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如何学习应用《针灸甲乙经》
(一)注重文本校勘
《甲乙经》是所有中医经典中传世版本问题最多的,因此学习该书一定选择权威可靠的校勘本。经考察,唐代《外台秘要·明堂》辑录自《甲乙经》“明堂”条文,而《外台秘要》现存有宋版,错误较少,因此对于《甲乙经》这部分内容,应注意参照《外台秘要》相关条文。
(二)掌握编排体例
《甲乙经》在编排上有一些特殊的体例,如果不了解这些体例,则无法正确理解与利用该书。《甲乙经》卷首自序后载有“序例”一篇,全文如下:
诸问,黄帝及雷公皆曰“问”;其对也,黄帝曰答,岐伯之徒皆曰“对”。上章问及对,已有名字者,则下章但言“问”、言“对”,亦不更说名字也;若人异则重复更名字,此则其例也。诸言“主之”者,可灸可刺;其言“刺之”者,不可灸;言“灸之”者,不可刺,亦其例也。
经考察,该“序例”系原书旧有,非林亿新增。宋以前医书所引《甲乙经》之文体例多与此“序例”相吻合;宋本《甲乙经》仍与“序例”基本相符,而传世本颇与此“序例”不同者,系后人,特别是宋以后人所删改。
根据“序例”,可容易地辨识出其他医书中所引《甲乙经》之文,例如《千金要方》一书中载录了大量《甲乙经》之文,既有原书编者孙思邈直接引录者,也有孙氏间接引自别书者,更有大量宋人校正时所增补者,这些引文大多未注明出处,若不借助“序例”,则不易识别。
此“序例”更重要的作用是可用来校勘现行本《甲乙经》中的错误。由于《甲乙经》一书宋代以后主要靠抄写流传,后人在传抄时因不明“序例”,多将卷七至卷十二所载禁刺、禁灸穴主治条文形式改成与一般腧穴主治条文完全相同的形式,例如“丝竹空”系禁灸穴,其主治条文形式当作“……刺丝竹空”,而“六经本”现存三条、“明抄本”所载四条“丝竹空”主治条文均被改成“……刺丝竹空主之”。这类错误均可据“序例”加以识别并予以改正,此不一一举例。
关于《甲乙经》一书的其他编集体例,原书序文中虽曾提及,但未作具体说明;还有一些重要的编集体例,“序例”及原序中均未言及,而这些原书中未加说明的体例对于阅读、研究《甲乙经》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其中与一般读者关系最密切的是腧穴证治条文排列序例:
《甲乙经》卷七至卷十二所载腧穴主治条文均集自《明堂经》,而各篇的腧穴主治条文的排列并非杂乱无章,如果将卷七至卷十二任一篇(无《明堂》之文者除外)所有腧穴主治条文中的腧穴依次排列,其顺序恰好与卷三的腧穴排列次序相同;如果某一病症后所主之穴为两穴以上者,其腧穴排列先后也与卷三同。例如卷七第一中篇所有病症主治条文后所主之穴依次排列如下:
神庭 曲差 本神 上星 承光 通天 玉枕 临泣 承灵 脑空 率谷 哑门 天柱 风池 大椎 陶道 神道 命门 大杼 风门 膈俞 上髎 魄户 神堂 膈俞 悬颅 魂门 颔厌 悬厘 阳白 攒竹 承浆 颅息 天牖 巨阙 上脘 阴都 少商 鱼际 太渊 列缺
以上42穴中只有“ ”之后的“膈俞”、“悬颅”两穴与卷三腧穴排列次序不符,而此“膈俞”穴与前文重,显然有误,《医学纲目》卷二十二引作“膈关”,与《外台》、《医心方》并同(此次整理已据此改为“膈关”);而“悬颅主之”条,“明抄本”中作注文。因此本篇所有腧穴排列次序均与卷三完全相同。又如卷七第五云:“痎疟,取完骨及风池、大杼、心俞、上髎、 、阴都、太渊、三间、合谷、阳池、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侠溪、至阴、通谷、京骨皆主之。”此条病症后所有腧穴的排列次序也与卷三完全相同。
了解《甲乙经》这一规律,对于阅读与校勘《甲乙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一,可以轻易解决《甲乙经》中同名穴辨识这一千古难题。《甲乙经》中有五对同名异穴,即:(头)临泣——(足)临泣;(腹)通谷——(足)通谷;(头)窍阴——(足)窍阴;(手)三里——(足)三里;(手)五里——(足)五里。这五对同名穴在卷7~12共出现39次,如果不了解《甲乙经》腧穴排列序例,则对这39条中同名穴难以辨识。事实上,从初唐之后的历代针灸书中对于《甲乙经》同名穴辨识均出现了不少失误。例如《甲乙经》卷七第五云:“疟,日西发,临泣主之”,该条文之前后均是足部穴主之条文,可知此条中“临泣”显为足部穴,而非头部穴。而《千金要方》卷十却于此穴下注作“穴在目眦上入发际五分陷者”,将此穴误为头部穴。又如《甲乙经》卷十一第二云:“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其不呕沫……尺泽、阳溪、外丘、当上脘旁五分通谷、金门、承筋、合阳主之。”如果了解上述《甲乙经》腧穴排列序例,一眼便可看出此条中“通谷”系足部太阳经穴,而古人不察,误辨为腹部穴,遂于该穴前注以“当上脘旁五分”六字。《医学纲目》引宋本此条时此六字也作大字,则此注系宋以前人所注,误在宋以前也。可见,不了解《甲乙经》腧穴排列规律,便无法读懂原书,也就不能对其进行科学的校注。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用于《甲乙经》一书的校勘。由于年代久远,《甲乙经》卷七至卷十二有不少字形相近的穴名被抄混了(如“小海”误作“少海”,“天溪”误作“太溪”,“箕门”误作“期门”,“中注”误作“中渚”等),或因脱简使两条腧穴主治文字混作一条,对于这类错误,特别是那些已见于《外台》所引早期传本的错误,如果不了解上述腧穴排列序例,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被发现而予以改正的。但只要了解此规律,便能很容易地发现这类错误,再结合他书资料则可纠正这些错误。
其三,可以发现错简。由于宋本并宋以前旧本《甲乙经》均不存,传世本《甲乙经》版本较差,且只有一种异本可供参照,对卷七至卷十二腧穴主治条文中大量错简现象,若不了解上述腧穴排列序例,则很难发现。
黄龙祥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