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睡眠医学的发展状况
睡眠是人的本能,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正如吃饭、喝水这些本能活动一样。要探讨睡眠的本质,我们需要开展睡眠研究。实际上睡眠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比现在更加蓬勃,当时发现了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s movement,REM)睡眠,知道人为什么做梦,知道做梦与REM睡眠相关;20世纪60年代,认识并命名了睡眠呼吸暂停,认为睡眠呼吸疾病与打鼾有关。但是从1969年开始,对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却只能采取气管切开手术。
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睡眠诊所。该诊所主要诊断发作性睡病,短时间内通过大力宣传,收集了几百例患者,但未能持续多久即停诊。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多导睡眠记录仪的应用推动了睡眠呼吸监测的开展,使睡眠呼吸暂停在诊断方面有了重大突破。直到20世纪80年代(约1981年),治疗技术才取得了大的突破,其一是应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手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其二是应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技术治疗睡眠呼吸暂停。1985年以后,CPAP呼吸机的鼻罩取得了重大突破,提高了治疗的舒适度。通过长期积累,发现UPPP有很多副作用,使用起来并不理想。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成人睡眠呼吸暂停治疗逐渐以无创通气以为主。此后到1991年,原美国伟康公司发明了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呼吸机,舒适度更好,二氧化碳更容易降低,在危重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并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等的救治方面。
到了1994年,澳大利亚瑞思迈公司发明了AutoCPAP,应用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进一步提高了舒适度,应用范围更广。
正是因为睡眠呼吸暂停的诊疗,特别是无创通气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新兴睡眠医学的发展。睡眠医学进一步扩大了范围,涉及其他睡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随着睡眠医学的发展、睡眠研究的深入,睡眠领域的服务对象从患者扩展到更广大的人群,逐渐延伸至睡眠健康领域,对人群的生活进行干预,提高人群的睡眠健康。睡眠医学已渐渐成为一个产业,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
我国睡眠医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诊断了第一例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未进行治疗,于3年后在夜间猝死。1986年北京协和医院黄席珍教授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睡眠实验室。1996年发明了第一台国产CPAP呼吸机。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的睡眠中心运转较好的达1300多家。国家规定,三级甲等医院需开展睡眠医学服务,三级医院有90%开展了睡眠医学的工作,而二级医院却不到20%。2/3的睡眠中心隶属于呼吸内科,其余所属科室包括精神科、神经内科、中医科、耳鼻喉科等,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局面。
2007年,美国把睡眠医学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睡眠医学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很多医学教材都将其纳入其中,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呼吸专科已经将睡眠医学纳入到专科医师培训当中,要求任何一个呼吸专科医师必须熟悉睡眠医学的知识,并且构建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呼吸学科体系,包含呼吸病学、危重症医学、睡眠医学。
在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组织管理体系中,中国医师协会的28个专业委员会已经有了睡眠医学的身影,特别是在专科培训中,内科专科设置建议表中已将睡眠医学这一条明确注明。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公布的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范围中,神经科已将睡眠监测纳入到疾病诊断手段中;耳鼻喉科将多导睡眠监测作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手段;儿科也将多导睡眠监测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枢性低通气、肥胖等疾病的诊断手段;呼吸科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监测纳入诊治标准;而精神科更是指明需要建立睡眠医学科作为专科医疗服务的诊疗科目。
睡眠医学已经在我国兴起,下一步则是如何做好学科规范化建设。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开展的工作为例,在过去20余年中,睡眠医学已经发展成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睡眠呼吸疾病的诊疗既能在医院开展,也能在家庭中开展,此外还能开展非呼吸障碍的诊断治疗,同时也能进行慢性睡眠疾病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