉配血并建立了虚拟血库,部分私立医院也在应用,基本达到了全覆盖。
1996年7月,伊利沙伯医院病理学部和香港医院管理局信息技术部合作共同研发了香港电子交叉配血软件系统,并在该医院血库开始实行电子交叉配血和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两种方法平行运作,1个月后,正式全面实施电子交叉配血。1997年6月,香港伊利沙伯医院研发应用了针对择期手术的“手术室血液处理系统”,是世界上较早建立虚拟血库的医院之一,也是香港首家应用电子交叉配血的医院。在1996年8月~2011年12月期间,伊利沙伯医院血库经电子交叉配血发出415 151单位血液,受血者超过200 000人次(共518 877次交叉配血申请),其中包括2004例紧急情况下的ABO血型配合性输注(专指非ABO同型输注)。伊利沙伯医院规定,对已经出库但临床未使用的血液必须在30分钟内归还血库,使得血液报废率仅为0.5%~0.6%,并长期维持在这一极低水平。随后该院又拓展了针对急诊外科手术的不配合性血液处理系统,使虚拟血库在该院临床应用更加全面。1995年,香港玛丽亚医院的Cheng等报道了一种“护师应用的血库发血系统”,如果受血者需要输血,手术室的护师就可以根据计算机产生的表单,选择ABO和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核对条形码后就可以发血了。应用该系统后,2154名手术受血者,其中2/3接受了至少10单位的红细胞,没有发生输血错误,C/T率从1.67降低到1.12,时间花费平均从33分钟减少到2.5分钟,技术人员工作量降低了50%,应用经验说明该系统安全有效,易被临床所接受。1998年,Cheng等报道了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采用自主开发的“自助服务电子血库软件”,对至少2000名外科受血者进行电子交叉配血后发放血液,超过3500单位红细胞成分通过此软件发放,没有发生1例输血错误。
目前,香港地区已经建成了一个覆盖全港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电子交叉配血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有医院都可以共享医疗资源。受血者只要在香港公立医院接受过诊治,那么他到任何一家医院都可以查到他的疾病史、诊断史、治疗史等,也包括ABO和RhD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的既往记录。随后,香港医院管理局信息技术科与伊利沙伯医院病理学部协作开发的虚拟血库软件后,被玛嘉烈医院(PMH)和玛丽医院(QMH)和香港佛教医院(HKBH)关节置换手术中心应用,尤其是玛丽医院、伊利沙伯医院、玛嘉烈医院这3家医院彼此也进行了联网,其输血相关信息可以共享,患者以往在这几家医院的血型鉴定记录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该平台的使用为临床医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输血安全保障。目前香港公立医院已全部开展电子交叉配血,并建立了虚拟血库。
(二)中国大陆地区
2006年,《国际输血与血液学杂志》上刊登了李文的译文《电子交叉配血》,原文由Arslan于2006年发表在美国《Transfusion》杂志上,这是国内首次在文献中出现“电子交叉配血”一词。2007年,福建血液中心郭永建等在《中国输血杂志》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综述《电子配血与电子发血》,呼吁国内医学界应对这一新技术给予关注。那时,我国大陆地区的输血科(血库)实验室检测水平仍停留在ABO和RhD血型鉴定和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上,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很少开展,方法学亦未标准化,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更无一家采供血机构开展,输血信息化管理也比较薄弱。不少专家认为鉴于我国大陆地区医院的输血管理和技术现状,距离电子交叉配血与电子发血仍相距甚远。
2014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赵树铭等提出了个体化输血与电子交叉配血相融合,将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的观点。同年,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曾杰等报道其在军队输血管理软件中增补了电子交叉配血的软件补丁,经过与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的对比研究,证实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应用是可行的,同时还认为电子交叉配血除了准确外,最大的优势是明显缩短了配血时间。2012年,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李红梅等报道了该院2011年8月~2012年3月对受血者进行电子交叉配血,共完成红细胞电子交叉配血6618单位,输血后受血者无1例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认为电子交叉配血适用于临床输血,且安全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2013年,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刘家瑞等报道2011年3月~2012年12月遂宁市中心血站提供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的14 746袋红细胞成分进行电子交叉配血的结果,其中共发出13 215袋献血者红细胞成分,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未发现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漏检。2012年1月~12月,刘家瑞等再次报道其分别对献血者和手术备血受血者进行电子交叉配血,结果7721份受血者血标本中7647份符合电子交叉配血规则,实施电子交叉配血后未发现ABO和RhD血型不配合,平均血液发放时间为3分钟。
2013年,曾杰等报道了电子交叉配血与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对比研究的情况,两者结果符合率为100%,且电子交叉配血的发血时间明显缩短;并对2920例经ABO和RhD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的受血者作了6109次电子交叉配血,对657例经ABO和RhD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受血者进行了1227次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2种方法结果完全一致;电子交叉配血与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花费的时间分别为15分钟和45分钟。2013年,曾杰等又报道了电子交叉配血可以涵盖Rh血型系统的所有常见抗原,提出可以拓宽电子交叉配血的应用范围。
2013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严达刚等报道该院对30 198例手术备血的受血者进行ABO和RhD血型鉴定和不规则抗体筛选后录入电子交叉配血软件,然后由软件为受血者选择ABO和RhD血型相配合的红细胞成分,并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卡法交叉配血试验比较验证,结果在21 535袋悬浮红细胞中,发现ABO血型鉴定错误2例(0.009%),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各1例(各占0.005%);在30 198例受血者中,发现ABO血型鉴定错误3例(0.010%),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35例(0.116%),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17例(0.056%),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9例(0.030%);21 531袋悬浮红细胞的电子交叉配血法与微柱凝胶抗球蛋白卡交叉配血法的符合率为100%。
2015年,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佟静等报道模拟对红细胞进行电子交叉配血,发现14 762例受血者中有3例两次ABO血型鉴定结果不一致,占0.02%,有101例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占0.68%,有26例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不合,占0.17%;29 608单位红细胞献血者中有26单位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占0.09%,出现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不合。该研究认为具备ABO和RhD血型鉴定结果准确、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者适合电子交叉配血。
(三)东莞市
长期以来东莞市各医院在输血前一直采用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方法。鉴于在工作实践中发现该方法存在诸多弊端,开展电子交叉配血和电子发血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这项新技术能否在东莞市顺利开展,需要立课题研究,认真对待。
1.立题背景
(1)电子交叉配血是电子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欧美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临床应用多年,已充分证明了电子交叉配血是高效安全、成熟先进的技术,其基础理论依据明确、充分、科学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在《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输血医学领域的指南》中多次提到开展电子交叉配血是可行的,为国内开展电子交叉配血技术提供了指引。
(2)东莞市是信息化建设比较完善的城市,云计算、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发达,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基本普及,采供血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早。自2004年起,东莞市大力加强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了输血科(血库)建设,各级医院都建立了与市中心血站联网的输血管理信息系统,统一了全市输血管理软件,实现了网上预约订血。同时,由于临床用血除红细胞成分外,血浆、血小板、冷沉淀血液成分因不需要交叉配血试验,已经实现了电子订血和电子发血。如果在此基础上扩展到红细胞成分,则就完全实现了电子交叉配血和电子发血。这些都为东莞市率先在国内开展电子交叉配血和电子发血奠定了良好基础。
2.课题研究
2008年起由东莞市中心血站牵头成立课题组,开始电子交叉配血相关的研究;2009年“电子交叉配血应用研究”纳入省、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立项。根据立项计划,参照AABB有关电子交叉配血指南的基本要求展开了研究。
(1)献血者ABO和RhD血型鉴定准确率调查研究及国内文献分析:
2009年,课题组对东莞市中心血站2006年~2008年献血者ABO血型数据分析,共有186 069人次的ABO血型鉴定记录。调查结果发现:ABO血型初检错误率为0.08%,复检错误率为0.009%,经过再次ABO血型确认试验后错误率为0。东莞市中心血站初检由采血部门检验师或护师执行,采用大微孔板法做正定型,初检血型错误的原因主要为:判断错误、标识错误等;而复检采用96孔微孔板法自动化检测,经过正反定型试验,发生错误的主要原因为:ABO亚型和天然抗体效价减弱;确认试验一般采取手工试管法及吸收放散等补充试验。RhD血型鉴定初检后错误率为0.002%,复检后错误率为0;本次研究发现RhD血型确认误将1例初检为RhD阴性的血标本,未进行确认试验报为RhD阳性,输血前发现该献血者为RhD阴性,这属于未严格执行工作流程所致,但医院输血前血型复核被发现,可认为最终正确地确定了血型。见表2-1,2-2。该研究证实:东莞市中心血站对献血者ABO和RhD血型鉴定后的准确率已达到了100%,具备了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首要条件。
表2-1 ABO血型初检、复检及确认后错误发生的频率
注:△记录2例由医院交叉配血前误认为献血者血型错误,后经再次确认1例为ABO亚型,1例为弱反应性抗体,ABO血型无误。 *χ 2 2006=59.36,P<0.01; **χ 2 2007=67.20,P<0.01; ***χ 2 2008=109.50,P<0.01; #χ 2 合计=230.47,P<0.01
表2-2 RhD血型初检和确认试验后错误发生率
注: *χ 2 合计=0.1562,P>0.05
表2-1,2-2引自何子毅,叶柱江,王德文,等.无偿献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调查分析.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25(1):122-124.
国内关于献血者ABO血型鉴定结果的报道较多,本次遴选2014年~2016年7家采供血机构报道的数据,由于各家采供血机构使用检测设备不同、试剂不同、检测技术水平不同等原因,初检血型错误率也不相同,如广东省河源市中心血站报道初检错误率为0.84%,而福建省漳州市中心血站仅0.05%;有7家采供血机构共完成1 512 247例血型检测,平均初检错误率为0.14%。这些报道均是在复检后发现初检血型鉴定存在错误,因此认为复检血型是完全正确的,所有文献没有报道血型复检后是否有错误发生。检索近年来国内期刊报道的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没有1例是由于献血者ABO血型鉴定错误引起的,也没有1例报道是由于献血者RhD血型鉴定错误引起的,由此推断,国内采供血机构对献血者ABO和RhD血型鉴定的准确率达到了100%,满足了开展电子交叉配血要求。
(2)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调查研究及国内外文献分析:
自2013年起,东莞市中心血站开始应用荷兰Sanquin全自动血型鉴定系统对所有献血者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2013年7月~2014年4月共完成59 677人份献血者血标本不规则抗体筛选,共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129例,其中男81例,女48例,总阳性率为0.216%;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分型结果显示:IgG型34例(0.057%),占不规则抗体阳性总数的26.35%,IgM型95例(0.159%),占阳性总数的73.64%。IgM型不规则抗体发生频率高于IgG型不规则抗体,见表2-3。IgG型不规则抗体包括抗-D 5例,抗-E 7例,抗-C 1例及未确定特异性的IgG型抗体21例。未确定抗体特异性的抗体其与红细胞凝集反应强度较弱,与谱细胞的反应强度不一致,笔者推测这些不规则抗体多为药物性抗体,可能与国人滥用抗生素类等药物有关,这类不规则抗体可能会造成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IgM型不规则抗体包括冷自身抗体34例,其余IgM型不规则抗体共61例,均被认为是无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该类抗体属于冷反应性抗体,在37℃条件下一般不会与相应抗原结合发生凝集反应,但该类抗体是完全抗体,一旦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就可能激活补体途径,引起急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从不规则抗体的类型分析,IgM型不规则抗体阳性率远高于IgG型不规则抗体,因此有必要加强该类抗体的检测。
表2-3 不规则抗体种类及特异性
注: *χ 2=28.88,P<0.01
引自邹文涛,何子毅,王庆,等.献血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中的应用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5,28(5):533-536.
根据我国颁布的《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输血前未要求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国内虽然有较多的文献报道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结果,但采用的方法均非《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的推荐方法,即在ABO血型鉴定反定型时如果发现O细胞在盐水介质有凝集反应,才被引起注意而发现不规则抗体;另有一部分文献报道不规则抗体筛选是采用至少含有3种细胞的筛选红细胞分别进行盐水介质法和另外一种可以检测IgG型抗体的方法,而该方法才是符合规程推荐的检测方法。因此,国内文献报道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差异很大,如广州血液中心采用规程推荐的方法报道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率达到0.48%,而江西省血液中心报道采用O细胞凝集法发现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率仅0.015%,表2-4为国内采用规程推荐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的报道,法国有一篇文献报道了法国两个地区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率分别达到0.30%和0.79%。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在0.2%~0.8%的范围,东莞及国内采用规程推荐方法报道的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率均在这一范围内,这说明国内外献血人群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率并没有差异。有较多文献报道不规则抗体常常引起急性或迟发型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因此,笔者认为献血者不规则抗体对输血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国内开展电子交叉配血时,应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
表2-4 文献报道国内外不同地区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情况
注:引自邹文涛,何子毅,王庆,等.献血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中的应用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15,28(5):533-536.
(3)受血者ABO和RhD血型鉴定准确率调查研究及国内外文献分析:
2011年,东莞市中心血站对东莞市5家三甲医院输血前红细胞ABO和RhD血型鉴定准确率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5家医院输血前共对105 490例受血者血标本进行了红细胞ABO和RhD血型鉴定,ABO血型鉴定初检错误率为0.01%,经过再次复检及疑难血型确认试验后,准确率达到了100%。这证实了东莞市的医院对受血者ABO血型经过了两次鉴定后,准确率达到了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要求。本次调查中未发现有RhD血型鉴定错误。但是在2015年,东莞市某医院在RhD血型鉴定中将一名受血者的RhD血型鉴定为D阳性,输注了D阳性红细胞成分;该受血者转院到另一家医院后又被鉴定为D阴性,认为只能输注D阴性红细胞,前院输注了D阳性红细胞成分是错误的,实际上,该患者经过确认试验鉴定为弱D型;在我国临床上未要求对受血者进行弱D型的鉴定,因此两家医院的RhD血型鉴定结果均不能认为有误,即使该受血者是弱D型,输注D阳性的红细胞成分也不能认为有误,但如果鉴定为D阴性,认为只能输注D阴性且血浆不含抗-D的红细胞成分也是正确的,但可能为寻找D阴性红细胞而耽误治疗。因此,笔者建议开展电子交叉配血时,医院可以开展弱D型的鉴定,以防止发生类似情况。
为调查国内其他地区受血者ABO血型鉴定情况,检索中文文献中受血者血型鉴定方法与本次调研方法完全一致者,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见表2-4,并与Chiaroni等报道的法国35家医院的一项受血者ABO血型鉴定的大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东莞市受血者红细胞ABO血型初检不符合率为0.01%,低于国内文献综合报道的ABO血型初检不符合率0.11%(P<0.05),也低于法国文献报道的ABO血型初检不符合率0.03%(P<0.05),说明东莞市ABO血型初检鉴定准确率更可靠,而在东莞市被调研医院没有报道因受血者ABO血型鉴定错误而发生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近几年文献报道的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中没有因受血者ABO血型鉴定错误引起的,也没有由于献血者RhD血型鉴定错误引起的,这证实东莞市被调研医院及国内部分医院对受血者ABO和RhD血型鉴定准确率达到了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基本条件。
表2-5 东莞市受血者红细胞血型初检不符率与国内及法国文献比较
注: *P<0.05
引自何子毅,刘赴平,李伟其,等.受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调查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10,27(5):877-879.
(4)受血者不规则抗体调查研究及国内文献分析:
2009年,东莞市三级甲等医院开始对所有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并要求输血科(血库)技术人员经过血型血清学技术培训,筛选红细胞均由东莞市中心血站统一采购,经质检合格,凝集试验所用设备统一为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不规则抗体筛选必须先经盐水介质法,再选用一种检测IgG抗体的方法(可为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胶法中一种)。本次调研对5家三级甲等医院共105 490例受血者血标本完成不规则抗体筛选,共检出不规则抗体99例,阳性率为0.09%,不规则抗体的分布为:IgG型不规则抗体共27例,其中Rh血型系统抗体较多,其中抗-E最多,占14.14%;IgM型不规则抗体共27例,均为无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自身抗体共45例,包括冷自身抗体和温自身抗体,所占比率最高,见表2-6。在AABB及BCSH指南中对电子交叉配血的要求为:如果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不宜采用电子交叉配血。因此,该类受血者只能进行手工法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鉴于本次调查的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仅0.09%,说明绝大多数受血者都适合采用电子交叉配血。
表2-6 东莞市受血者不规则抗体分布情况(99例)
为调查国内受血者不规则抗体及抗体分布,从中文数据库遴选了检测血标本量较大的23篇文献,并与东莞市的调查研究进行比较,见表2-7,东莞市医院输血科(血库)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国内文献报道的0.37%(P<0.05)。如果排除试剂因素、人为操作技术因素及假阳性干扰,可能是东莞市被调研医院扩大了不规则抗体筛选检测的范围导致了阳性率降低。如果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低,提示适合电子交叉配血的受血者则更多,说明本地区更适宜开展电子交叉配血。英国伦敦血液中心的Lee等对22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患者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的研究发现:对有自身抗体的患者可以采用电子交叉配血,而且也证明是安全有效的。从东莞市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类型分布来看,自身抗体占到45.46%,提示临床即使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如果仅是自身抗体,而无同种抗体,也可以进行电子交叉配血,这更扩大了电子交叉配血的适用范围。
表2-7 东莞市受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与国内报道比较
注: *P<0.05
引自何子毅,刘赴平,李伟其,等.受血者血型鉴定准确率及不规则抗体阳性率调查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10,27(5):877-879.
(5)不规则抗体检测方法学对比分析:
输血前进行不规抗体筛选,对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间接抗球蛋白法、改良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均被临床所应用,尤其是微柱凝胶法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效果普遍反应较好,现已成为不规则抗体筛选的常规检测方法。抗球蛋白法被公认为国际“金标准”,而微柱凝胶的基本免疫学原理也是抗球蛋白法,且微柱凝胶法与间接抗球蛋白法对不规则抗体筛选的结果一致,但间接抗球蛋白法试验过程繁琐,试验时间长,且要求操作者具有相对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间接抗球蛋白法不适合列为常规检测方法。微柱凝胶法虽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省时省力、直观可靠,但成本较高。研究组曾对不规则抗体筛选的方法学进行分析,以试管法为对照比较临床常用的4种不规则抗体筛选方法学的可靠性进行了比较,见表2-8。综合考虑检测的检测效率和敏感性,笔者认为微柱凝胶法和固相化微孔板法最适合不规则抗体检测的应用要求,并能实现自动化,从而有利于电子交叉配血的推广。固相化微孔板法是最为敏感的方法,其缺点就是操作步骤多,如果实现全自动化检测,该方法仍然是一个较佳的选择。
表2-8 4种不规则抗体筛选方法学比较
(6)电子交叉配血模拟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2011年,东莞市中心血站运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应用程序及Microsoft Access 2000数据库管理软件自行设计和编程开发了“电子配血系统(EV1.0)”,2012年10月29日,该软件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证书号:2012SR101622)。但该软件仅完成了初级设计方案。2014年,东莞市中心血站已经委托某软件工程公司开发了“电子交叉配血”的软件功能模块,并嵌入到《医院输血管理系统》,建立了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目前该软件仍然处于试运行阶段,与香港成熟的应用软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设计方案详见第四章:“电子交叉配血的硬件配置及软件设计”。
3.东莞市电子交叉配血开展情况
(1)2015年4月,东莞市血液质量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对在东莞开展“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可行性进行论证,认为东莞市中心血站科研团队近几年对电子交叉配血开展的研究,工作规范细致,取得实效,证实了电子交叉配血具有显著减少工作量,减少血液制品的过期报废,缩短血液发出时间,节约成本,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而且东莞市开展电子交叉配血条件现已基本成熟;同时,医院输血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电子交叉配血软件功能模块”,经多家医院临床试用,结果表明该模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适合在电子交叉配血中使用,建议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5月27日,东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颁发《关于在我市推广应用电子交叉配血的通知》,同意在东莞市医疗机构实施电子交叉配血,并要求:①统一制订电子交叉配血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和技术操作规程,根据自愿原则,选择条件成熟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先行开展;②市中心血站要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③市血液质量控制中心负责全市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培训和监督管理工作,并成立推广应用专家组,负责对拟开展电子交叉配血的医院进行论证评审,及时总结经验,待积累更多经验后再向其他医院逐步推广。
(2)自2015年7月1日起,电子交叉配血在东莞市6家三甲医院正式启动,至2016年4月30日,其中4家医院采取同步模式(即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和电子交叉配血同时操作),1家医院采取单做模式(即只进行电子交叉配血操作),1家医院先采用同步后单做的模式;累计已完成31 941次电子交叉配血,未发生1例因配血不相合而发生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见表2-9。分析结果说明电子交叉配血是一项先进而安全的交叉配血技术,完全能够替代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可在临床推广。
表2-9 东莞市6家医院开展电子交叉配血情况调查表
续表
注:*均为该院检验科初检的血型与输血科鉴定结果不一致;#为弱D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