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动推疗法中医原理及技法
一、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学关于如何看待人及其健康和疾病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地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骨等组成,它们各有独特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将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津液、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如《灵枢·经脉》所言“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如网络状遍布全身,联系身体的各部分。如《灵枢·经别》所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又如《灵枢·经脉》所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当某一经某部位有疾患时,不仅这条经脉上下可相互影响,还可以影响相应的络脉、经别、相表里的经脉等,故要善于运用经络理论指导中医实践,在进行手法治疗时要有整体观念,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尽管骨关节软组织疾患局部表现明显,一般有撕裂、卡压、骨错缝、筋出槽等病理表现,常常选用局部阿是穴治疗,但要恢复原有的平衡,动推疗法运用时也需要整体考虑,需要对远近端、甚至对侧进行处理,以重新达到新的平衡。通过经络调整或刺激,沟通表里上下,调整脏腑器官相互间的功能;或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更多的是通过感应传导,通过远近位刺激来调节人体的功能活动,使病灶局部保持协调、平衡。
正是在这样的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治疗骨关节软组织疾患常常治疗患病的远端。如治疗腰痛时,不仅将腰痛诊断分为六经辨证,治疗时还多是取远端腿部穴位,充分发挥了近病远取的法则。几千年前的古籍中早有类似记载,如《素问·刺腰痛》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出血。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 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Paterno(2010)等研究证实,膝关节损伤如前交叉韧带损伤、髌股关节疼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侧副韧带损伤及半月板损伤等均存在膝关节冠状面生物力学改变。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踝和髋的功能异常能够引发膝关节冠状面生物力学改变而导致膝关节损伤,其中踝背屈受限和髋内收肌过度紧张被认为是导致膝关节损伤的独立风险因素。因此,纠正髋和踝的功能异常从而改善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关系,可能是防治膝关节损伤的关键,也是中医整体观的有效实践。
临床中以“肩痛”作为主诉就诊的病人当中,除了应考虑到肩周炎引起的肩痛、胆囊炎反射性引起的肩痛、心脏病引起的放射性肩痛外,同时还应从解剖相邻、病理相关等整体上加以考虑,有些肩痛病人可能是由颈椎或胸椎病变引起的,有些可能是由于肺部感染或肺部脓肿、肿瘤转移引起的,有些可能合并有血糖高等。因此,在诊断以“肩痛”为主诉的病人时,不妨引入整体观念来指导临床诊断,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询问病史,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借助于辅助检查,只有如此才会尽量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又如颈椎尤其是颈椎下段的病变就应考虑是否伴有胸椎尤其是上胸段的病变,腰痛病人除了考虑腰椎本身及腰骶关节的病变外,还应考虑骶髂关节是否存在错位与炎症等,应把整个脊柱与骨盆,甚至与髋关节当作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考虑,这样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全面性。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脊柱也是一个整体,这与现代生物力学脊柱平衡的认识相吻合。颈曲与腰曲方向一致,联系紧密,腰曲加大,颈曲也随之加大,腰曲变直,颈曲也反弓,腰骶角紊乱,寰枢关节也错缝。现代脊椎矫正学认识到脊柱的两个关键部位寰枢椎和骶尾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任何移位,都会引起整条脊椎代偿性地适应上下两端的力学变化。
与这些类似,动推疗法治疗腰痛时,不仅常常需要手法按揉腿部及颈胸,也常常需要近病远动、远病近动,左病右动、右病左动。腰痛时手法治疗腿部,有的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胫神经受压故刺激膀胱经,有的是腓总神经受影响故治疗小腿外侧的胆经,还有的是大腿内侧的股神经、小腿内侧的隐神经,对应的是下肢三阴经。而颈胸部的手法治疗,一方面反映了脊柱骨关节软组织是一个整体,一部分有问题需要调整其他相应的部分,另一方面所处理的部位仍然是腰背部督脉、膀胱经的延长线上。腰部有问题了手法治疗腰部,同时需要活动腿部或颈胸部,也是通过远近端组织或经络的调整来加强腰部经络的快速恢复。腰部一侧病灶处理时,同时活动另一侧的下肢(抬小腿或整个下肢),像这样的处理都反映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同一侧上下之间有密切联系,而且两侧之间也在不断地协调统一。从现代医学看,其实是一侧下肢主动活动时,需要另一侧腰背、臀腿部肌肉来拮抗以维持稳定或平衡,故治疗一侧腰痛时,不同于单纯推拿治疗的患者休息位,动推疗法可以通过活动另一侧肢体来加强腰部不同肌肉等结构的强化治疗,自然疗效容易更佳。
二、动推疗法中常用中医手法
动推疗法由于是在活动中进行手法按摩,复杂的按摩手法常常不易执行,活动性大的手法常常刺激性过大也不宜采取。一般使用捋顺、按、点,辅以㨰、揉。在动推疗法时进行㨰法或揉法,较单纯按摩手法患者感受到的疼痛强度要大些,有时患者难以耐受故宜少用。而相对静止性的手法如按法、点法,配合运动时产生软组织酸胀感较不运动时也有所加强,传导感范围也有明显增大。点按手法更适合手法操作手下有痛点或“疙瘩”时,而捋顺和推法适合有条索感时。
1.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面或身体其他部位着力于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留之的方法称为按法。在临床上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之分。用拇指指面或以指端按压体表的手法,称为指按法。当单手指力不足时,可用另一手拇指重叠辅以按压。在临床上常与揉法结合使用。手法要领:按压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感觉充分达到机体深部组织。切忌用迅猛的暴力。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放松,应逐渐递减按压的力量。
用掌根或全掌着力按压体表的方法,称为掌按法。掌按法可单掌亦可双掌交叉重叠按压,同样也可与揉法相结合使用。手法要领:按压后要稍作片刻停留,再做第二次重复按压。为增加按压力量,在施术时可将双肘关节伸直,身体略前倾,借助部分体重向下按压。适用部位:腰背部、腹部等体表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
2.点法
用指端或屈曲的关节突起部分为力点,按压于某一治疗点上,称为点法。它由按法演化而成,可属于按法的范畴,具有力点集中,刺激性强等特点,有拇指端点法、屈拇指点法和屈示指点法三种。拇指端点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贴于示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端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屈拇指点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示指中节的桡侧面,以拇指指间关节桡侧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屈示指点法:是以手握拳并突出示指,用示指近节指间关节为力点压于治疗部位。适用部位:全身各部位,尤适用于四肢远端小关节的压痛点。
3.推法
用拇指、手掌、拳面以及肘尖紧贴治疗部位,运用适当的压力,进行单方向直线移动的手法称为推法,有疏通经络、行气消瘀等功效。根据用力部位用指推称指推法,用掌推称掌推法,用肘推称肘推法,又常分为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肩及上肢放松,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的治疗部位。操作向下的压力要适中、均匀。压力过重,易引起皮肤折叠而破损。用力深沉平稳,呈直线移动,不可歪斜。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每分钟50次左右。临床应用时,常在施术部位涂抹少许介质,使皮肤有一定的润滑度,利于手法操作,防止破损。一般拇指平推法适用于肩背部、胸腹部、腰臀部及四肢部。掌推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部、胸腹部及大腿部等。拳推法刺激较强,适用于腰背部及四肢部的劳损,宿伤及风湿痹痛而感觉较为迟钝的患者。肘推法刺激最强,适用于腰背脊柱两侧华佗夹脊及两下肢大腿后侧,常用于体型壮实、肌肉丰厚以及脊柱强直或感觉迟钝的患者。
不管是用哪种手法,要符合手法的基本要求,即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持久:指一个手法要坚持一段时间,不是三两下;还指在一定时间内手法动作不变形、不走样,变形、走样不仅作用力分散,还容易损伤操作者自身。 有力:指要有一定的力量,没有力量无法作用到深层;当然有力指的是一种技巧力而非暴力,暴力容易造成损伤;还要因人而异,根据年龄、体格,因部位而异,因病情而定,耐受不了的、年龄大的或瘦弱的轻些,而体壮的、经常按摩的、厚实的部位重些。 均匀:指的是自然,操作要有节奏而连续,速度不能时快时慢,这样患者舒适度较高。 柔和:指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浮则着力不深、没有感觉,滞则容易造成皮肤及皮下损伤,按摩后局部3天内易触之疼痛;柔和也指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 深透:是按摩最主要的原则,要求手法不仅作用于体表,还应使手法的作用到达深部组织,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