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常见传染病及急危重症诊疗常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为狂犬病毒所致,以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也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主要经病兽咬伤而感染发病,病死率达100%。
一、临床特点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狂犬病或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均是本病的传染源,在我国主要是病犬,其次为家畜、猫、狼、吸血蝙蝠等。
2.传播途径
病毒主要经咬伤传播,蝙蝠群聚洞穴中吸入含病毒气溶胶而感染,宰杀或剥皮带病毒动物而感染。
3.易感人群
人类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员、屠宰人员等均属高危人群。
4.流行特征
在我国狂犬病为乙类传染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男性比女性多,夏季较冬季多。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1~3个月,极少数可长至1年以上。
1.典型病例(狂躁型)分3期
(1)前驱期(2~4天):
表现多样,发病初可有低热、疲劳、头痛、不安、厌食、恶心等症状,继而出现恐惧、焦虑、激动、易怒,对声、光、风敏感,愈合的伤口有刺痛、瘙痒、麻木及蚁走感等对早期诊断有意义。
(2)兴奋期(持续1~3天):
体温升高,出现狂犬病具有的独特症状,狂躁不安,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受风水刺激时,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抽搐及咽喉肌痉挛,可导致呼吸困难、缺氧、发绀,极度干渴而拒绝饮水。光线、噪声、触动也可引发痉挛,因交感神经兴奋,病人可出现大汗、流涎,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3)麻痹期(持续6~18 小时):
由狂躁变为安静,出现全身弛缓性瘫痪,呼吸渐微弱或不规则、心律不齐、神志不清,逐渐进入昏迷,最终死于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2.麻痹型狂犬病
个别病例没有兴奋期及恐水、怕风、恐惧不安、痉挛抽搐等症状,前驱期后即出现肢体无力、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最终因瘫痪、呼吸麻痹死亡,被称为麻痹型狂犬病,较少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
2.脑脊液
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压力及蛋白轻度增高,细胞数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
3.抗原检查
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快速、敏感、特异性高,有助于早期诊断。
4.核酸测定
用RT-PCR法测定唾液、脑组织等标本RNA,此法快速且阳性率高。
5.病毒分离
对脑组织、唾液、脑脊液等进行病毒分离,时间长,阳性率低。
6.内基小体检查
脑组织涂片染色,镜检找内基小体,属狂犬病特征性病变。
二、诊断
(一)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病例确诊需要实验室证据。
(二)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即为临床诊断病例。
(1)符合狂躁型临床表现者;
(2)有被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蝠等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未愈合伤口的感染史,并符合麻痹型临床表现者。
2.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并以下实验室检查中的任何一项者为确诊病例:
(1)直接荧光抗体法:
检测患者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狂犬病毒抗原阳性,或用RT-PCR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
(2)细胞培养方法:
从患者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到狂犬病毒;
(3)脑组织检测:
尸检脑组织标本,用直接荧光抗体法或ELISA检测狂犬病毒抗原阳性、RT-PCR检测狂犬病毒核酸阳性、细胞培养方法分离到狂犬病毒。
三、鉴别诊断
1.狂犬病癔症
伤者表现为恐水、怕风、高度兴奋,不出现发热、流涎、大汗,缺乏咽肌痉挛的特点,也无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2.破伤风
破伤风患者对外界刺激较敏感,有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及角弓反张等表现,患者试图吞咽可引起痛苦的肌痉挛。破伤风受累的肌群在痉挛的间歇期仍保持较高的肌张力,而狂犬病患者的这些肌群在间歇期却是完全松弛的,无高度兴奋、恐水怕风等症,经适当的治疗后能恢复。有一种罕见的局限性破伤风,即仅仅累及支配吞咽肌群的颈神经所致的恐水性破伤风,在临床上易与狂犬病混淆。
3.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通过免疫预防,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易与麻痹型狂犬病混淆,起病时可出现双向热型,双侧肢体出现不对称弛缓性瘫痪,常伴有感觉过敏,脑脊液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其分类以多形核粒细胞为主,而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可从脑脊液、咽部和大便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补体结合抗体阳性,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均可作出确诊。
4.病毒性脑炎
有发热、头痛、呕吐等颅压高的表现,无恐水、怕风、大汗、流涎、咽肌痉挛等表现。实验室血清学、脑脊液检查可鉴别。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单间隔离病人,减少水、声、光、风等刺激,高营养疗法,防止唾液污染。
2.病因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
3.对症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保持重要器官功能稳定。狂躁、频发痉挛与抽搐者予以镇静药,有脑水肿、颅内高压表现者给予甘露醇、利尿降颅压,有心律失常者抗心律失常治疗。
五、并发症
可并发肺炎、气胸、纵隔气肿、心衰、心律失常、急性肾衰、上腔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胃肠道出血等。
六、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重点加强对犬的管理,扑杀野犬。
(二)暴露前预防
暴露前预防性狂犬病疫苗接种,接种3次,于0、7、21天各注射疫苗2ml,1~3年加强一次,尤其是高危人群。
(三)暴露后预防
1.咬伤后处理伤口
(1)及时挤出污血;
(2)用20%的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反复彻底冲洗伤口半小时以上,深部伤口插管冲洗;
(3)使用具有病毒灭活效力的皮肤黏膜消毒剂(75%乙醇或2%碘酊)反复涂擦,伤口一般不宜缝合包扎。
2.疫苗接种
暴露后应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疫苗。
(1)一般咬伤,接种5次,于0、3、7、14、30天各注射疫苗2ml;
(2)严重咬伤,全程注射10针,于当天至第6天每天一针,随后于10、14、30、90天各注射一针;
(3)尽早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20IU/kg体重)或抗狂犬病血清(40IU/kg体重)。
临床常见问题
1. 健康宣教对预防狂犬病有意义吗?
面对狂犬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严峻形势,应广泛深入开展狂犬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知晓率,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狂犬病防治,使人们做到暴露后立即进行正确的伤口处理及预防接种。所以加强健康教育,对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狂犬病防治工作中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人被猫、狗等动物咬伤后应如何处理?
人如果被猫狗等动物咬伤、抓伤后,不能确定伤人动物是否健康的,应立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处理,主要包括伤口的冲洗、清创、消毒等,原则上要求及时、彻底,以2小时内处理效果最佳。酌情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以0.1ml、0.2ml、0.3ml、0.4ml用稀释液稀释至1ml,分次肌内注射,间隔20分钟)和抗生素预防破伤风和感染。并在暴露后及早注射狂犬病疫苗,预防治疗几乎100%有效。

(丁月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