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节 腹泻
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较平常明显增多,粪质稀溏,可夹杂有黏液脓血或不消化的食物,甚则粪质清如水样,可伴有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腹部可有压痛,肠鸣音活跃。
一、病因
1.急性腹泻的病因
(1)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分为病毒性腹泻(如轮状病毒、腺病毒感染等)、细菌性腹泻(如痢疾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感染等)、真菌性腹泻(白色念珠菌、组织胞浆菌感染等)、原虫性腹泻(如阿米巴病、隐孢子虫病等)、蠕虫性腹泻(如日本血吸虫病、绦虫病等)。
(2)急性中毒:如食用毒蕈、河豚、鱼胆等有毒动植物及砷、磷、铅、汞等化学物质等引起。
2.慢性腹泻的病因
(1)肠源性腹泻
1)肠道感染:如肠结核、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3)小肠吸收不良。
(2)胃源性腹泻:如慢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术后等。
(3)肝胆源性腹泻: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
(4)胰源性腹泻: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切除术后等。
(5)肿瘤性腹泻:如结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血管活性肠肽瘤(VIP瘤)等。
(6)药源性腹泻:如各种泻药、利舍平、洋地黄类、甲状腺素、肝性脑病用药等的毒副作用。
(7)功能性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神经症等。
(8)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胃泌素瘤、过敏性紫癜腹泻、糖尿病等。
二、发病机制
腹泻按其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渗透性腹泻
肠腔内存在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溶质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阻碍水分及电解质的吸收,液体进入肠腔内而引起腹泻。如乳糖酶缺乏、服用盐类泻药及甘露醇等。其临床特点有:①不食不泻,禁食48小时后腹泻显著减轻或停止;②粪便高渗,形成血浆与粪便溶质差;③粪便总量一般不大于1000ml/d;④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或泻药等成分。
2.分泌性腹泻
肠道水盐分泌过多或吸收抑制超过了肠黏膜的吸收能力所致。如霍乱弧菌引起的大量腹泻即典型的分泌性腹泻,此外有些胃肠道肿瘤如胃泌素瘤、VIP瘤所致的腹泻也属分泌性腹泻。其临床特点有:①禁食后腹泻持续;②血浆与粪便渗透压不近似;③粪便总量大于1000ml/d;④无脓血便,腹痛不明显。
3.渗出性腹泻
是由于肠黏膜各种炎症、溃疡等损伤引起炎症渗出而导致腹泻。如阿米巴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肠病、克罗恩病等均可使炎症渗出物增多而致腹泻。其临床特点有:①腹泻量小,不超过800ml/d,粪便有白细胞、脓细胞;②因直肠多受累而有里急后重,腹泻次数可达十余次;③多有腹痛、胀气等肠道刺激症状;④多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全身表现。
4.动力性腹泻
肠蠕动亢进致食糜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未被充分吸收所致的腹泻。如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其临床特点有:①伴有腹痛、肠鸣、矢气等症状;②多为水样便,无渗出物;③全身情况好。
5.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
由于消化液分泌减少或肠黏膜吸收面积减少,消化吸收障碍所致。如胃小肠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综合征、小儿乳糜泻等。其临床特点有:①禁食可减轻腹泻;②肠内容物由未吸收的电解质和食物成分组成,渗透压较高。
三、鉴别诊断
1.鉴别要点
(1)起病及病程:急性腹泻起病骤然,病程较短,多为感染或食物中毒所致。慢性腹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见于慢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吸收不良、肠道肿瘤等。
(2)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急性感染性腹泻常有不洁饮食史,每天排便数次至数十次,多成糊状或水样便。慢性腹泻每天排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亦可带黏液脓血,多见于慢性痢疾、炎症性肠病、结肠癌等。粪便中带黏液而无病理成分者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3)腹泻与腹痛的关系:急性腹泻常有腹痛,以感染性腹泻较为明显。小肠疾病的腹泻腹痛在常在脐周,便后疼痛缓解不明显。结肠病变疼痛多在下腹,便后疼痛可缓解。分泌性腹泻往往无明显腹痛。
2.急性感染性腹泻
(1)细菌感染
1)细菌性痢疾: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次数不等,伴有恶寒、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呕吐等表现。粪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细菌培养可见痢疾杆菌。
2)沙门菌感染:多有不洁饮食史,大便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少有脓血,常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大便培养可见致病菌。
3)大肠杆菌感染:常有不洁饮食史,大便以水样便为主,也可有黏液和脓血。大便培养可见致病菌。
4)霍乱:病情较轻者主要表现为水样便,每日次数不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病情较重者大便呈米泔样,腹泻剧烈、量多伴有发热、呕吐、周围循环衰竭等症状。细菌培养可见致病菌。
5)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与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有关。大便初起为糊状,其后渐为黄水样,继之呈血水样和果酱样甚至为鲜红色血便。伴有腹胀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穿孔、败血症、休克等表现。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粪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和少量脓细胞,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6)伪膜性肠炎:常发生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可有黏液脓血,甚至为血水样,有时可排出蛋花样伪膜,常伴有发热、心悸、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全身中毒的症状。细菌培养可见致病菌。
(2)寄生虫感染
1)阿米巴病:急性阿米巴肠病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大便每天数次至数十次,里急后重较轻,典型者大便呈黯红色果酱样,粪质较多,带有黏液和脓血,有腥臭。新鲜粪便可查出阿米巴滋养体,结肠镜检查可见边缘整齐的散在溃疡,溃疡周围见黏膜正常。溃疡边缘部活检可查出阿米巴滋养体。
2)急性血吸虫病:腹泻前数周有疫水接触史,常伴有恶寒、发热、腹痛、腹胀等表现,腹泻不严重,每日3~5次,可为稀便或带有黏液。肝脾肿大、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大便涂片及孵化呈阳性。
(3)病毒感染:起病急或逐渐发病,可伴有呕吐、发热,大便多为水样。腺病毒感染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镜检无明显红白细胞,电镜下可见病毒颗粒。
3.急性中毒
(1)毒蕈中毒: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进食后数分钟至十余小时发病。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剧烈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可伴有流涎、多汗、脉缓、瞳孔缩小等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嗜睡、精神失常、昏迷、惊厥等。
(2)河豚毒素中毒:进食河豚引起,进食后半小时左右发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伴有全身麻木、共济失调、肌肉软瘫、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昏迷。
4.慢性肠源性腹泻
(1)慢性细菌性痢疾: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间歇性发病。粪便为黏液稀便或脓血便,有时仅呈糊状或水样便。左下腹轻压痛,可扪及变粗的乙状结肠。镜检可见白细胞,由于间歇性排菌,应多次获在急性发作时行粪便培养。
(2)肠结核:一般继发于肠外结核,起病缓慢。主要变现为右下腹隐痛,腹泻,大便呈糊样或水样,可伴有食欲减退、消瘦、低热、贫血等全身症状。右下腹及中腹部轻压痛,部分可触及肿块。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及环形溃疡形成,病灶处活检可发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杆菌。
(3)慢性阿米巴肠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起病缓慢,反复发作,全身症状较轻。粪便为果酱样,血多脓少,如含有腐败的组织,则常有特别的腥臭味。腹部压痛以右下腹为主。粪便镜检或结肠镜黏膜活检发现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可确诊。
(4)慢性血吸虫病: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腹泻每日2~5次,粪质稀薄,可带黏液及脓血。左下腹有压痛,可触及肝脾大。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检出虫卵或孵出毛蚴,结肠镜活检查到虫卵可明确诊断。
(5)溃疡性结肠炎:腹泻每日数次至数十次,可为脓血便、黏液脓血便或血样便。左下腹或脐下阵发性疼痛,有腹痛-便意-腹痛的特点。伴有里急后重、腹胀、营养不良,还可伴有口腔溃疡、关节痛、皮肤结节性红斑等。粪便检查可见血细胞、脓细胞,结肠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浅小溃疡,附有黏液分泌物。
(6)Crohn病:腹泻多为间歇性,粪便多为糊状,无脓血及黏液,右下腹或脐周疼痛,相应部位可触及炎性肿块。伴有发热、营养不良、多发性关节炎、硬化性胆管炎等。内镜检查可见跳跃分布的纵形或葡萄形溃疡,周围黏膜正常或增生呈鹅卵石样,病变活检有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5.胃源性腹泻
萎缩性胃炎、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均可有腹泻。主要表现为腐败性消化不良,大便每日多次,多在晨起或餐后,无腹痛,粪便为深褐色糊状带有泡沫,恶臭。稀盐酸及胃蛋白酶治疗有效。
6.胰源性腹泻
由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切除术后引起胰腺分泌不足,而致消化吸收不良,主要表现为脂肪泻与肉质泻。多伴有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等表现。胰腺消化试验证明脂肪、蛋白、淀粉均有吸收障碍,十二指肠引流液中缺乏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酶替代治疗有效。
7.肝胆源性腹泻
胆汁淤积性黄疸、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引起胆汁的形成与引流不畅,使脂肪的吸收发生障碍而引起脂肪泻。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胃肠道淤血致消化吸收不良也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
8.肿瘤性腹泻
主要见于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大肠癌、小肠淋巴瘤等。胃泌素瘤的腹泻呈大量水样泻和脂肪泻;VIP瘤因肿瘤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刺激小肠分泌,主要表现为大量水样泻。
9.肠易激综合征
本病常发生于青壮年,与精神因素、温度、食物等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泻常发生于清晨或早餐后,便松散、稀软,甚至呈水样,可有黏液。伴有腹痛、肠鸣,便后缓解。化验及其他特殊检查均无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