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脊柱的血运
一、脊椎的动脉
供应脊柱的动脉主要来自节段性动脉。颈段来自椎动脉:胸段来自肋间后动脉:腰段来自腰动脉;骶段来自骶外的动脉和骶中动脉。此外,在脊柱周围的一些动脉,也有分支参与血供,如颈部的颈深动脉、甲状腺上动脉,以及腰段的髂腰动脉等。其中,椎动脉多起自锁骨下动脉,上行通过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并与对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按解剖部位可分为四段:
(一)起始部
从起始处至进入颈椎横突孔以前。此部椎动脉绝大多数起自锁骨下动脉,少数可起自主动脉弓和头臂干。于颈长肌和前斜角肌之间上行,入第6颈椎横突孔(偶有经第4、5或第7颈椎横突孔者)。此段椎动脉位于颈前动脉的后方,甲状腺下动脉横过其前,前侧并有颈内静脉和椎静脉,左侧前方有胸导管横过,后侧有颈7横突、颈神经干和颈神经节。该段动脉由于先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或前斜角肌的牵拉压迫、纤维束牵拉等因素,可以发生狭窄和扭曲,影响供血。
(二)颈椎段
由C2~C6在横突孔内纵向上行,其周围有静脉丛和神经围绕。静脉丛在下颌部形成椎静脉,由C6横突孔下方穿出,入颈深静脉。椎动脉颈段被包绕在横突孔中,位于钩椎关节的前外方。该关节发生增生变形时,可使椎动脉移位、扭曲或压迫管壁造成狭窄,导致椎动脉供血减少。临床上C5~6、C4~5之间是退行性变容易发生的部位,椎动脉受压部位多半与此相一致。
(三)头下段(枕段)
由C2上行,经寰椎横突孔上方突出并在其侧块部拐弯走向后方,沿寰椎后弓上缘走行一段穿过寰枕后膜,经枕骨大孔的外缘进入颅腔。此部椎动脉的行程具有连续而明显的六个弯曲。椎动脉在穿行于C2横突孔近其上口处时,折向外侧形成椎动脉位于C2横突孔上方处的第一弯曲;继而从C2横突孔上口外方向内上走行形成位于C2横突孔外方的第二弯曲;继之寰枢关节外上方时转向外上(或外后上)走行,穿C1横突孔,形成C1横突孔下方的凹向后外方的第三弯曲,此段与寰枢关节囊关系密切;继在C1侧块的外方转向后外下方走行,形成位于C1横突孔上方处的第四弯曲;继绕C1侧块向内经椎动脉沟,在侧块后方形成一近似水平的U形第五弯曲;再向前内走行至穿硬脑膜处转向上方走行,形成与颅内段交界处的第六弯曲。上述第一至第三弯曲位于寰枢段,第四、第五弯曲位于寰枕段,第六弯曲位于颅外段与颅内段的交界部位。枕段椎动脉在寰椎上关节突的外侧和后侧迂回度较大,或由于侧块的压迫头部转动可牵拉血管发生狭窄,影响供血。椎动脉枕段是椎动脉损伤和急性阻塞的常见部位。
另外,18%的人尚有寰椎髁后椎动脉环(简称后环),即起自寰椎上关节面后方至后弓结节前方的弓形骨性结构,它跨越于椎动脉沟之上,构成骨性孔道。后环内有椎动脉、椎静脉及第一颈神经通过。有的作者认为可以把后环视为正常变异。由于后环的存在,亦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些症状。
(四)颅内段
自枕骨大孔向前上绕至延髓前方,约在脑桥下缘与对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分支至小脑、脑桥基底部、延髓、大脑枕叶及内耳。
二、脊椎的静脉
脊椎有椎外静脉丛和椎管内静脉丛,两个静脉丛的分支大致与椎管内、外动脉丛的供应分布相同,椎外静脉丛还由前组和后组组成。
前组以椎静脉为主,回流椎体前方及外侧穿支的属支,同时回流由节段动脉的后支(肌支和椎板支)供应区的静脉血,最后回流入下腔静脉或髂总静脉。后组以关节间静脉和上关节静脉为主,接受脊椎附件的静脉回流,回流入椎间孔静脉丛。最终汇合到腔静脉及奇静脉的腰支和肋间支。
椎管内静脉丛具有重要的功能和解剖意义,前内静脉丛有两条主要的纵行静脉,亦与穿过椎间孔的椎外静脉相通。椎管内静脉丛的血回流到颅内后颅凹边缘丛和基底丛,能接受盆腔及腹腔的血流,因而成为体循环静脉中的一部分。此静脉丛是一系列无规律的、无静脉瓣的硬膜外静脉窦,静脉被包埋在硬膜外的脂肪内,并受胶原纤维网保护,血管壁很薄。
硬膜外静脉丛形成复杂的脊椎静脉丛的一部分,椎管内的静脉丛走行方向主要是垂直方向,一般由4条或4组纵行静脉组成,前后各2条或2组,前两条主要沿椎体的后面纵行进行,正好位于椎弓根的内侧,在椎体和椎间盘的后外侧和后纵韧带上。后侧静脉与黄韧带相邻偏于正中,前后侧静脉通过与椎体相对的一组静脉环互相变通。前侧静脉丛的某些分支穿过后纵韧带与椎体静脉丛交通。硬膜外静脉丛亦与硬膜内静脉丛相通。硬膜外静脉丛经过椎间孔汇入肋间静脉或腰静脉。
(曲林涛 高波 王朝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