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吴茱萸汤证
1.临证原理
同少阴病。
2.方剂简介
(1)意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阳虚阴盛、正邪相争证的名方,后世多有发展。
(2)组成: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而成。
(3)功用:
温中祛寒,降逆止呕。
(4)主治:
阳虚阴盛、正邪相争证。《伤寒论》经文第309条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辨证论治
以《伤寒论》经文第309条辨证论治如下:
依据临证原理,确定“吐利”为主症,“少阴病,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病位、病性、性症、预后、以方测证。
“吐利”,由于胃中虚寒,浊阴上逆而吐;因阳虚阴盛,下迫大肠而下利。有注家说,四逆证以下利为主,吴茱萸汤证以吐为主,是有相当道理的。“少阴病”病位在心肾,病性为阳虚;“手足逆冷”,由于阳虚不能温煦四肢,故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欲死说得严重,其实是阴邪虽盛,但阳气尚能与阴邪相争;“吴茱萸汤主之”,以方测证,当知胃中虚寒,浊阴上逆证。
所以综上所述,病位、病性、性症、预后,以方测证,可以确定“吐利”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证。
病证已明,论治可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则应运而生,选方吴茱萸汤主之。
4.临证笔录
吐利烦躁证
耿某,女,45岁。初诊:2009年1月1日。
病史:
患者吐利而烦躁年余,加重月余。开始恶心呕吐,怀疑早孕,但在医院检查已排除。后因饮食不洁,复又下利溏薄,小腿转筋,手足冰凉,心烦意躁,医院诊为慢性胃肠炎,给输葡萄糖、盐水,服维生素罔效,后看中医。
中医检查:
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微欲绝。辨证:慢性病容,小腹冰凉,一派寒象。证乃胃肠虚寒,胃气上逆则呕,浊阴下迫大肠则泄,虚阳浮动,上逆扰乱神志,则心烦意躁,阳虚不得温煦下肢,则抽筋,阳虚无力鼓脉,则脉沉微欲绝。治则:治以温阳祛寒,选方:吴茱萸汤加味。拟方:吴茱萸6g、高丽参10g、生姜12g、大枣5枚、灶心土30g。七剂服完,未料到效果特好,呕利,心烦意躁基本已愈,上方加桂枝12g,再予七剂,手足冰凉转温,诸疾皆愈,脉象沉细尚有力。
心语:
吴茱萸汤证辨证倒是简单,吐利、烦躁、抽筋,舌淡脉沉细欲绝,只要症状见两项,舌脉支持,即可确定中阳虚寒,投以吴茱萸汤即生效。
伤食呕吐证
赵某,女,30岁。初诊:2008年5月8日。
病史:
患者开水果店,因而常食生冷瓜果,为时一长,则患胃病。开始呕吐,呕吐食物,夹有黏液,月达十余次,纳谷减少,机体消瘦,神疲乏力。每到医院,即诊胃炎。服药三四种,全然无效用。经人介绍,来看中医。
中医检查:
慢性病容,机体消瘦。舌苔薄白,舌质淡,脉沉而弱,肌肤冰凉。饮食生冷,伤及脾胃,苔脉体征、性症皆确定脾胃虚寒证。治以温中祛寒,降逆止呕。选方:吴茱萸汤加味。拟方:吴茱萸10g、高丽参10g、生姜10g、大枣5枚、姜半夏9g。水煎服七剂,呕吐停止,舌尖见红;去生姜,继服七剂,纳谷增加,精神转佳。胸腹满闷,上方加厚朴10g,服用七剂,胸腹满闷已愈。续用七剂,以资巩固。
心语:
病人多食生冷瓜果,酿成脾胃虚寒证,治疗办法,除大夫开药外,患者勿食生冷瓜果,避免患上脾胃虚寒证,至关重要。对于复发该病,亦具有重要意义。
痰厥头痛证
邱某,男,38岁。初诊:2008年3月3日。
病史:
因赴东北出差着凉而头痛2年,加重3个月。患者素有呕吐清涎病史。每着凉即头痛,以头顶为甚,头痛发作剧烈时,有撞墙轻生想法,伴有呕吐涎沫,纳谷无味,筋疲力尽,四肢厥逆。多次赴医院诊断为神经血管痉挛性头痛。中西药物没少吃,时而有效,时而无效,无奈之中,决定看中医。
中医检查:
急性病容,紧锁眉头。舌苔薄白,舌质淡、水湿,脉沉微。头顶痛,吐涎沫。肢厥冷、检查、苔脉皆支持痰厥头痛,如378条所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选方:吴茱萸汤加味。拟方:吴茱萸10g、党参15g、生姜10g、大枣5枚、清半夏9g。服完三剂,头痛减半,继服四剂,头痛停止。呕吐涎沫亦愈。
心语:
吴茱萸性味辛苦大热,入肝胃。凡是头顶痛,伴吐涎沫,手足厥冷,证属胃寒,肝气犯胃,投吴茱萸汤加半夏,多半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