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新生儿消化系统常见症状
一、新生儿呕吐
呕吐(neonatal vomiting)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是由消化道及其他有关的器官借助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反射来完成的。
【病因】
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内科疾病包括:喂养不当、咽下综合征、消化道出血、胃食管反流(GER)、贲门失弛缓、幽门痉挛、新生儿便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颅内压升高(颅内感染、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外科疾病包括:食管闭锁及食管气管瘘、肥厚性幽门狭窄、胃扭转、肠旋转不良、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闭锁及狭窄等。
【诊断】
在诊断思路方面首先要区别呕吐的类型,根据呕吐的发病时间、伴随症状、相应体征以及特点鉴别是内科性或外科性呕吐,是否伴有机械性或梗阻性肠麻痹等,从而尽早明确诊断。
1.呕吐类型
(1)溢乳:
为哺乳后从口角溢出乳汁,不属于真正的呕吐。
(2)一般呕吐:
常伴恶心,每次吐不重,多为胃内容物,多见于喂养不当、胃肠道感染或全身感染的伴随症状。
(3)反复呕吐:
无规律性,呕吐一般不含胆汁,主要见于GER。
(4)喷射性呕吐:
突然发生,呕吐量较大,随日龄增加呕吐物可为奶样、乳酪样,有酸味,不含胆汁。主要见于大量空气吞入、胃扭转、幽门梗阻,在颅内压增高性疾病时可呕吐大量含胆汁液。
2.呕吐发生时间
生后7天内发病的早期新生儿呕吐重点考虑食管闭锁、咽下综合征、GER、胎粪性便秘、胃扭转等;生后7天后发病的中晚期新生儿呕吐应考虑肥厚性幽门狭窄、肠梗阻、NEC等。
3.呕吐伴随症状
(1)呕吐物颜色:
清淡或半透明色黏液,可能是食管内容物;伴有酸味,有奶汁或凝块,多来自胃内;乳凝块多,伴酸臭味,有规律性,多为幽门梗阻;呕吐物为绿色,可能为较高位肠梗阻,首先要除外先天畸形,如呈均匀绿色,应考虑是否有肠旋转不良,也可能由于败血症所致;吐物为粪性有臭味,多为低位梗阻,结合腹部情况考虑是否为麻痹性肠梗阻或胎粪性腹膜炎;吐物带血首先考虑消化道黏膜出血,如出血量多、色鲜红,多为新鲜活动性出血,呈紫褐色、咖啡色为陈旧性出血。
(2)呕吐与腹型:
上腹膨隆,下腹塌陷,表明梗阻位置较高,如看到胃蠕动波可能为幽门性梗阻,伴有肠型、蠕动波为空肠梗阻;腹部膨隆呈球形,皮肤紧张发亮、静脉曲张,则是低位肠梗阻;肠鸣音亢进或减弱,气过水声,梗阻多在回肠末端、结肠部位。肠鸣音消失,则是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
(3)呕吐与排便:
呕吐同时伴有稀便、水样便、蛋花汤样便等排出,为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肠炎等引起;伴血便,内科首先要考虑肠道感染、出血性疾病、应激性溃疡、过敏性肠炎等;外科则主要检查有无NEC、肛门直肠炎症、肛裂、肠道畸形;伴排便逐渐减少到停止,膨隆不减轻,则可能为完全性肠梗阻;伴排便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肛诊时有气体溢出,则为麻痹性肠梗阻。
4.辅助检查
(1)腹部平片。
(2)胃肠造影检查。
(3)24小时胃食管pH动态监测。
(4)腹部B超检查。
(5)胃镜检查。
【处理原则】
1.病因治疗
首先除外外科性呕吐,以免延误手术时机,再针对病因治疗,如改善喂养方式、积极控制感染、外科疾病及早手术等。
2.对症治疗
(1)禁食水及静脉补液:呕吐较轻者不需禁食,呕吐严重者在确诊前应禁食,给予肠道外营养,保证能量摄入量。
(2)体位:采用抬高床头或侧卧位。
(3)洗胃:可用温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洗胃。
(4)解痉止吐:幽门痉挛可在每次奶前15~20分钟滴入1∶(1000~2000)的阿托品,从1滴开始,逐步增加剂量直到用药后面部潮红表示用量已足。小剂量红霉素(1~3mg/kg)作为促进胃肠动力药也在新生儿较多使用。
(5)胃肠减压:呕吐剧烈、频繁伴严重腹胀者,可持续胃肠减压。
(6)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二、新生儿呕血、便血
呕血和便血(neonatal hematemesis and melena)统称为消化道出血,是新生儿常见急症,出血量可多可少,严重危害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病因】
包括吞咽母血、全身性出凝血性疾病(重症感染、硬肿、新生儿出血症等)、消化道疾病(如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胃肠炎、肠梗阻、奶粉不耐受、先天性巨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肛门疾病等)。
【诊断】
1.排除假性呕血和便血
对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患儿的第一次上消化道出血血样进行碱变性(APT)试验,可鉴别血液是否来自母亲血,以除外咽下综合征。
2.出血的初步定位
如呕血与黑便同时存在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带胆汁时可能是下消化道上段出血;洗胃后胃抽取液带有鲜血时为胃以上出血,应注意排除操作损伤;黑便、果酱样便、咖啡色便不伴呕血提示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便或暗红色便提示左半结肠或直肠出血;血与成形便不相混或便后滴血提示病变在直肠或肛门。
3.内外科疾病的鉴别诊断
(1)内科性出血的特点:
有围产期缺氧史及感染史;除新生儿出血症外,一般呕血量不多;一般为麻痹性肠梗阻;常有消化道以外的症状和体征;X线平片多无异常特征。
(2)外科性出血的特点:
有羊水过多史;反复呕血,常伴水和电解质紊乱;呕吐物含胆汁及粪汁;无胎便或量极少;有腹胀、肠梗阻表现;X线平片、钡剂造影可见各种消化道病变的特征。
4.判断疾病的程度
出血量的多少应根据以下来判断:
(1)呕血、便血情况:
呕吐咖啡色物,一般出血量不大;呕吐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较大;呕血同时有暗红色血便,出血量大。
(2)生命体征:
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出现休克表现提示出血量大,急性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1/5可出现循环衰竭表现。
(3)实验室检查:
需动态观察血色素以评估出血量,除外肾衰竭后,血尿素氮(BUN)升高也提示出血量较大。
5.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型、便常规+潜血、便培养、凝血功能、肝肾功能、APT试验、腹部立位片、钡剂造影(宜在非出血期进行)、内镜检查等。
【处理原则】
1.禁食水及静脉补液。
2.对症治疗 新生儿出血症可予维生素K 1治疗。抗感染,纠正休克,并予酚磺乙胺、凝血酶等药物治疗。可输新鲜同型血10~20ml/kg补充凝血因子。
3.留置胃管 胃肠减压,予1%碳酸氢钠洗胃,也可予100ml冷盐水+8ml去甲肾上腺素,10~20ml/次,保留30分钟再吸出,以达到止血目的;也可通过胃管注入云南白药等止血,注入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磷酸铝凝胶等。
4.抑酸制剂 必要时可静点西咪替丁15~20mg/(kg·d)加入生理盐水20ml,15~30分钟滴注,每天1~2次。
5.内镜下止血治疗。
6.手术治疗 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疑有胃肠道坏死或穿孔时需手术探查和治疗。
三、新生儿腹胀
腹胀(neonatal abdominal distention)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腹部局部或全腹部膨隆,或伴有腹壁皮肤紧张发亮,常与呕吐相伴行。
【病因】
一般分为生理性腹胀和病理性腹胀两种。生理性腹胀可能与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消化道产气多、肠管平滑肌及腹壁横纹肌张力低下有关,表现为奶后的轻微腹胀、哭闹或哺乳时吞下较多气体引起的腹胀,无其他症状属于生理性。病理性腹胀以感染性疾病居首位,还包括机械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腹水、气腹、腹部占位性病变等。
【鉴别诊断】
1.机械性肠梗阻
有较规律的阵发性哭闹,伴呕吐,吐后哭闹暂缓解,呕吐物常含胆汁、血液或粪汁,无或仅有少量粪便、气体排出,腹部可见肠型,肠鸣音增强或有气过水声,病变局部有明显压痛或(和)包块。腹部立位片可见2个以上肠腔内液平面等特征性改变,晚期可合并麻痹性肠梗阻。
2.麻痹性肠梗阻
腹部弥漫性膨隆,肠型轮廓不清或有粗大而松弛的管型,腹壁有轻度水肿,晚期可呈紫蓝色,肠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常为各种疾病的晚期合并症。
3.腹水
一般引起全腹弥漫性膨隆,根据腹水的性质可分为渗出性腹水(化学性、感染性)和漏出性腹水(乳糜性、尿液性、胆汁性、胰液性、血性等)。腹腔穿刺检查对明确腹水性质和来源有诊断价值。
4.气腹
可有面色苍白或发绀、呼吸窘迫、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病情迅速恶化表现,腹部立位片可见腹腔、膈下游离气体。
5.辅助检查
血常规、尿便常规、电解质检查,腹部X线立位平片,消化道钡剂造影,腹部B超等。
【处理原则】
1.治疗原发病
控制感染,改善通气,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证能量及液体入量。外科疾病需及时手术。
2.对症治疗
严重腹胀者可禁食水并持续胃肠减压。保持肠道菌群平衡。清洁灌肠、肛管排气等。
(陈慧 王慧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