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蒙医学基础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蒙医学的基本特点

蒙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影响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在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从整体出发,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疾病,诊疗疾病,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病理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医学首先凝练总结出来的、蒙医学始终遵循应用的两大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一、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观念即思想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大脑中所形成的概括形象。整体观念是蒙医学对整体的观点认识。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智慧的生命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机相连,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还认识到人生于自然而存在于自然,时刻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左右和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贯穿了蒙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自身整体性

在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机相连不可分割,如,人体以三素为主导,三素中“赫依”得“协日”“巴达干”所养而行使君主之职,但又受制于“协日”“巴达干”,“协日”“巴达干”彼此充养而对立依存,相互制约,且又受统于“赫依”的管制协调。三素间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外两方而单独存在,彼此间都是对方存在的前提和依据,从而保证了三素分别宿位于人体上、中、下三部分,在结构上有机相连的统一完整性,况且,三素宿位与职能在人体中自然布局、穿插依存,有机耦联于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使之整体结构可控而稳健协调,在某种程度上,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三点定律确定一稳固整体的科学理念。再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以七腑,通过脉络神经的内引外联作用,将脏腑体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在一起构成一有机整体。比如,心脏通脑连小肠与多腺体,和体窍中的脉、舌相应;肝脏连胆,与体窍中的筋、目相应;脾脏连胃,与体窍中的肉、口相应;肺脏连大肠,与体窍中的皮毛、鼻相应;肾脏连膀胱和三舍,与体窍中的骨、耳和二阴相应等都足以说明,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应地重要职能,都是构成人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所谓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人体以三素为主导,以脏腑经络功能为基础,通过七元三秽的运行,以实现人体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人身整体功能协调一致的结果。也是人体功能自身协调、整体统一的体现。如,三素中的“赫依”宿位在人体的下部,其职能行使在人体的上部器官,主心肺以统脑,主持着心脏的血液循环、肺脏的气体交换,多腺体的分泌代谢,并起着协调平衡“协日”“巴达干”阴阳个性的作用,直观地体现了生命的存在—呼吸、脉搏。“协日”宿位在人体的中部而通上连下,主肝胆司胃肠以化生精微、充养七元,成为人体活动的物质源原,是机体温度形成的根本。“巴达干”宿位在人体的上部,其职能行使在人体的下部器官,主肾脏以统三舍,醒脑脾统经脉以启躯体。主持着肾脏的水液代谢,元气、精液、月经的化生和三舍对精液、月经的贮藏与排泄,是形成人体的物质原源,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始动力,是机体寒能形成的根本。即所谓三素者,人体生命之根本,在人体中鼎立依存,既彼此制约,又协调一致,从而维持着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再如,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通过脉络神经的内引外联作用,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功能系统,从而保证了机体功能依存制约、协调统一的完整性。诸如,心主宰着血液的运行,而血液的正常运行,除由心主宰外,却离不开肺所主气的推动,肝对气机的调节、血液的合成,脾胃对化生气血的精微物质的摄取,肾主精以化神生血对血液的补充。总之,机体每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行使,都离不开其他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协调配合,而人身整体生命活动所产生的每一个动作,又都是人体所有组织器官功能协调一致的结果。所以说:“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理上相互为用”。

在病理上,三素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无形根本;脏腑经络、七元三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有形癥结。无论是在疾病发生的无形根本之中,还是在疾病发生的有形癥结之内。任何一方超过其生理调节范围的失常改变,都会影响到其他几个方面,使之整体功能失去平衡协调而发生疾病。对于病症表现而言,有的疾病症状突出表现在机体局部,有的则脏腑七元衰败出现全身性病症反应。总之,机体的局部病变和脏腑七元衰败的整体病变一样,都是人身整体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结果,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三素阴阳失衡,脏腑七元失调,可导致单一的某个脏腑器官,或某个七元组织的病症;而单一的某个脏腑器官,或某个七元组织的病症,又可影响到相应的组织器官发生疾病,甚则殃及全身的组织器官。即所谓“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比如,七元中的骨髓病变,骨得髓养,髓充骨健,骨老髓衰,病则相互殃及,继而髓又生血,若髓病而不能产生血液,机体失其血养,而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直接影响危及机体生命。再如,肝病波及胆,继而影响脾胃乃至全身等,都无一不说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在诊断上,蒙医学非常注重人身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它认为人身局部的异常反应大都与体内相应的三素阴阳、脏腑七元的盛衰相关。内脏的病变都会反映在相应的体表部位及出现相应的食味、面色、体征、脉象的改变,临床时根据体表组织官窍等部位的异常反应,来诊知判断病变的所在脏腑,或病变所在三素阴阳的哪一方面。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的诊断上的整体观念。如面色萎黄,口甜黏腻,不欲饮食,惰怠乏力,腹胀便溏,脉缓力弱,可诊断为脾病。面色青白,口淡乏味,欲热饮食,多衣善被,苔白脉迟,可诊知病在阴寒巴达干。再如,眼睛的异常多病在肝;鼻通气异常多病在肺;耳听力异常多病在肾;口唇及饮食异常多病在脾胃;口舌及语言异常多病在心脑等,都无一不说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在诊断上彼此印证。

在治疗上,蒙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三素阴阳、脏腑七元,结构上的不可分割性;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贯穿连带整体性;突出彰显了蒙医学,在主治病变脏腑组织的同时,而兼顾易于传变影响的其他脏腑组织的整体调节治疗方法,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也充分地证明了治疗疾病一定要从整体出发,防微杜渐。如《金匮要略》所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再如,调节阳热协日、阴寒巴达干的赫依,在超出其调节范围的病理状态下,具有附强说弱,加重病情的特点,故而蒙医学在治疗三素为病方面,无论是阳热协日,还是阴寒巴达干,一旦出现超常病变强势时,在治疗主病的同时采取酌加镇治赫依之药而防止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办法,就是这个道理。

2.内外环境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无时不可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人体亦相应地产生反应并能动地与其相适应,如人的生活劳动、饮食结构、新陈代谢及服装穿着都伴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而相应地做出不同的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顺应自然;冬天寒冷加衣暖居、机体代谢相应地汗少多尿,夏天炎热减衣凉居,机体代谢相应地汗多尿少以适应自然。人类赖以自然界而生存,且又在能动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改造着自然,自然界不能没有人类,人类是自然界的灵魂,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人体能动地适应自然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的能力称人体的生理适应性。当自然因素变化超越了人体的生理适应范围时,就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而出现相应的病理反应。如气候异常的风邪为病,病变部位游走不定;寒邪为病,畏惧寒凉而多疼痛;湿邪为病,身体重着缠绵难愈等。如此这些,都足以说明,人体内环境与人体外环境(自然界)除在生理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外,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病变机理分析,都不能脱离人体内外环境统一性这一客观事实而谈医论病。当然,同样在自然因素骤变的情况下,有人患病,有人不患病。这样的现象,是由人身个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所决定的,正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疾病的预防方面,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从而提高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健康医学所倡导的。

综上所述,蒙医学不仅从整体出发,来探索阐释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脏腑七元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而且在分析病症的病理机制时,也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更不忘自然因素的季节变化、居住地域及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脏腑七元各自的不同影响,从而体现了人体自身整体性、内外环境统一性之整体观念在蒙医学中的至关重要性。

二、辨证施治

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分析疾病,并针对疾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及所处的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等,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称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蒙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东方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的过程,就是诊察疾病的过程,它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疾病的症状体征等相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辨清其病变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而确定其病变名称及属于该病中的哪一个性质的证候。从而为疾病实施治疗提供了确切的理论依据。而根据其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的过程称论治,又称施治。

辨证施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其中,辨证是决定施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又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蒙医学以此应用于临床理、法、方、药之中,其最大的优胜特点就是灵活机动,灵活机动的辨证施治贯穿了疾病诊治的全过程。

1.统症辨病,理证求因

根据病变指征性的最主要症状,确定其固有名称的病变所属。然后,再根据该病的临床分型,进行证候分析,确定其所属证型,以求得病证的原因所在,为审因论治提供了确切的治疗依据,这一过程称统症辨病,理证求因。其中,统者,引领、代表之意,统症的症是指最主要的指征性症状,也是人体感受最痛苦的病症表现,它在辨病过程中具有指征性的代表疾病。如,出现便脓血而里急后重的症状,可诊断为痢疾;咳吐腥臭脓血之症,可诊断为肺脓肿等。在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中,将表现该病的一类症状体征进行证候归属称为理证,理证的过程就是辨证,如,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头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的证候表现为感冒中的风寒证。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黏稠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的证候表现为痢疾中的湿热痢等。

以患者最痛苦突出的指征性症状表现定病,以病中系列性症状表现定证,随着疾病证候性质的确定而确定病因的统症辨病,理证求因过程,就是蒙医学诊治疾病的全过程。即以症辨病,病中分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表现出来,人们也总是通过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证候本质。症状与体征构成了疾病的临床表现,也是构成证候、进而进行证候分析辨证、诊治疾病的前提和依据。症状、体征、证候是蒙医学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三大基本要素,任何医学也都离不开这三大基本要素而谈医诊病。故此,明确区分掌握三要素的本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临床正常诊治工作的保证。

症状,简称症,它是疾病过程中患者主观意识到的异常感觉现象,是疾病单一的病痛不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行辨证的主要依据。如感冒中的发热;痢疾中的腹痛;冠心病中的心前区阵发性疼痛等,都是构成疾病临床表现的最基本元素。

体征,是被觉察到的机体客观表现,它包括肉眼视觉表现和现代辅助检查结果。如舌苔、脉象及体表异常改变和实验室检查,X线、超声、核磁检查等。现代辅助检查结果是确诊的依据,也是蒙医学确定疾病性质,进而临床辨证施治的依据性重要资料。体征与症状一起构成了疾病的临床表现。

证候,简称证,是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概括。它概括了该阶段一系列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的病理变化本质。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是蒙医学实施疾病治疗的根本依据。

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三素阴阳失衡,所表现出来的机体职能失常的痛苦状态。一般地,轻者曰“疾”,重者曰“病”,就其发展顺序而言,大都从轻到重,所以“疾病”并称。对于疾病的名称确定,多以病变的部位、性质及最痛苦的病变主症和病变因素或首先发现该病的医生姓氏命名。如关节炎、脑病;骨质增生、赫依性心病;心绞痛、洗呃斯·哈嘎格达胡(排尿困难,闭塞不通之尿闭病);中暑、中风;布氏杆菌病、雷诺病等。

疾病的临床表现由症状和体征所组成,不同阶段或不同病因的症状体征群构成了不同本质的证候。一病囊括了多个症状、体征,又由不同的分型证候所组成;一证由表现疾病本质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所组成,又可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之中;症状、体征则是构成疾病与证候的基本元素,是辨证治病的基础。由此可见,疾病与其证候、症状、体征三者在其辨证施治的过程中既明确区分,又紧密相连,是疾病辨证施治的根本。

2.异法方宜,病治异同

蒙医学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相适应的治疗方法,而不同的治疗方法又各自适宜于本质不同的疾病治疗,或者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突出疾病本质的表现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已有所区别,这种根据疾病本质的不同表现而随机变换其治疗方法的原则称异法方宜。它包括正治反治与标本缓急两个方面。

标本缓急是指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的突出表现状况。标者,疾病的临床表现;本者,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与根本症结(部位、性质)。缓急者,疾病症状的反映程度,即症状表现的快慢轻重。蒙医学治疗疾病讲究的是必求其根本,但更注重疾病实际情况的轻重缓急,而制订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如,高血压危证,首先在腘窝,肘窝静脉暴露处及大椎穴放血以治其标,然后再用药治其本。再如,对急性扁桃体肿大的患者,首先点刺放血消肿治标,然后再对症下药以治其本等。这种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而酌定标本施治的先后,或标本同治的治法称“标本缓急”。

正治反治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治法。在疾病本质与临床征象表现相一致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逆其征象而治的治疗方法称“正治”。如疾病表现寒象的寒者热之;疾病表现热象的热者寒之;疾病表现虚象的虚者补之;疾病表现实象的实者泻之等。这些都属于正治。正治是治疗疾病的正常方法。在疾病本质与临床征象不相一致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顺其征象而治的治疗方法称“反治”。如疾病本质为寒,反而表现热象的热者热之;疾病本质为热,反而表现寒象的寒者寒之;疾病本质为虚,反而表现实象的实者补之;疾病本质为实,反而表现虚象的虚者泻之等。这些都属于反治。反治是疾病表现失常的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特殊的治疗方法。无论正治还是反治都属于治疗疾病本质的方法。

所谓病治异同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季节气候、职业嗜好、体质强弱的不同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导致疾病产生的病因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或不同的疾病,由于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理机转而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这种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状况、不同阶段而灵活机动地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称病治异同,其中前者称同病异治,后者称异病同治。如感冒一病,夏季易风热犯表,治以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冬天易风寒犯表,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虚人感冒则扶正祛邪解表;若地处环境过于潮湿、干燥,则多选用祛湿解表或滋阴解表等同病异治之方法。再如胃下垂、子宫下垂,习惯性脱肛三种不同的疾病而反映出了相同的病理机转,则同样都采取升提下陷的异病同治方法。

综上所述,辨证施治是蒙医学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它辩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一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一证又可出现在不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蒙族医学治疗疾病主要的不是只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在临床上,无论病种是否相同,只要是证候相同,即可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当然,证不相同,所采取的治疗方法亦不相同。另外,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改变而改变其病理机转。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分析疾病,并针对疾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围绕主症及其兼症进行综合分析,认清其证候,为施治提供确切的治疗依据,这就是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