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风湿病及相关骨科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治疗方法

一、中草药辨证论治
1.痛风急性发作期
临床表现:局部关节红肿热痛,痛剧难忍,不敢触碰,或有发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1)如有发热,病来较重者,属热毒证。
治法:泻热毒,利湿浊,消肿痛。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2)如无发热者,属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除湿,消肿止痛。
方药:四妙丸合桂苓甘露饮加减。
加减:发于足趾关节,可加络石藤、海桐皮、牛膝;若累及上肢关节,可加忍冬藤、桑枝、秦艽;发热较甚,可加水牛角粉、大黄、生石膏;肿胀较甚,可加滑石粉、车前子、萆薢;肢体麻木、活动不利,可加木瓜、丝瓜络。
2.痛风慢性发作期
痰瘀痹阻证
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局部痛风石沉积,关节肿大畸形,每因劳倦、运动、饮食不节而发作,时轻时重,固定不移,迁延日久难以缓解。或有刺痛,皮色黯,红或不红,舌淡暗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脉弦或沉涩。
治法:消痰行瘀,蠲痹通络。
方药:二陈汤和桃红饮加减。
加减:若有局部皮温高触之热,可加土茯苓、公英、苦参;痛风石明显者,可加皂角刺、夏枯草、白芥子;关节痛久不缓,加僵蚕、地龙。
3.间歇期(缓解期)
痰湿阻络证
临床表现:发作后的缓解阶段,此期关节肿痛不明显,自觉关节酸胀不舒,常伴肢体沉重,易疲劳,或有小便黄、口渴,舌胖,舌质淡红或淡暗,苔白腻,有齿痕,脉细弦。
治法:健脾祛湿,化痰通利。
方药:导痰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加减:舌苔厚腻,可加佩兰、苍术;食纳不振,酌加炒谷芽、焦三仙;肢体畏寒,加党参、肉桂;肿胀明显,加桂枝、薏苡仁;体虚乏力疲劳,可加黄精、山药。
4.痛风性肾病
肾精亏虚证
临床表现:关节隐隐作痛,日久不愈,甚或关节畸形,活动不利,下肢水肿,尿中泡沫,腰膝酸软乏力,足跟疼痛,舌淡,苔白,齿痕,脉沉细。
治法:补肾泄浊。
方药:金匱肾气丸合真武汤。
加减:若尿蛋白明显,可加金樱子、芡实;水肿明显,可加玉米须、大腹皮;乏力明显,可加党参、黄芪;腰痛明显,可加菟丝子、千年健。
痛风多有尿酸水平升高,可加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等藤类药,其属碱性,可中和尿酸,秦皮、苦参亦属此类。注意护固脾胃,避免苦寒解毒中药久服伤脾碍胃。
二、中成药辨证治疗
1.湿热痹阻证
(1)新癀片
药物组成: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肖梵天花、珍珠层粉等。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热毒瘀血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痹痛、胁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
用法:口服。每片重0.32g,每次2~4片,每日3次。外用,冷开水调化,敷患处。
(2)如意珍宝丸
药物组成:珍珠母、沉香、石灰华、金礞石、红花、螃蟹、丁香、毛诃子(去核)、肉豆蔻、豆蔻、余甘子、草果、香旱芹、檀香、黑种草子、降香、诃子、高良姜、甘草膏、肉桂、乳香、木香、决明子、水牛角、黄葵子、短穗兔耳草、藏木香、人工麝香、牛黄。
功效:清热,醒脑开窍,舒经通络。
主治:用于瘟热、陈旧热症、白脉病,四肢麻木,瘫痪,口眼歪斜,神志不清,痹症,痛风,肢体强直,关节不利等。
用法:口服。每丸重0.5g,每次4~5丸,每日3次。
(3)通滞苏润江胶囊
药物组成:番泻叶、秋水仙、诃子肉、盒果藤、巴丹仁、西红花、司卡摩尼亚脂。
功效:开通阻滞,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关节骨痛、风湿病、坐骨神经痛。
用法:口服。每粒装0.3g,每次5~7粒,每日2次。
(4)湿热痹胶囊(颗粒)
药物组成:黄柏、苍术、粉萆薢、薏苡仁、汉防己、连翘、川牛膝、地龙、防风、威灵仙、忍冬藤、桑枝。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消肿,通络定痛。
主治:用于湿热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肌肉或关节红肿热痛,有沉重感,步履艰难,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
用法:口服,一次4粒,每日3次。
(5)四妙丸
药物组成:盐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
用法:口服。每袋装6g,每次6g,每日2次。
2.痰瘀痹络证
(1)龙血竭胶囊
药物组成:龙血竭。
功效: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
主治: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用法:口服。每粒装0.3g,每次4~6粒,每日3次。外用,取内容物适量,敷患处或用酒调敷患处。
(2)小活络丸
药物组成:胆南星、制川乌、制草乌、地龙、乳香、没药。
功效: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疼痛,或冷痛。或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麻木拘挛。
用法:口服。每丸重3g,每次1丸,每日2次。
(3)大活络丸
药物组成:红参、白术(麸炒)、甘草、熟地黄、当归、何首乌、龟甲(醉淬)、乳香(制)、没药(制)、血竭、赤芍、肉桂、两头尖、人工麝香、冰片、安息香、沉香、木香、丁香、香附(醋制)、水牛角浓缩粉、乌药、青皮、制草乌、麻黄、细辛、羌活、防风、蕲蛇、乌梢蛇、豹骨(油酥)、松香、骨碎补(烫、去毛)、天麻、天南星(制)、全蝎、僵蚕(炒)、地龙、葛根、豆蔻、广藿香、绵马贯众、人工牛黄、大黄、黄连、黄芩、玄参、威灵仙。
功效:祛风止痛、除湿豁痰、舒筋活络。
主治:用于缺血性卒中引起的偏瘫,风湿痹症(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筋脉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打损伤引起的行走不便和胸痹心痛证。
用法:口服。每粒0.25g,每次4粒,每日3次。
3.肾精亏虚证
(1)六味地黄胶囊
药物组成:熟地黄、丹皮、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
功效:滋补肾阴。
主治:用于肾阴亏损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用法:口服。每粒装0.3g,每次8粒,每日2次。
(2)左归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
功效:滋补肾阴。
主治:用于真阴不足,腰膝酸软,盗汗,神疲口燥。
用法:口服。每10粒重1g,口服,每次9g,每日2次。
(3)右归胶囊
药物组成: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止遗。
主治: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驱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用法:口服。每粒装0.45g,每次4粒,每日3次。
痛风性关节炎中成药辨证选用见表5-1。
表5-1 痛风性关节炎中成药辨证选用
三、西医治疗
1.急性期的治疗
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期应尽早使用抗炎镇痛药,禁用降尿酸药物及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注意休息,多饮水,维持饮食治疗。
(1)秋水仙碱:
秋水仙碱是痛风急性发作的特效药,适于痛风急性发作36小时以内。其作用机制可能为:①抑制多核白细胞的趋化、增殖和吞噬尿酸盐晶体;②抑制溶酶体和乳酸的释放;③提高关节腔内pH,减少尿酸盐结晶析出。但它不能降低血尿酸,亦不增加尿酸排泄。秋水仙碱可以引起腹泻、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还有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
(2)非甾体抗炎药:
是痛风急性发作期的首选用药,而且在降尿酸过程中小剂量维持用药可以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在痛风性关节炎发作初始,即要迅速选用一种抗炎镇痛药给予治疗,通常1~2天收效,症状消失停用,多数患者的疗程不超过2周。
(3)糖皮质激素:
当痛风关节炎反复发作,症状较重,或对上述药物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0.5mg/(kg·d)5~10天,症状改善后及时减量或停用。一般认为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安全的。还可肌注复方倍他米松。
2.降尿酸治疗
降尿酸治疗目的是长期有效控制血尿酸水平,防止痛风发作或溶解痛风石。对于痛风患者经非药物治疗血尿酸>7mg/dl,应给予降尿酸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经生活方式干预后尿酸水平>9mg/dl或合并高血压、尿路结石、肾脏疾病且尿酸水平>8mg/dl,应给予降尿酸治疗。降尿酸治疗目标是使血尿酸≤6mg/dl,若痛风关节炎症状不缓解或有痛风石,血尿酸应<5mg/dl。
降尿酸治疗在急性炎症控制1~2周后即可开始。目前临床应用的降尿酸药主要有抑制尿酸生成药和促进尿酸排泄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根据降尿酸的目标水平在数月内调整至最小有效剂量并长期维持。单一药物疗效不好时可合用两类药物。在开始使用降尿酸药物同时,服用低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至少1个月,以预防急性关节炎复发。
(1)抑制尿酸生成药:
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广泛用于原发性及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尤其是尿酸产生过多型或不宜使用促尿酸排泄药者。主要有别嘌醇和非布所坦。
(2)促进尿酸排泄药:
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降低血尿酸。主要用于肾功能正常,尿酸排泄减少型。对于24小时尿尿酸排泄>3.57mmol或已有尿酸性结石者、慢性尿酸盐肾病的患者、急性尿酸性肾病患者,不宜使用。在用药期间,特别是开始用药数周内应碱化尿液并保持尿量。
(3)碱性药物:
尿酸在碱性环境中可转化为溶解度更高的尿酸盐,痛风患者的尿pH往往低于健康人,故在降尿酸治疗的同时应碱化尿液,利于肾脏排泄,减少尿酸沉积造成的肾脏损害。定期监测尿pH,使之保持在6.5左右。同时保持尿量,是预防和治疗痛风相关肾脏病变的必要措施。
痛风的西药应用见表5-2。
表5-2 痛风的西药应用
续表
四、外治疗法
1.非药物外治法
(1)针灸:
针刺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选穴常用太冲、太溪、太白、行间、丘墟、大都、内庭等穴位,以及阿是穴。选穴针刺或点刺后放血,可有止痛功效。
(2)激光:
激光照射局部肿痛关节起到抗炎、镇痛的作用,可以加快缓解关节炎的发作。
2.药物外治法
中药局部外用,常用于炎性反应明显的急性期,直接作用患处,药力直达,内外合用,提高疗效。不通过口服用药避免了胃肠道的药物毒性,患者易于接受。
(1)中药外敷:
取适量药物与水或醋或蜂蜜等,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可以缓解局部的肿痛。
六神丸、新癀片等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可捣碎后外用。
自行组方选药,一般在两类药物中选用,乳香、冰片、黄芩、没药、细辛、南星、川乌等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大黄、黄柏、威灵仙、栀子、白芷等清热利湿消肿效果明显。将药物研成粉末,调和后外用。
(2)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离子导入法是一种集中药、电疗、磁疗于一体的综合疗法,利用直流电场的作用和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在电磁场作用下将中药在短时间内电离转化成有超强渗透性的药离子,通过皮肤、黏膜直接导入人体到达组织间隙,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药物利用度,提高疗效,达到强化治疗的目的,进而收到特殊的治疗效果。
(3)中药熏洗:
煎煮药液,兑入水中,局部泡洗,通过肌表深入腠理,达到活血通脉、软坚化瘀、消肿止痛作用。注意水温不能过高。
痛风冲剂三号(路志正经验方):皂刺、大黄、透骨草、鹿含草、防己、防风、炙乳没等。熏洗、浸泡患处,每日1~2次,每次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