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动推疗法的操作流程
动推疗法的操作流程包括设备准备、诊查(或评估)、体位摆放、推拿、动推疗法、再推拿6个阶段。
动推疗法中用到的主要设备是诊疗床及实施手法的设备。
诊疗床一般是按摩床或PT床。诊疗床的高度最好可以调节,以便不同身高的操作者可以借力省力以及方便活动困难的患者转移上床。不过,由于动推疗法经常需要在推拿中活动肢体或躯干,导致床腿连接处容易松动而出现安全隐患,故诊疗床材质及性能的基本要求是结实耐用。
实施手法通常是操作者的手、肘、足或身体其他部位,也可以是网球等按摩器械。前者的优点是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操作,而且可以根据作用部位的大小匹配不同的施力部位,缺点是长期操作,治疗师容易骨关节软组织劳损,施术部位坚硬,如手指、肘尖、足底施力尖锐容易导致患者皮肤损伤。治疗师手指指甲、足趾趾甲注意及时修剪、打磨,避免按摩时刺痛、损伤患者皮肤。更换患者操作时也应注意洗手、消毒施术部位,避免交叉感染。手法按摩经常有患者施术当日或次日按摩部位疼痛,严重者持续1周以上的现象,网球等按摩器械材质柔软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类似皮肤及皮下损伤。治疗师使用按摩球也大大减少了自身手指等小关节的劳损。不过人体结构形态各异,如肘、膝、踝等,要准备大小不同的按摩球才便于在这些部位发力。另外,器械操作不如治疗师自身肢体操作方便,按摩球等器械较难作用到施术部位较深的部位,如脊柱小关节。按摩球等器械也应注意交叉感染,一般可以用纱布或棉布包裹球体进行操作,每天定期清洗布料以保持器械清洁。
动推疗法实施前的诊查或评估极其重要,首次评估常常耗时30分钟以上。X线、CT、MRI及其他现代检查手段,有助于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可以帮助判断脊柱序列不整的节段位置,但是常常不能准确反映患者当前功能障碍的全部,包括病变节段、深浅以及范围等。如脊柱侧弯,如果骨质增生已经连接起邻近椎骨,以至于椎骨间重新变得相对稳定,常常在病变节段没有症状和体征。T 12、L 1的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常常在体检时才被发现,也表明了一些X线明显征象并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的临床表现。有证据表明,健康成人腰部MRI例行检查,30%以上的人有椎间盘突出存在。故动推疗法实施手法前的康复评估主要是施治治疗师的手摸心会,X线、CT、MRI及其他现代检查手段仅作为参考,有助于判断脊柱序列不整的节段位置或痉挛/粘连/挛缩的软组织节点。除触诊外,动推疗法实施的部位是脊柱及四肢,对于这些部位的评估要根据骨科四诊——望、触、动、量综合来判断。
体位摆放包括设备摆放、操作者体位及患者体位3个方面。
动推疗法操作室除了诊疗床及手法设备以外,有时会配合使用牵引床、红外线、半导体激光等理疗设备。动推疗法除了在诊疗床上操作以外,经常需要患者下地在坐、站、蹲、走时操作,故配合使用的物理治疗如果是大型设备(如牵引床),需放置于房间周边以免影响动推疗法操作;如果是小型设备(如中频治疗仪或艾灸盒等中医治疗仪器),可以放置于移动车上靠近诊疗床床边,便于操作者就近使用即可,减少患者移动及治疗师来回准备的不便。
推拿疗法时操作者通常是坐位、站位或弯腰操作,动推疗法多数情况下也取类似体位。不过动推疗法中操作者体位还有一些其他姿势,经常会有蹲、单腿站立等体位,其基本要领还是借力省力、保护操作者自身安全。康复治疗师、按摩师往往会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导致脊柱椎骨、小关节、韧带、肌肉及椎间盘过度负荷。如长时期坐位、久站、弯腰或从弯腰位到直立位手持重物、抬物等,均可使颈、腰部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久而久之轻则导致颈椎病、腰肌劳损,重则导致椎间盘突出症,甚至腰椎压缩性骨折。按摩师长期用手指操作,容易患屈指肌腱腱鞘炎、桡骨茎突腱鞘炎,肩、肘、膝关节部位也可出现急、慢性劳损。分析操作者自身损伤的原因可以发现,除了早期是由于操作者自身不熟练、技术不规范导致骨关节损伤的原因以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操作的负荷是操作者职业病的主要原因。
动推疗法一个患者操作时间较短,常常只有5~10分钟,操作中除了患者经常改变体位以外,治疗师也经常改变体位,所以可以大大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概率。当然,在治疗师处于每一种体位操作时,仍要注意基本的操作规范,减少职业病发生的可能。在康复治疗师、按摩师学习阶段要强化职业病防治的观念,尽量减少出现损伤后才进行康复二级预防,如尽量减少手指、脚趾等小关节的操作,多用肘、膝等大关节操作。平时坚持体育锻炼,每天治疗前先牵伸、活动自身关节,间歇时亦有必要牵伸疲劳或紧张的肌群。一段时间不操作,恢复工作早期更容易出现骨关节损伤,更需注意劳逸结合、循序渐进。坐位或站位足部操作于脊柱、臀腿部时,操作者腰部常处于前屈位,易损伤自身腰椎间盘,故操作前首先要保持自身姿势稳定,最好腿部处于有支撑的平面上,以便用力操作时保护自身椎间盘处于稳定状态。少使用爆发力,用力时注意配合呼吸,勿屏息用力。
与普通按摩患者通常保持一个姿势(如坐位或俯卧位)不同,动推疗法患者不仅体位多样,而且一次操作经常改变体位。动推疗法患者的体位摆放主要根据治疗的需要、施术部位要充分暴露以及患者的舒适度。首先是治疗的需要,动推疗法在做功能适应性训练时,需要在卧、坐、站、蹲、走等不同的体位下进行,一般推进顺序为先易后难。其次是尽量让施术部位暴露出来,以便于操作者力量渗透进去。如俯卧位颈椎治疗时,项背部容易堆积在一起,推拿按摩不易发力,俯卧位在胸前垫枕可以让项背部伸长,暴露出更多内部结构。动推疗法的患者体位摆放还要同时兼顾患者的舒适度。一般动推疗法作用时间仅有5~10分钟,不像按摩、康复动辄要保持一种体位30分钟之久,避免了起立时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但如果在不稳定的体位下操作,患者容易有肌肉紧张感或出现操作者作用力不能渗透进去的现象。如蹲位或单腿站立位治疗脊柱、下肢疾患时,需要先进行相对安全的两手有支撑或扶手时闭链运动下的动推疗法,能胜任后再进行没有支撑的开链运动下的动推疗法。
动推疗法中推拿手法以简易手法为主,如捋顺、按、点,辅以㨰、揉。在动推疗法时进行㨰法或揉法,较单纯按摩手法患者感受到的疼痛强度要大些,有时患者难以耐受故宜少应用。而相对静止性的手法如按法、点法,配合运动时产生软组织酸胀感较不运动时也有所加强,传导感范围也有明显增大。点按手法更适合手法操作手下有痛点或“疙瘩”时,而捋顺和推法适合有条索感时。
动推疗法中推拿是在运动中进行的,推拿手法简易,但运动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经常同样疾病运动的体位、部位、形式以及强度各不相同。首先,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患者在动推疗法中运动,左病右动,右病左动,远病近动,近病远动。推拿的同时要求患者配合运动,如俯卧颈椎推拿时,足踝抬起做膝关节屈伸运动,左侧推拿时,右侧下肢运动;推拿手指时,肘关节运动。治疗师方便操作时,辅助手帮助患者做被动活动,以缓解患者疲劳。其次,运动主要根据每个患者局部及全身的病理变化进行。如关节活动受限,则进行关节被动松动运动;短缩则进行被动牵伸运动;肌肉痛则进行主动肌力增强运动等。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时与颈椎、胸椎及髋膝关节病症联系在一起,运动训练时需要整体考虑。另外,同样的运动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如骨关节软组织损伤急性期,各种训练及手法按摩宜轻柔,待耐受后再增加强度。最后,运动康复进展到一定阶段,要进行生活适应性训练,在不同的体位下逐渐加强训练强度。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仰卧位股四头肌抗阻力运动安全有效,逐渐过渡到俯卧后伸抗阻力运动,这样的训练患者在床上可以感受到股四头肌酸痛、无力明显缓解,但平地行走、上下楼梯时症状常并无缓解,故需要在行走、上下楼梯时进行股四头肌动推疗法。总体来说,推拿中不忘运动训练,此时,运动每个部位以3~5下为宜,可来回往复。
动推疗法的结束阶段对患部周围及运动过的肢体施以按揉放松手法1分钟左右,以减少因手法粗暴或训练过力造成的不适及便于患者获得较高的满足感。结束阶段有些病症还需要配合相应的物理因子治疗来加强疗效,如急性骨关节软组织损伤、慢性滑囊炎等单纯动推疗法疗效有限,要获得快速有效的效果需要配合半导体激光或超声波治疗等。
具体实施方式:
1.设备准备
包括诊疗床及实施手法的设备准备,主要从方便操作和安全角度考虑。
2.诊查(或评估)
主要根据手摸心会,或结合x线、CT及其他现代检查手段,判断脊柱序列不整的节段位置或痉挛/粘连/挛缩的软组织节点。
3.体位摆放
包括设备摆放、操作者体位及患者体位3个方面,主要从方便操作和安全角度考虑。
4.推拿
借助治疗师身体如指、掌、肘或足,或者其他工具(如网球)对上述位置进行推拿,推拿以捋顺为主,辅以㨰、揉。
5.动推疗法
首先运用中医整体观念,推拿的同时要求患者配合运动,如俯卧颈椎推拿时,足踝抬起做膝关节屈伸运动,左侧推拿时,右侧下肢运动;推拿手指时,肘关节运动。治疗师方便操作时,辅助手帮助患者做被动活动,以缓解患者疲劳。偏歪或紧张的节点有所缓解2~3分钟后进行局部运动,此时根据其病理变化进行运动,如关节活动受限进行关节被动松动运动、肌肉痛进行肌力增强运动、短缩则进行牵伸运动等,运动中不忘患部的推拿整理,此时运动以3~5下为宜。
6.再推拿
结束时对患部周围及运动过的肢体施以按揉放松手法1分钟左右。
整个过程5~10分钟,脊柱操作时间略长,四肢操作时间要短。操作根据需要在患者站位、坐位、卧位、行走时完成,完成后可配合理疗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