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常见传染病及急危重症诊疗常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es)的各型病毒引起的,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一、临床特点
(一)流行病学
本病是世界性流行疾病,亚洲主要流行于中国和韩国,国内各地均有病例报道。
1.传染源
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其次为大林姬鼠、小家鼠和实验用的大白鼠。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
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如唾液、尿、粪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人体感染。
(2)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肠道黏膜可感染病毒。
(3)接触传播:
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血液后导致感染。
(4)垂直传播:
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
尽管我国从恙螨中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但其传播作用尚不确定。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隐性感染率可达3.5%~4.3%。
4.流行特点
(1)周期性:
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以姬鼠和棕背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有一次较大流行;家鼠为传染源的疫区周期尚不明显,研究证明流行高峰之前传染源密度增高,带病毒率也增高。
(2)季节性:
本病四季均能发病,但有明显高峰季节,其中姬鼠传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林区姬鼠传播者以夏季为流行高峰。
(二)临床表现
1.临床分期
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典型病例表现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非典型和轻型病例有越期现象,重症患者则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
1)发热:
多数患者起病突然,伴畏冷、发热,体温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2)全身中毒症状:
多数患者出现头痛、全身酸痛、腰痛和胃肠中毒症状;少数患者出现“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腰痛;部分患者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此类患者多数发展为重型。
3)毛细血管损害征: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皮肤充血潮红主要见于颜面、颈部、胸部,称为“三红”。少数患者出现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在病程第4天至第6天出现大片瘀斑,是出现DIC所致。
渗出水肿征主要表现在球结膜水肿,轻者眼球转动时球结膜似涟漪,重者球结膜呈水疱样,部分患者出现眼睑和脸部水肿,亦可出现腹水,一般渗出水肿征越重,病情越重。
4)肾损害:
主要表现为尿蛋白阳性,镜检可发现管型等。
(2)低血压期:
血压下降,一般持续时间1~3天,当严重大脑供血不足时,出现烦躁、谵妄、神志恍惚。轻症患者可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
(3)少尿期
1)一般发生在发病后第5~8天,继低血压休克期出现,部分患者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少数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存在氮质血症,是肾小球受损而肾小管受损不严重,只影响肾小球对Cr和BUN的排泄的原因。
2)少尿期可出现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本期病情轻重与少尿持续时间和氮质血症的高低相平行。若BUN上升21mmol/L以上,为高分解型肾衰竭,则预后较差。
(4)多尿期:
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天,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可达数月之久。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三期。
1)移行期:
尿量由500ml/d增至2000ml/d,此期虽尿量增加但BUN和Cr反而升高,症状加重,不少患者因并发症而死于此期。
2)多尿早期:
尿量超过2000ml/d,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3)多尿后期:
尿量超过3000ml/d,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精神、食欲逐日好转,此期尿量可达4000~8000ml/d,少数可达15000ml/d以上,此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休克、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
(5)恢复期:
经多尿期后,尿量恢复为2000ml/d左右,精神、食欲基本恢复,一般需1~3个月,体力才能完全恢复,部分患者遗留高血压、肾功能障碍、心肌劳损和垂体功能减退等后遗症。
2.临床分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损害严重程度不同分为五型。
(1)轻型:
体温39℃以下,中毒症状轻,有出血点,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2)中型:
体温39~40℃,中毒症状重,球结膜明显水肿,病程中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有明显出血及少尿期,尿蛋白(+++)。
(3)重型:
体温≥40℃,中毒症及渗出征严重,可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和休克,并发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少尿持续5天以内或无尿2天以内。
(4)危重型:
在重型基础上并出现以下之一情况者:①难治性休克;②有重要脏器出血;③少尿超出5天或无尿2天以上,BUN>42.8mmol/L;④出现心力衰竭、肺水肿;⑤出现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中枢神经合并症;⑥继发严重感染。
(5)非典型:
发热38℃以下,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发病第1~2天可正常,第3天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15~30)×10 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 9/L。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第4~5天后淋巴细胞增多;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至150g/L和5.0×10 12/L以上;血小板从第2天起开始减少在(50~80)×10 9/L,出现DIC时血小板常减少至50×10 9/L以下。
2.尿常规
发病第2天尿蛋白出现,第4~6天常达(+++)或(++++),突然出现的大量蛋白尿有助于诊断。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3.生化检查
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BUN和Cr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血钠、氯、钙在各期中多数降低,而磷、镁等则增高。血钾在发热期和休克期处于低水平,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
4.病原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检测:
包括血清中检测特异性IgM或IgG抗体,IgM抗体1︰20为阳性,发病第2天即能检出;IgG抗体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
(2)抗原检查:
早期血清、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尿和尿沉渣细胞,应用汉坦病毒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常用免疫荧光或ELISA法,胶体金法则更为敏感。
(3)PCR技术:
应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敏感性高,可作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
发热期患者的血清、血细胞和尿液等标本接种Vero-E6细胞或A549细胞中,可分离出汉坦病毒。
5.其他检查
(1)约50%左右患者转氨酶升高,少数血清胆红素升高。
(2)心电图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表现,高钾血症时出现T波高尖,低钾血症时出现U波等。
(3)部分患者眼压增高,眼压明显增高者常预示为重症。
(4)约30%患者胸部X线检查有肺水肿、淤血表现,约20%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和胸膜反应。
二、诊断
据该疾病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病前2个月内进入疫区并有与鼠类或其他宿主动物接触史进行诊断。
三、鉴别诊断
1.发热期应与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胃肠炎和菌痢等鉴别。
2.休克期应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3.少尿期则与急性肾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衰竭相鉴别。
4.出血明显者需与消化性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
5.腹痛为主要体征者应与外科急腹症鉴别。
四、治疗原则
(一)治疗原则
“三早一就”是本病的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进行对症治疗,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和出血。
(二)治疗方法
1.发热期
(1)抗病毒:
发病4天以内患者,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持续3~5天。研究显示利巴韦林早期治疗能抑制病毒、减轻病情和缩短病程。
(2)减轻外渗:
早期卧床休息,芦丁、维生素C、20%甘露醇注射液等,可以降低血管通透性、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外渗和组织水肿。
(3)改善中毒症状:
物理降温,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地塞米松,呕吐频繁者给予甲氧氯普胺注射液肌内注射。
(4)预防DIC:
检测出凝血时间,可以应用小剂量肝素等抗凝治疗。
2.低血压休克期
(1)补充血容量:
宜早期、快速和适量,避免补液过多引起肺水肿和心力衰竭。液体应晶胶结合,以平衡盐为主,切忌单纯输入葡萄糖注射液,补液期间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2)纠正酸中毒:
根据病情给予5%碳酸氢钠注射液。
(3)血管活性药和肾皮质激素的应用:
血压不稳定者,可应用多巴胺、山莨菪碱、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改善循环。
3.少尿期强调“稳、促、导、透”。
(1)稳定机体内环境:
①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②减少蛋白质分解,控制氮质血症;③维持酸碱平衡。
(2)促进利尿:
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呋塞米、酚妥拉明、山莨菪碱等。
(3)导泻和放血疗法:
口服甘露醇、50%硫酸镁溶液或煎水大黄;放血疗法目前已少用,对少尿伴高血容量综合征所致肺水肿、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放血300~400ml。
(4)透析疗法:
目前常用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一般尿量达2000ml/d以上,尿素氮下降,高血容量综合征或脑水肿好转后可以停止透析。
4.多尿期治疗
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注意口腔卫生,忌用对肾脏有毒性作用的抗生素。
5.一般治疗
补充营养,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6.并发症治疗
(1)消化道出血:
根据不同的病因予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治疗。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出现抽搐时应用地西泮或戊巴比妥钠静脉注射,脑水肿或颅内出血所致颅内高压应用甘露醇静脉注射。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20~30mg每8小时1次静脉注射,此外,应限制入水量和高频通气,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4)心衰、肺水肿:
控制输液或停止输液,并用强心药毛花苷丙、镇静药地西泮及扩张血管和利尿药物,还可进行导泻或透析治疗。
(5)自发性肾破裂:
进行手术缝合。
五、预防
1.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应用药物、机械等方法防鼠灭鼠。
2.做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3.研制的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坦型)、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汉城型)和乳鼠脑纯化汉坦病毒灭活疫苗已在临床试用中。
临床常见问题
1. 肾综合征出血热透析疗法的适应证是什么?
透析疗法的适应证:少尿持续4天以上或无尿24小时以上,并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
(1)尿素氮>28.56mmol/L;
(2)高分解状态,尿素氮每天升高>7.14mmol/L;
(3)血钾>6mmol/L,心电图有高耸T波的高钾表现;
(4)高血容量综合征或伴肺水肿者;
(5)极度烦躁不安或伴脑水肿者。
一般血液透析根据血尿素氮情况每2~3天透析1次,每次5~6小时。当尿量达2000ml/d以上,尿素氮下降,高血容量综合征或脑水肿好转后可停止透析。
2. 肾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腹膜透析的方法有哪些?
腹膜透析利用腹膜是半透膜具有扩散、渗透等功能,可以清除体内氮质及其他废物的原理,方法如下:
(1)脐下3~5cm切口插管。
(2)调整透析液成分,常用透析液每升含氯化钠5.6g、氯化钙0.26g、氯化镁0.15g、乳酸钠5g、葡萄糖15g,渗透压为364mmol/L,为预防感染每升透析液可加庆大霉素4万U。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或脑水肿患者为脱水每升透析液可加5%葡萄糖注射液40~45ml。
(3)透析液灌注,冬春季透析液需加温至37.5~38℃,每次灌注1000ml,40分钟后放出,每天灌注7~8次。
(4)注意观察体温,腹部有无压痛,透析液颜色和血尿素氮情况。如腹腔放出的透析液呈混浊状,含蛋白量较高,为防止纤维蛋白阻塞导管,每升透析液可加入肝素50mg。腹膜透析由于透析管的改进,目前应用带环的硅胶透析管,可以防止因透析管固定不牢而引起腹膜感染,因方法简易适用于基层单位。

(赵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