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疑难病治验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医妇科膏方简介

一、概述
膏方起源已久,源于药物的熬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东汉时代著作,书中就指出了“煎膏”,首次记载了熬煮制胶的方法,用驴皮胶、鹿角胶制成阿胶、白胶的方法。之后随着时代的推移,对剂型的要求也不断在发展,并规定了汤、丸、散、膏、药酒的制作常规,出现了《雷公炮炙论》制药专著。唐宋之后,进入了中成药的大发展时期,此时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就记载了菟丝子丸、何首乌丸等69方补虚康复,养生延老的方剂。明清之后又注重血肉有情之品在调补身体方面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注重健康保健的意识逐渐增强,最初盛行于江浙一带的膏方,现正在向全国在普及推广。上海2001年已举办了上海膏方节活动,上海龙华医院等开设了膏方门诊,从每年的10月中旬起至来年的元月中旬止,大约3个月的时间,病人逐年在增多,门庭若市,其中女性占有相当的比例。
二、何谓妇科膏方
依据妇女的生理与病理特点,结合患者自己的情况,所开出的膏方,称为妇科膏方。膏方是中药的一种制剂,又称膏剂。系指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分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的膏剂又称膏滋、煎膏剂。是由药材用水煎煮、浓缩,加上蜜、糖、胶等制成的半流体制剂。服用时常以开水冲调,是药物调补中用得最多的中药制剂。外用膏剂,有软膏与膏药两种。用植物油、凡士林或其他适宜药物为基质,加入药物制成的外用膏剂,本文不作介绍,仅介绍内服的膏方,俗称为膏滋药。
三、妇科膏方的适应证
妇科膏方的适应证很广,凡女性因气血虚弱,阴阳不足,肝、脾、肾、心、肺的亏损所引起的妇产科疾病均可服用膏方。
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月经病
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等;痛经、崩漏、闭经、绝经期综合征;月经前后诸症,包括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发热、经行水肿、经行泄泻、经行目赤肿痛、经行小便淋痛、经行精神异常等。
2.带下病
白带增多、带下过少、盆腔炎、阴痒、阴部溃疡、阴部湿疹等。
3.妊娠病
先兆流产、反复流产、妊娠水肿、妊娠眩晕等。
4.产后病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体虚、产后身痛、产后眩晕等。
5.其他
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脱垂、妇产科手术后调理,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后调理、机体亚健康等。
四、妇科膏方的特点
1.依据生理特点,强调补血为主
女性有月经、怀孕、分娩、产后哺乳,这是其理特点。这些生理特点均是靠血来维持的,血足则月经正常,月经正常是妊娠的基本条件,孕育之后靠气血来濡养胎儿,胎儿才能发育正常,聪慧健康。气血足分娩顺畅,产后分泌乳汁哺育婴儿,乳汁是靠气血生化的,故中医称,女子以血为主,以血为用。女子终身以补血为主,补血就应健脾胃,生气血,同时还应滋养肝肾,养精可补血,通过调补脏腑的功能就能达到补益气血的目的。气血充足就补益了冲任脉,冲任调和则就更维持了女性生理特点。
2.依据病理特点,调理冲任为重
女性还有其病理特点,就是指月经病,如月经过多、痛经等;带下病,如赤带、黄带等;妊娠病,如孕后流产、肿胀等;产后病,如缺乳、关节酸痛等,这些疾病是与女性冲任失调,气血病变有关。有些患者患有某些妇科疾病,如患月经不调、闭经等。因机体气血不足,气机紊乱,血海不能满盈而致病,服用妇科膏方可以调补气血,使气血充足而病愈。患带下病者,多因脾肾亏虚,带脉失约,湿邪下注,服用妇科膏方可以补益脾肾,固带止带。不孕与滑胎者多为肾虚或肾虚肝郁或夹痰湿与瘀血,妇科膏方能针对性调治,可起补肾填精,或疏肝活血化痰的作用而治愈患者。而患一些急性病或大失血之后,如崩漏、产后大出血等,使气血耗损而气血不足,身体虚弱,而产后妇女气血大亏,又要负担哺乳的重任,产后调理方面更是妇科膏方的擅长。
3.女子肝为先天,重视调理情志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云:“女子以肝为先天也。”因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王冰曰:“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上文已述,女子以血为用,气血足女性生理功能正常,若肝藏血不足,血海不盈,从而出现月经减少、闭经等病变。肝主疏泄,人体之血行、经络、脏腑、器官等活动都离不开气机的调畅,该气机的调畅均靠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不正常,则影响气血调和及经络通畅,可出现乳房胀痛、月经失调、经前期综合征等病。由于女性的性格特点,又极易产生肝气郁结,影响肝之疏泄。阴部为肝经所过,阴部诸疾如阴痒、阴中疮疡、带下等均与肝经湿热有关,肝气郁结又易致气滞血瘀,出现癥瘕痞块。所以根据女性特点,应重视调理情志,疏肝调理气机。
4.瘀阻原因众多,药用活血祛瘀
女性多虚多瘀又是一大特点,尤其产后。无论是女性生理特点,还是其病理特点来分析,均易伤血、伤阴,易造成阴虚、血虚,故为多虚,虚者应补之。同时女性又多瘀,女性多瘀的形成原因很多,如血虚、血流缓慢则血瘀,寒凝则血瘀,气滞则血瘀,脏腑功能不振血瘀,血热致血瘀,阴虚可内热,内热致血瘀等。由于瘀可致多种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带下病、盆腔炎、不孕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阻塞、卵巢囊肿等,所以开膏方时既注意患者的临床表现,又重视目前所出现的病证,很多病证有瘀的一面,考虑瘀血内阻,活血化瘀理应重视。
5.重视药味平和,处方以和为贵
女性体质一般较男性为虚弱些,这是其生理与病理特征所决定的,所以在开膏方用药时应考虑这些特点,用药宜平和。不用大热或大寒之味,不用重剂活血破瘀药,不用通利药、泻下药,即使应用亦应剂量少些或加些其他药味来克制缓解之。如用水蛭、地鳖虫,一张处方中一般掌握在100g之内,有些药过于苦寒败胃,故可加姜半夏、煅瓦楞等护胃药以缓解之。考虑女性的特点,膏方宜平和,做到气血平和,阴阳平和,脏腑平和,以和为贵,达到补益与祛邪的双重目的。
归纳之,掌握妇科膏方的特点,认真开好膏方,使妇科膏方既是补益、强壮身体、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易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可延年益寿的保健方,同时也是治疗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使机体更快恢复健康的治疗方法。
五、妇科膏方组方原则
(一)疗疾补虚,双重考虑
从临床分析,要求开妇科膏方者纯调理补气血者甚少,或多或少均有些妇产科疾病伴随。膏方处方是医生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原则而拟就的。由于医生在处方时要综合考虑到既“疗疾”又“补虚”的双重性。因此,膏方的中药药味要比通常处方药味品种多,通常都在二三十味以上,其组成从作用而言,包括补益、祛邪疗疾、健脾、矫味、赋形等部分,从材料而言,有中药饮片、细料药、胶类、糖类及辅料五部分。膏方中的中药饮片配伍最能体现中医治病“因人制宜”的中医特色,且药物的量要能够满足一料膏滋药服用时间(30~50天)的剂量。通常情况下,一剂膏方的中药部分其总量大约在5~10kg左右,如果太少,则不能满足服用的需要,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如果太多,盲目追求大处方,既浪费药材,又可能品种驳杂,主治不明,且容易导致药味之间配伍不当而出现不良的反应。所以在处方时一定要辨证论治,全面考虑,应遵循中药组方原则,不能千篇一律地配方,要具有针对性,因人而异,整体调理,做到了一人一料药、一膏方。
(二)结合病情,八纲辨证
开处妇科膏方如平时中医妇科诊治疾病一样,首先要详尽询问病史,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概况,以及目前的状况。根据所采集的病史、病情资料以及患者的体质,综合分析,追根求源,把握病的本质,按照中医八纲理论,进行详细辨证。
1.妇科临床常见辨证分型
(1)阳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形寒怕冷,手足不温,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目肢肿,月经不调,带下增多,婚后不孕,下腹冷痛,孕后流产等。
(2)阴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内热口干,渴不多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骨蒸潮热,心烦不眠,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轰热出汗,绝经期综合征,妊娠心烦,妊娠眩晕,术后发热等。
(3)气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 image白,神疲乏力,动则气急,气短懒言,言语无力,胃纳欠佳,肠鸣便溏,易于自汗与感冒,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行泄泻,子宫脱垂,孕后流产,孕后或产后小便不通,产后乳汁少等。
(4)血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唇舌淡白,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骨节酸痛,头发枯焦,皮肤干燥,产后便难等。
(5)肾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婚后不孕,月经不调等。肾又有肾阴与肾阳之别,其阴、阳之临床表现可参考阳虚型、阴虚型。
(6)脾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胃纳欠佳,食后作胀,大便溏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夜寐欠眠,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月经过少,闭经,婚后不孕,孕后易流产,妊娠水肿,产后乳汁少等。
2.除上述几种虚证外,还有一些与患者疾病、病理有关的分型亦应考虑辨证分型治之
(1)肝郁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不舒,胸胁胀痛,经行乳房胀痛、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如果肝郁化火时可出现肝火、肝风,则出现口苦咽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目干肿痛,头晕头痛,面红升火等,如果火热生风,则会出现四肢颤抖抽搐,肢体关节不利,口眼歪斜,角弓反张等。
(2)血瘀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肌肤甲错,腹痛拒按,经行不畅,痛经,月经不调,经行量少,崩漏,闭经,经行头痛,痛有定处,癥瘕肿块,舌质紫黯,口唇青紫,胸闷心痛,呕吐便血等。
(3)痰湿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胁痛,咳嗽气急,喉间有痰,嗜睡头晕,胸闷泛恶,形体肥胖,月经不调,闭经,胃口欠佳,头晕目眩,带下增多,婚后不孕,癥瘕肿块,痰迷心窍,神志失常等。
(4)血热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烦内热,口干欲饮,咽痛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热赤,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闭经,经行口糜,经行头痛,带下量多,胎漏胎动不安,产后便难,热极抽搐等。
上述这些分型可以两型、三型或多型一起出现,如气血虚、脾肾虚、肝郁脾虚、肝郁血瘀等,所以在开处膏方时应详精辨证,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三)衷中参西,合理用药
开处妇科膏方时要求充分了解病史,目前呈现的症状及西医的疾病诊断,如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曾因腹痛剧进行过手术,现又复发,腹痛又渐加剧,此时既要考虑西医所诊断的疾病,又结合目前病情的表现、辨证分型,衷中参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考虑处方用药。处方时要考虑到君臣佐使,既抓主要症状的治疗,又要考虑体质的状况,要有主次之分,还要考虑主次药的相互配伍。如用三棱、莪术、水蛭、地鳖虫之类攻伐祛瘀药,可能会损伤正气,所以应加用党参、黄芪等补益气血药。补益药过多又碍于脾胃吸收,所以还要加些陈皮、砂仁等以防腹胀。总之,用药要合理,开膏方时要注意攻补结合,气血互补,动静结合,升降结合,兼顾脾胃。总之一张好的妇科膏方在详精辨证的基础上,处方应平和,药味布局合理,补益适中,疗疾祛邪,强身健体。
(四)相生相克,阴阳平衡
妇科膏方在组方用药时,一定要重视脏腑的相生相克理论,重视脏腑之间相生相克五行关系。妇科疾病中最主要的是脾肾肝之间关系,一个或几个脏腑的病变会互相影响。如肾与肝为母子关系,肾水不能涵木,造成肝阴虚,肝木和心火亢盛;肝郁克脾也是临床妇科病中经常遇到的情况。重视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而用药,有利于药效提高。如肝肾精血同补,疏肝健脾同用,这样使脏腑之间保持平衡。此外还应注意用药之间的阴阳平衡,中医认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生阳长”。一般补气、补阳的药物属阳药,补精血的药物属阴药,故膏方配伍中也要注意阴阳的互生和平衡。如补血药中常加用肉桂,以使阴得阳助而源泉不绝,就是这个道理。
六、其他
膏滋的制作、保存、服法、注意事项等,详见李祥云主编《妇科膏方应用指南》一书。
七、病案例举
病例一 月经过多(肾阳不足)
张某,36岁,已婚。
就诊日期:1986年12月5日。
主诉:月经过多3年。
现病史:月经量多如冲,可顺腿而流,经色淡红,质地稀薄,有时月经提前来潮。头昏目花,神疲乏力,病已3年。经常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腹冷喜暖,小便频数,每小时1次,夜间尤甚,小便清长,胃纳欠佳。生育1胎,曾流产2次,目前放节育环避孕。苔薄,脉弦细。
病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肾阳不布,膀胱失于温煦。肾精亏损,失于荣养,致头昏目花,神疲乏力,腰酸纳差。此乃一派阳虚之征,证属肾亏阳虚。
治则:温阳补肾,益精补虚。
方药:党参300g,益智仁300g,黄芪300g,菟丝子300g,山茱萸300g,杜仲300g,紫石英300g,附子300g,蚕茧100枚,麦芽300g,炒白术300g,枸杞子150g,灵磁石600g,升麻300g,桂枝150g,覆盆子300g,熟地黄300g,白芍药300g,木香150g,何首乌150g,谷芽300g,肉苁蓉300g,香附150g,炙甘草120g。
另加红参30g,蜂蜜500g,大红枣120g,龟板胶150g,胡桃肉120g,饴糖500g,冰糖500g,鹿角粉90g,阿胶(烊冲)250g。
服法:按膏方方法制作,收膏,每日2次,每次1匙。
禁忌与医嘱:①忌生冷、辛辣、香燥刺激之物;②忌萝卜、茶叶、咖啡等;③感冒、咳嗽、发热、腹泻时停服。
按语:该案系右归丸、附桂八味丸、龟鹿二仙膏、菟丝子丸等方的组方,加黄芪、升麻、蚕茧等益气升提,共奏补肾益精,温阳散寒之功。患者服补膏3个月后诸恙均明显改善,次年又按原方进补,精神振,小便、月经基本正常。
病例二 不孕症(肾精不足)
陈某,31岁,已婚。
就诊日期:2004年12月21日。
主诉:婚后6年,继发不孕5年。
现病史:经行腹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腰酸膝软,带下清稀。头晕耳鸣发枯,两目干涩,极易脱发3年。面色晦暗,健忘失眠,婚前后曾人流2次,末次人流1999年。现意欲怀孕,要求调理。末次月经12月10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病机:先天禀赋不足,房劳过度,孕后又两度人流,耗伤肾精。肾精既亏,冲任俱虚,天癸乏源,不能摄精成孕,发为不孕。肾气不足,不能生髓充骨,滋养腰膝,故见腰背疼痛,胫酸膝软,且髓海空虚而头晕。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耳鸣,发枯,为肾精虚衰之征。肝肾同居下焦,水不涵木,肝窍失养,则两目干涩。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肾虚精气不足。
治则:补肾养血,填精益髓。
方药:党参300g,白芍药120g,怀山药150g,桑椹子120g,菟丝子120g,肉苁蓉120g,生地黄120g,附子90g,当归300g,旱莲草120,谷芽120g,黄芪300g,黄精120g,芡实120g,椿根皮120g,淫羊藿300g,胡芦巴120g,熟地黄120g,肉桂60g,川芎45g,艾叶45g,麦芽150g,白术120g,炒扁豆120g,枸杞子120g,茯苓120g,仙茅90g,锁阳90g,何首乌150g,紫石英150g,女贞子120g,小茴香45g,鸡内金90g,砂仁30g,炙甘草60g。
另加高丽参精35g,饴糖250g,黑芝麻150g,龟板胶(烊化)150g,鹿角胶150g,蜂蜜250g,桂圆肉150g,胡桃肉150g,阿胶(烊化)250g。
服法:按膏方方法制作,收膏,每日2次,每次1匙。
禁忌与医嘱:①忌辛辣香燥动火助阳之品;②忌茶叶、咖啡之饮料以防兴奋,不利安神;③忌萝卜等,以免理气有碍补益之功;④调节情志,保持乐观,避免忧思恚怒;⑤饮食清淡,禁烟酒;⑥感冒、腹泻时勿服。
按语:《素问·金匮真言论》云:“精者,身之本也。”肾中精气主宰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肾精不足,则冲任虚衰,不能摄精成孕。本案选用毓麟珠、归肾丸、温胞饮等方药配伍组成。毓麟珠原治妇人血气俱虚,经脉不调,肾虚不受孕。其中八珍双补气血,温养冲任;淫羊藿、仙茅、肉苁蓉、小茴香、菟丝子、何首乌、黄精、枸杞子、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调补冲任;鹿角片、锁阳、胡芦巴温肾填精;附子、肉桂、紫石英、艾叶补益命门,温阳以化阴;山药、芡实、椿根皮补肾涩精止带;诸药合用,既能温补先天肾气以生精,又能培补后天脾胃以生血,使精血充足,冲任得养。再加扁豆、谷麦芽、鸡内金、砂仁醒脾和胃,足阳明胃经与冲脉会于气街,故“冲脉隶于阳明”,胃中水谷盛,则冲脉之血盛,利于益气养精,调经种子。患者服膏方后,症状改善,体质有所增强。入春后注意饮食调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后中药调理月经,坚持半年余,现告知得获喜孕。
病例三 绝经期综合征(肝肾阴虚)
郭某,50岁,已婚。
就诊日期:1999年11月21日。
主诉:月经后期2年。
现病史:患者2年来月经延后,3~5个月一行,量少。心烦,性情急躁,口干苦,头晕,轰热汗出,盗汗,心悸,食后胃胀,纳差,大便干结,时有便血,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混合痔史。
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患者年届七七,肝肾渐亏,阴虚火旺,热燥血亏,血海渐涸,故月经延后,量少。并见心烦,性情急躁,口干苦等虚火内扰征象。若虚阳上扰,则见头晕。热蒸津液外出,故轰热汗出,盗汗。津液不能下润肠道,故大便干结。腑实不行,则食后胃胀,纳差。热扰心神,故心悸。热蕴下焦,损伤络脉,故便血。证属肝肾阴虚。
治则:滋补肝肾之阴,清热活血调经。
方药:生地黄120g,熟地黄120g,制首乌120g,山茱萸120g,枸杞子120g,炒白术150g,白芍药150g,制黄精120g,肥知母90g,夏枯草120g,淡黄芩90g,炒黄柏90g,白菊花90g,珍珠母300g,鸡血藤150g,淮小麦300g,白蒺藜120g,大腹皮90g,川楝子120g,炒麦芽150g,广陈皮90g,紫丹参120g,潼蒺藜120g,软柴胡90g,潞党参300g,石决明300g,炙黄芪300g,大川芎45g,旱莲草120g,地骨皮120g,合欢皮300g,五倍子45g,炒谷芽150g,麦门冬120g,粉丹皮120g,火麻仁120g,赤芍药90g,全当归150g,女贞子120g,生铁落450g,夜交藤300g,五味子45g,姜黄连30g,鸡内金90g,天花粉120g,全瓜蒌120g,生大黄60g。另加:白参50g,桂圆肉150g,阿胶(烊化)250g,蜂蜜250g,饴糖150g,大红枣120g。
服法:按膏方方法制作,收膏,每日2次,每次1匙。每日2次,每次1匙。
禁忌与医嘱:①忌生冷、辛辣、香燥刺激之物;②忌萝卜、茶叶、咖啡等。③感冒、咳嗽、发热、腹泻时停服。
按语:《景岳全书·妇人规》曰:“血热者,经期常早,此营血流利及未甚亏者多有之,其有阴火内灼,血本热而亦每过期者,此水亏血少,燥涩而然,治宜清火滋阴。”本案以杞菊地黄丸、加减一阴煎为基础方养阴清热。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补肝肾,益精血;以逍遥散加川楝子疏理气机;淡黄芩、姜黄连、炒黄柏清三焦之火;夏枯草、珍珠母、石决明清热平肝;全当归、大川芎、鸡血藤补血活血调经;五味子、五倍子收敛止汗;淮小麦、夜交藤、合欢皮养心安神;生铁落重镇安神;白蒺藜平肝疏肝;潼蒺藜补肾养肝;火麻仁润肠通便;生大黄泻火通便;赤芍药、粉丹皮、紫丹参凉血活血调经;阿胶补血滋阴;桂圆肉补气血,益心脾;潞党参、炙黄芪健脾益气;广陈皮、大腹皮理气和中;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消食和胃。
(李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