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五节 便秘
【概念】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是以大便排出困难,粪质干燥坚硬,秘结不通,艰涩不畅,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周期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无力、粪便不干亦难排出为主的病症。主要包括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应激能力减弱,或因直肠、肛周疾病,神经性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性疾病,药物作用,精神因素,医源性因素等而出现的便秘。因肿瘤、巨结肠病、肠梗阻等疾病引起的便秘不在本病证范围。
【源流】
《黄帝内经》认为大小便的病变与肾的关系密切。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北方色黑,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伤寒杂病论》则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如《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其浮脉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阳结也”,将本病分为阳结与阴结两类。张仲景并提出了治疗便秘的外导法,如蜜煎导和猪胆汁导法。《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阐明胃热过盛,脾阴不足,以致大便干燥而坚的病机与证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宋代《圣济总录·大便秘涩》指出:“大便秘涩,盖非一证,皆荣卫不调,阴阳之气相持也。若风气壅滞,肠胃干涩,是谓风秘;胃蕴客热,口糜体黄,是谓热秘;下焦虚冷,窘迫后重,是谓冷秘。或肾虚小水过多,大肠枯竭,渴而多秘者,亡津液也。或胃燥结,时作寒热者,中有宿食也。”将本病的证治分类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金元时期,张洁古首倡实秘、虚秘之别。《医学启源·六气方治》说:“凡治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论治,有虚秘,有实秘。有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有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且主张实秘责物,虚秘责气。这种虚实分类法,经后世不断充实和发展,至今仍是临床论治便秘的纲领。《景岳全书·秘结》主张宗仲景把便秘分为阴结、阳结两类,有火的是阳结,无火的是阴结,进一步阐明了两者的病机与治则。
现代随着对便秘所致病因的深入认识和常见疾病的明确诊断,在诊断和治疗上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对于老年性便秘的治疗,董建华临证时常用皂角子为主药,以取其入肺与大肠二经,其辛能通上下二窍,而无攻伐伤正之弊,并常加大腹皮、枳壳以助通下之功,屡获良效。而刘燮明治疗虚实互见之老年便秘,在补虚同时,常佐以小量大黄另包泡服,得下即止,疗效颇佳。
【病因病机】
便秘主要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
(一)病因
1.饮食不节
饮酒过多,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肠胃积热,大便干结;或恣食生冷,致阴寒凝滞,胃肠传导失司,造成便秘。
2.情志失调
忧愁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每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下行,而致大便秘结。
3.年老体虚
素体虚弱,或病后、产后及年老体虚之人,气血两亏,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枯肠道失荣,甚则致阴阳俱虚,阴亏则肠道失荣,导致大便干结,便下困难,阳虚则肠道失于温煦,阴寒内结,导致便下无力,大便艰涩。
4.感受外邪
外感寒邪可导致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失于传导,糟粕不行而成冷秘。若热病之后,肠胃燥热,耗伤津液,大肠失润,亦可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
(二)病机
1.病机关键为大肠传导失常
大肠属六腑之一,主传化糟粕,主津液,便秘多由饮食不节,胃肠积热或阴寒凝滞,传导失司,导致便秘;或情志失调,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常而致便秘;或年老体虚,气血阴阳亏虚而便秘;或感受外邪,阻滞胃肠,失于传导而致便秘。由于以上各种原因造成大肠的传导失司,因而产生便秘。
2.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胃热过盛,津伤液耗,则肠失濡润;脾肺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肝气郁结,气机壅滞,或气郁化火伤津,则腑失通利;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肾阳不足,则阴寒凝滞,津液不通,故皆可影响大肠的传导,而发为本病。
3.病理性质有虚实寒热之异,且可相互转化、兼夹
便秘的病性可概括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实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气血阴阳不足的便秘属虚。而寒、热、虚、实之间,常又相互转化或相互兼夹。如热秘久延不愈,津液渐耗,可致阴津亏虚,肠失濡润,病情由实转虚。气机郁滞,久而化火,则气滞与热结并存。气血不足者,如受饮食所伤或情志刺激,则虚实相兼。阳气虚衰与阴寒凝结可以互为因果,见阴阳俱虚之证。
4.病程有新久之分、在气在血之别
便秘初起,常由外邪、饮食、情志所致,以气机郁滞为主,病位较浅,多在气分;“久病入络”,气郁血瘀,病位较深,多为气血同病。
5.病延日久,重视疾病危害
便秘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很多人常常不去特殊理会,但实际上便秘的危害很大。便秘在有些疾病如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除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中可导致生命意外。部分便秘和肛肠疾病,如痔、肛裂等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的习惯1天以上,或两次排便时间间隔3天以上。
2.大便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腹胀、腹痛、口臭、纳差及神疲乏力、头眩心悸等症。
4.本病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病史。
5.便常规、钡剂灌肠及电子肠镜等理化检查可以明确,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大便不通的疾病。
(二)辅助检查
临床上便常规、潜血试验和直肠指检应是常规检查的内容。直肠指检有助于发现直肠癌、痔、肛裂、炎症及外来压迫、肛门括约肌痉挛等。腹部平片可有助于确定肠梗阻的部位,对假性肠梗阻的诊断尤有价值。钡剂灌肠适用于了解钡剂通过胃肠道的时间、小肠与结肠的功能状态,亦可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性质、部位与范围。电子结肠镜可与肿瘤、巨结肠病、梗阻等器质性病变所造成的便秘做鉴别诊断。胃肠传输试验是确诊便秘后进一步分型的常用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肛门直肠测压可以帮助明确便秘的病因及分型。排粪造影有助于诊断直肠、肛管解剖及局部功能障碍,在便秘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并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三)病证鉴别
便秘与肠结 两者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1.辨虚实
便秘临床以虚实区分,实者包括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包括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便秘伴小便短赤,面红心烦,口干口臭,大便干燥,胁腹痞满,甚则胀痛,苔黄燥,脉滑实者多为实证,治则为清热泻火,泻利通便;便软,排便无力,常虚坐半日而终不得解,便后疲乏,伴短气汗出,头晕目眩,心悸,小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者多为虚证,治则为益气温阳,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2.辨寒热
热秘表现为大便干结,腹部胀满,甚则疼痛拒按;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口干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甚则舌质红赤,舌苔黄腻或黄燥,焦黑燥裂,脉滑实有力。或兼见身体壮热,戢然汗出,不恶寒而恶热,重者可见神昏谵语的燥热腑实之征。而冷秘则出现大便秘结涩滞,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面色 白,时作眩晕心悸,甚则腹中冷痛,喜热怕冷,小便清长,面色青淡,畏寒肢冷,或腰脊冷重。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3.辨脏腑
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胃热过盛,津伤液耗,则肠失濡润;脾肺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肝气郁结,气机壅滞,或气郁化火伤津,则腑失通利;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肾阳不足,则阴寒凝滞,津液不通,故皆可影响大肠的传导,而发为本病。
(二)治疗原则
便秘的治疗应以通下为主,但决不可单纯用泻下药,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法。实秘为邪滞肠胃、壅塞不通所致,故以祛邪为主,给予泄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为肠失润养、推动无力而致,故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如《景岳全书·秘结》曰:“阳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即知秘结之纲领矣。”
(三)分证论治
1.实秘
(1)热秘
1)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病机分析:素体阳盛,或喜食辛辣燥热,好食肥甘厚味,或过饮烈酒,多服温热滋补之品,或外感热证,热邪伤肺,肺胃之津不能下达大肠,致使胃肠积热,耗伤津液,肠道干涩,故大便秘结。热盛于内,积热上蒸,故见面红身热、口干烦渴;热移膀胱,故见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象滑数为热结津伤之象。本证热结日久伤阴或耗伤正气,可合并阴虚、气虚之证。
3)治法:泄热导滞,润肠通便。
4)代表方药: 麻子仁丸加减。本方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肠胃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泄热,麻子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
5)加减:伴咳喘者,可加瓜蒌仁、苏子、黄芩等清肺降气以通便;伴痔疮、便血者,可加槐花、地榆等清肠止血;伴热势较盛,痞满燥实坚者,可用大承气汤以急下存阴。
(2)气秘
1)症状:大便干结或不干,排便不畅,欲解不得,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满闷,舌苔薄腻,脉弦。
2)病机分析:若情志不畅,忧愁多虑,气郁不畅,肝失条达,气机阻塞,肝木侮土,胃肠失和。气郁化火,腑气不通,浊气不降,大肠气机不畅,传导不利而致便秘。气滞于内,故见胸胁满闷,脘腹胀痛;腑气不降,故见肠鸣矢气,排便不畅;苔薄腻脉弦为气滞之象。本证气郁日久化火,或耗伤正气,或推行乏力,可并见热结、气虚、血瘀之证。
3)治法:顺气导滞。
4)代表方药: 六磨汤加减。本方调肝理脾,通便导滞,适用于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职的便秘。木香调气,乌药顺气,沉香降气,大黄、槟榔、枳实破气行滞。
5)加减:伴腹部胀痛甚者,可加厚朴、柴胡、莱菔子以助理气;伴气逆呕吐者,可加半夏、陈皮、代赭石以降逆止呕;伴七情郁结,忧郁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欢皮以疏肝解郁;伴跌仆损伤,腹部术后,便秘不通者,可加红花、赤芍、桃仁等以活血化瘀。
(3)冷秘
1)症状:大便秘结涩滞,腹痛拘急,腹满拒按,胁下偏重,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2)病机分析:多因外感阴寒之邪,或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伐伤阳气,阴寒内盛所致。寒凝于内,糟粕固于肠间,而失去正常传导,故见排便困难,发为冷秘。阴寒内盛,温煦失权,故见小便清长,喜热怕冷,少腹冷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凝之征。阳虚为寒凝之根本,故寒凝证多伴阳虚之证。
3)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代表方药: 温脾汤合 半硫丸加减。前方温中散寒,导滞通便,用于冷积便秘,腹痛喜温喜按者;后者温肾、祛寒、散结,适用于老年虚冷便秘。附子温里散寒,大黄荡涤积滞,党参、干姜、甘草温中益气,当归、苁蓉养精血,润肠燥,乌药理气。
5)加减:伴便秘腹痛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以助泻下之力;伴腹部冷痛,手足不温,可加高良姜、小茴香以助散寒。
2.虚秘
(1)气虚
1)症状: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2)病机分析:一身之气皆属于肺,肺气虚弱,全身之气虚弱,脏腑之气衰微;脾气虚弱,运化无权,水谷精气不能输布全身。肺脾两气虚弱,致大肠传送无力,使肠内容物停留阻滞,出现便秘。
3)治法:益气润肠。
4)代表方药: 黄芪汤加减。本方有补益脾肺,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脾肺气虚,大肠传导无力,糟粕内停的便秘。黄芪补脾肺之气,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
5)加减:伴脘腹痞满,舌苔白腻者,可加白扁豆、生薏苡仁以健脾祛湿;伴脘胀纳少者,可加炒麦芽、砂仁以和胃消导;伴乏力汗出者,可加白术、党参以补中益气;伴肢倦腰酸者,可加大补元煎以滋补肾气。
(2)血虚
1)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唇甲色淡,舌淡苔白少津,脉细。
2)病机分析:血能营养和滋润全身,给全身脏腑组织器官以充分的营养。血的生成不足,和持久过度的耗损,血的滋润和营养减弱,致全身血虚,肠失濡养,使肠壁枯衰,传导乏力。
3)治法:养血润燥。
4)代表方药: 润肠丸加减。本方有养血滋阴,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阴血不足,大肠失于濡润之便秘。当归、生地滋阴养血,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
5)加减:伴面白,眩晕甚者,可加玄参、何首乌、枸杞子以养血润肠;伴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者,可加知母、胡黄连等以清虚热;伴阴血已复,便仍干燥者,可加五仁丸以润滑肠道。
(3)阴虚
1)症状:大便干结,状如羊屎,形体消瘦,头晕耳鸣,颧红面赤,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机分析:津液有滋润和营养的功能,津液的生成,津液的输布和津液的排泄与肺、脾、肾关系密切,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失调,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就会出现病理变化,津液亏损,肠液减少,肠失濡养,肠的传导失常。
3)治法:滋阴通便。
4)代表方药: 增液汤加减。本方有滋阴增液,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阴津亏虚,肠道失濡之便秘。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当归、石斛、沙参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5)加减:伴口干面红,心烦盗汗者,可加芍药、玉竹以助养阴;便秘干结如羊屎状者,可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蒌仁以增润肠之效;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可用益胃汤;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可用六味地黄丸;若阴亏燥结,热盛伤津者,可用增液承气汤以增水行舟。
(4)阳虚
1)症状: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 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2)病机分析: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素体阳虚,或过食寒凉之品,过服苦寒之药,使阳气更虚,真阳受损。年老体弱者,肾阳虚衰,下焦失养,温煦失职,津液不能蒸发,肠内失养,推动乏力,虚寒内盛,便难固涩。舌淡苔白,脉沉迟为阳虚之象。
3)治法:温阳通便。
4)代表方药: 济川煎加减。本方有温补肾阳,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积滞不行之便秘。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附子、火麻仁润肠通便,温补脾阳;当归养血润肠;升麻、泽泻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
5)加减:伴寒凝气滞、腹痛较肾者,可加肉桂、木香以温中行气止痛;伴胃气不和,恶心呕吐者,可加半夏、砂仁以和胃降逆。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黑芝麻、胡桃仁、松子仁等分,研细,稍加白蜜冲服,用于阴虚秘者。
2.常用中成药
(1)新清宁片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缓下。用于内结实热,喉肿,牙痛,目赤,便秘,下痢,感染性炎症,发烧等症。
用法用量:一次3~5片,一日3次。
(2)三黄片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
用法用量:一次4片,一日2次。
(3)复方芦荟胶囊
功用主治:清肝泄热,润肠通便,宁心安神。用于心肝火盛,大便秘结,腹胀腹痛,烦躁失眠。
用法用量:一次1~2粒,一日1~2次。
(4)麻仁润肠丸(胶囊)
功用主治: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8粒,一日2次。
(5)便通胶囊
功用主治:健脾益肾,润肠通便。用于脾肾不足,肠腑气滞所致的虚秘。症见大便秘结或排便乏力,神疲气短,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以及原发性习惯性便秘、肛周疾患所引起的便秘见以上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6)六味安消胶囊
功用主治:和胃健脾,导滞消积,行血止痛。用于胃痛胀满,消化不良,便秘,痛经。
用法用量:一次3~6粒,一日2~3次。
(7)木香槟榔丸
功用主治:行气导滞,泄热通便。用于胃肠积滞,脘腹胀痛,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一次3~6g,一日1~2次。
(8)枳实导滞丸
功用主治:消积导滞,清利湿热。用于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的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痢疾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一次6~9g,一日2次。
(9)半硫丸
功用主治:温肾通便。用于大便秘结涩滞,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喜热怕冷,小便清长,面色青淡,畏寒肢冷。
用法用量:一次1.5~3g,一日1~2次。
(10)便秘通
功用主治:健脾益气,润肠通便。适用于虚性便秘,尤其是脾虚及脾肾两虚型便秘患者,症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腹胀,神疲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用法用量:每次20ml,每日早晚各1次。
(11)胃肠复元膏
功用主治:益气活血,理气通下。用于胃肠术后腹胀,胃肠活动减弱,症见体乏气短、脘腹胀满、大便不下;亦可用于老年性便秘及虚性便秘。
用法用量:腹部手术前1~3天,一次15~30g,一日2次或遵医嘱;术中胃肠吻合完成前,经导管注入远端肠管40~60g(用水稀释2~3倍)或遵医嘱;术后6~8小时,一次20~30g,一日2次或遵医嘱;老年性便秘,一次10~20g,一日2次或遵医嘱。
(12)通便灵胶囊
功用主治:泄热导滞,润肠通便。用于热结血虚便秘,症见长期卧床便秘,一时性腹胀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
用法用量:一次5~6粒,一日1次。
(13)麻仁滋脾丸
功用主治:养血润燥,行气通便。用于胸腹胀满,大便不通,饮食无味,烦躁不宁。
用法用量:一次1~2丸,一日2次,睡前服用效果佳。
(14)五仁润肠丸
功用主治:滋阴养血,润肠通便。用于老年体虚津亏便秘,腹胀食少。
用法用量:一次1丸,一日2次。
(15)搜风顺气丸
功用主治:搜风顺气,润肠通便。主治阴虚肠燥,兼虚风阻络。症见大便秘结,兼四肢无力,关节疼痛,手足麻木,遍身瘙痒。
用法用量:一次1~2丸,一日1~2次。
(16)苁蓉通便口服液
功用主治:滋阴补肾,润肠通便。用于中老年人、病后、产后等虚性便秘及习惯性便秘。
用法用量:一次10~20ml,一日1次。睡前或清晨服用。
(17)当归龙荟胶囊
功用主治:清肝明目,泻火通便。用于肝胆实热,耳聋,耳鸣,耳内生疮、胃肠湿热,头晕,牙痛,眼目赤肿,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
3.针灸疗法
(1)体针:常用穴位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等。热秘配合谷、曲池;气秘配中脘、阳陵泉、行间、内关;脾胃气虚配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血虚肠燥和肝肾阴虚配三阴交、照海、复溜、次髎;冷秘配太溪、照海,或选神阙、关元、气海,用灸法。一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耳针:常用穴位胃、大肠、小肠、直肠、交感、皮质下、三焦等。一次取3~4穴,中等刺激,一日1次,两耳交替进行,每天按压10次,每次3分钟。
4.外治疗法
(1)敷贴疗法:穴位药敷就是将药物研末,用一定的溶媒(水、醋汁、姜汁、黄酒等)调成膏状或糊状,或将药物煎煮取汁浓缩后,加入附加剂,制成糊状药膏,敷贴固定于选定穴位或脐部,通过皮肤吸收,作用于肠道,从而达到通便目的。前者多根据证候选用单味药或多味药一起使用,实秘、热秘可选大黄粉、芒硝、甘遂末等;寒实凝结者可选附子、乌头、丁香、胡椒、麝香等。后者多根据辨证处方用药。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每日如能热敷数次,效果更佳。
(2)灌肠疗法:灌肠疗法是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的治疗方法。能刺激肠蠕动,软化、清除粪便,并有降温、催产、稀释肠内毒物、减少吸收的作用。此外,亦可达到供给药物、营养、水分等治疗目的。
较多采用的灌肠药物:番泻叶30g水煎成150~200ml,灌肠;或大黄10g加沸水150~200ml,浸泡10分钟后,加玄明粉10g搅拌至完全溶解,去渣,药液温度控制在40℃左右,灌肠。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将肛管插入10~15cm后,徐徐注入药液,保留20分钟后排出大便。如无效,间隔3~4小时再重复灌肠。
5.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生物反馈训练就是在模拟排便的情况下或是将气囊塞进直肠并予充气,再试图将其排出,同时观察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压力和肌电活动。让患者了解哪些指标不正常,然后通过增加腹压,用力排便,协调肛门内外括约肌运动等训练,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并不断调整、训练,学会有意识地控制收缩的障碍、肛门矛盾收缩或肛门不恰当地松弛,从而达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目的。一般安排每周2次治疗,持续5周以上。
【临证参考】
(一)辨证与辨病相参
1.明确诊断,掌握预后
明确诊断是采取正确治疗的前提,抓住主症,参考舌脉变化处方用药。本病的预后,单纯性便秘,只需要用心调治,预后较佳。若属其他疾病兼便秘者,则须观察病情的新久轻重。若热病之后,余热未清,伤津耗液而大便秘结者,调治得法,预后易佳。噎膈重症,常兼便秘,甚则粪质坚硬如羊屎,预后甚差。此外,老年性便秘和产后便秘,因气血不复,大便难畅,阳气不通,阴寒不散,便秘难除,因而治疗时难求速效。
2.判断病情的特点,注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便秘治疗种类颇多,主要为内治法和外治法,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胃肠积热、阴寒凝滞者,病势多急,应急则治标,予泄热通便、温里散寒等法;素体体虚、久病伤正、气血两亏、阴阳两虚者,病势多缓,应缓则治本,予益气润肠、养血润燥、滋阴温阳等法。经内治法治疗无效或收效不大的重度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如有可考虑手术治疗。
(二)注意祛除病因,健脾通下是关键
导致便秘的病因很多,祛除致病因素是缓解大便不通的有效方法,所以在便秘的辨治过程中要详辨病因,注意祛除病因和通便为先的有机结合。便秘的发病一般有诱因可寻,要详细了解以利于审因论治。如肠胃积热,治当泄热通便;气机郁滞,治当顺气导滞;阴寒凝滞,治当散寒通便;气虚便秘,治当益气润肠;血虚便秘,治当养血润燥;阴虚便秘,治当滋阴通便;阳虚便秘,治当温阳通便。便秘一证,标在大肠,本在脾胃。“脾旺不受邪”,故健脾通下是关键,临床上可以用四君子汤作为基础方随症加减。
(三)脏腑相关,辨证治疗用药
便秘一证,标在大肠,本在脾胃。“脾旺不受邪”,故健脾通下是关键,临床上应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便秘。习惯用元参代替人参,白术宜生用重用,加茯苓、炙甘草为基本方。其中,元参养阴清热,益胃生津,增液行舟;生白术补气健脾,益气通便,又不致泻,为理想的通便药;茯苓健脾祛湿;炙甘草濡润和中,调补脾胃。
脾虚者要重用生白术30~60g以补气健脾通便;血虚肠燥者用生白芍30g、当归15g以补血润燥通便;肾阴虚者用生首乌30g、生熟地30g以滋补肾阴通便;肾阳虚者用肉苁蓉30g、胡桃肉20g以温补肾阳,润肠通便;气虚者重用黄芪30~50g以补益肺气通便;痰热阻肺者加瓜蒌仁、杏仁、黄芩以宣肺清热通便;大肠实热者用大黄、虎杖以清热泻腑通便;久病多瘀,兼有血瘀者加桃仁、大黄以活血化瘀通便;肝郁气滞者重用枳实、郁金、莱菔子以疏肝理气通便。
(四)证多兼杂易变,临证宜加详察
临床上证候较为复杂,很少见到单一证候者,并可因体质、饮食、自然气候等多种因素而发生寒热虚实的转化,因此疾病发展过程中多易出现虚实寒热夹杂等证候。治疗上应善于抓住主症,解决最主要的痛苦之处,因虚致实者当以补虚为主,佐以祛邪,因实致虚者当以祛邪为主,佐以补虚。注重“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预防调护】
1.注意饮食的调理,合理膳食,以清淡为主,多吃粗纤维的食物(魔芋、糙米、玉米、芹菜、韭菜等)和水果(香蕉、西瓜等),勿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或饮酒无度。
2.嘱病人每天早晨按时排便,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3.适当多饮水。每天早晨空腹时最好能饮一杯温开水或蜂蜜水,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4.保持心情舒畅,加强身体锻炼,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
【医案选录】
医案1:
叶 二十 阳气郁勃,腑失传导,纳食中痞,大便结燥,调理少进酒肉坚凝,以宣通畅胃中郁热可效。
川连、芦荟、莱菔子、炒山楂、广皮、川楝子、山栀、厚朴(姜汁炒)、青皮。
又 热郁气阻,三焦通法。
杏仁、郁金、厚朴、广皮白、芦荟、川楝子。(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便闭》)
医案2:
陈 三八 用苦药,反十四日不大便,肠中阳气窒闭,气结聚成形,非硝黄攻坚。半硫丸一钱二分。
又阳气窒闭,浊阴凝痞,成氏称为阴结,口甜夜胀,清浊未分,每日用来复丹一钱五分。(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便闭》)
医案3:
某 高年下焦阴弱,六腑之气不利,多痛,不得大便,乃幽门之病,面白脉小,不可峻攻,拟五仁润燥,以代通幽,是五道之治。
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松子仁、桃仁、当归、白芍、牛膝。(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便闭》)
医案4:
某 饥饱劳碌,中州受伤,中脘痛,两胁胀,嗳泄气宽,静则安,大便艰。
柏子仁、归须、菠菜、韭菜、五灵脂、桃仁、丹皮。(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便闭》)
医案5:
杨某,男,38岁,1961年12月14日初诊。
主诉腹痛2天。前天晚上从外地回京,腹中饥饿,即急食米面蒸糕约半小盆,食后即睡,未盖被而受了凉。次晨即觉上腹部及脐左处疼痛,胃脘痞塞胀满,不思饮食,小便短赤,大便3日未行,今日疼痛难忍,急来就诊。观其舌苔白,脉象弦滑有力。上腹及脐左处疼痛拒按。白细胞计数11.7×10 9/L,分类:中性粒细胞0.86。据此脉症诊为食滞腹痛。治以消导攻下之法,以大承气汤随症加减,处方如下:酒军12g,枳实12g,厚朴9g,芒硝6g(后下),焦槟榔9g,焦三仙各9g。水煎服1剂。立即针合谷、内关、商阳、天枢四穴,不留针,以迅速止痛。
药后排出稀臭大便2次,胃脘及脐部之疼痛完全消失,病即痊愈。以后随访,腹痛未作,早已上班工作。(焦树德.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焦树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06)
医案6:
笔者曾治一患者,因2天前吃煮糖萝卜过多,食后又受寒而致胃痛剧痛难忍,西医诊断为急性胃炎。虽经服阿托品片和注射阿托品针2支,均未能止痛,上腹部痞满闷胀,不思饮食,大便3日未行,舌苔白满,中后部微黄,怀中抱着热砖熨腹,脉象弦滑。诊为寒实停滞所致的胃脘痛。治以温中导滞之法,以小承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酒军9g,枳实9g,高良姜9g,干姜6g,吴茱萸9g,木香5g,焦槟榔12g,焦神曲12g,三棱9g,元胡12g。急煎1剂,分2次服。
药后胃脘痛即止住,不再疼痛,但大便未行,故又于上方加当归9g、桃仁泥9g、鸡内金9g、附片6g。药后大便通畅,阳明腑气通畅,寒凝、食滞被推荡泻下,故病亦痊愈。(焦树德.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焦树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407)
(汪红兵 李 享 李乾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