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脏病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温阳法
一、概述
(一)含义

中医学认为对人体具有温养、开泄、宣发,可使血脉贯通而缓解疼痛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阳。心主神,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主。若心气不足病情严重以致心阳不足,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故温阳法是心病学中常用的治法。阳虚证是指阳气不足或功能衰退的证候。《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症见面色苍白,手足不温,怕冷,易出汗,大便稀,小便清长,口唇色淡,口淡无味,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治宜温阳法。温阳法是针对阳虚而立法。阳虚则寒自内生,气虚则血运无力,心神失养。心阳不足多系心气不足病情严重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寒湿、痰饮之邪阻抑心阳;或素体阳虚,心阳不振;或思虑伤神,心气受损;或久病失养等所致。温阳法始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伤寒论》对温阳法的论述尤为详尽,记载温阳法代表方剂有37首,主张通阳、补阳、救阳。《温病条辨·杂说·汗论》言:“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后世医家对温阳理论进行了传承和发展,不断深化和扩展对温阳法的认识,概括温阳法主要有三方面含义。

1.通阳

通阳即通达、舒通、宣通阳气之意。使阳气运行复常,达上下,通内外。《中医大辞典》中解释为“治疗寒湿阻遏、痰凝瘀阻等引致阳气不通的方法。”痰湿、瘀血皆为阴邪,遇寒而聚,易遏阻阳气,影响气机升降畅达,津液输布,血液运行,以通阳法温中寓通,助宣肺、理气、化痰、活血,使阳气调畅布达以祛邪外出,恢复脏腑正常功能。常用通阳药如桂枝、薤白等辛以开痹、温以通阳。

2.壮阳

壮阳即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以维持阳气的正常运行。阴寒内盛,阻遏阳气,使阳气不达,四末不温,厥冷,近衣被不解,当以辛热之品散寒逐邪,即“寒者热之”。常用附子、肉桂等药振阳气、祛阴寒、通阳痹。

3.补阳

补阳即补不足之阳气,以温散阴寒之邪。由于阳气亏虚,机体则失于温煦、气化、推动等功能,脏腑功能衰退,或素体阳气不足,寒邪侵袭,阻遏气机,诸病乃生,当以温补之品补益肾阳。常用药如红参、仙茅、淫羊藿等,“养阳之虚,即以逐邪”。

温阳法的适应证:凡阳虚见证或阳虚兼有邪气的疾病,在治疗上均适用温阳法。由于造成阳虚的因素不一,有久病不愈、阴损及阳、阳气不足、寒邪侵袭等。中医心病学中的温阳法主要适用于心阳虚证。心阳虚多由于心阳受损,不能温煦肢体,故见畏寒肢冷;阳虚则生寒,寒凝经脉,心脉痹阻,胸阳不展,所以又见心胸憋闷,或作痛,甚或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象沉弱等虚寒之象。因汗为心液,若心阳虚进一步发展到心阳暴脱,不仅心液随之外脱而大汗淋漓,肢体温度亦由寒凉变为厥冷,以致影响肺主气、肾纳气的功能,出现呼吸衰微;更因阳气虚脱,精神随之涣散而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脉微细欲绝,呈心阳衰亡之象。由于心阳本于肾阳,所以互相影响:肾阳虚衰,水气凌心时,可致心阳亦虚;而心阳虚亦能损伤肾阳,出现尿少、水肿等症。心为阳中之阳,为五脏六腑的大主,故而心阳的地位于五脏之阳中尤为重要,在全身也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温阳之法治疗心病古已有之,这是基于对胸痹病机的认识。不论何种病因,由于“阳微”是冠心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在临床胸痹的治疗中应以温阳法为基本原则,重视温阳法的应用,兼以散寒、活血、祛痰、活血、益气,使阳气充盛鼓动血行,气血调和。

(二)相关的西医认识

诸多研究表明[1],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功能改变密切相关,是多系统和器官功能改变的综合表现。现代医学认为,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形成一个网络,下丘脑是该网络枢纽[2-3],阳虚是由于介导网络平衡功能的相关物质基因表达出现异常,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功能失衡。陈瑞[4]等研究揭示阳虚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免疫系统的功能变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卢建平等[5]采用经典的氢化可的松小鼠阳虚证模型,将氢化可的松小鼠分为4组,分别与生理盐水组、温阳化痰剂组、滋阴剂组和温阳化痰滋阴复方剂组比较,并设空白对照组,通过连续测定实验动物的体重和体温变化,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皮质醇(Cor)、促甲状腺激素(TSH)、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的水平和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的变化。阳虚证模型组小鼠具有明显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滋阴温阳化痰复方组、温阳化痰组、滋阴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ATCH、Cor、TSH、T3、T4的水平和胸腺指数,降低了脾脏指数,表明各组均可不同程度促进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改善。

童妍[6]等研究发现心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SD雄性大鼠模型心肌细胞Na+-K+-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内Ca2+超载,Na+增多,细胞内的Na+增多引起Na+-Ca2+交换增加,进一步加剧细胞内Ca2+超载,从而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参附汤治疗组心肌Na+-K+-ATP酶活性增加,提示参附汤可能是通过提高心肌Na+-K+-ATP酶活性,使细胞内Ca2+浓度降低,改善ATP酶活性,抑制心肌胶原增生,从而抑制心肌肥厚和心脏重构,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二、常用温阳法
(一)温阳散寒

可适用于阳气亏虚,阴寒痼结所致心病。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言:“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乌头赤石脂丸中乌头、附子温阳散寒;蜀椒、干姜辛热散寒;赤石脂温涩收敛阳气,以防阳脱。全方配伍严谨,体现了温阳为先的治疗特点。实践证明,该方对寒邪客于胸中诱发的心绞痛有显著疗效。如属阴寒壅滞,胸脉痹阻而致胸痛彻背、时缓时急、肢冷脉伏者,可用薏苡附子散,此方温阳散寒,化湿理气,不仅止痛效佳,而且有回阳升压作用。

(二)温阳宣痹

可适用于胸阳不振、痰浊痹阻所致心病。胸阳不宣多由寒饮、痰浊痹阻所致。治当温通胸阳,使心脉宣畅,瓜蒌薤白白酒汤为本法之代表方。方中瓜蒌苦寒滑利,善于宽胸下气,开泄胸中之痰结;薤白辛温,善于温通胸阳,驱寒止痛;白酒辛温能通能升能散,既可制约瓜蒌之寒凉,又可加强薤白宣痹通阳之功。

(三)温阳化痰

可适用于脾肾阳虚,痰饮内停,上扰胸中所致心病。临床多见胸闷胸痛,咳嗽多痰,心悸气短,倚息不得卧,腰酸肢冷,浮肿尿少,舌淡苔白滑,脉沉等,治宜温阳化痰。临床常选用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正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所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四)温阳活血

可适用于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所致心病。温阳活血法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叶天士云:“若夫胸痹,则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又指出:“痛久入血络则胸痹引痛。”这些论述为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素问·调经论》言:“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大抵血气喜温而恶寒,所以活血化瘀法常寓于温阳治疗之中。临床常用当归四逆汤、失笑散加减。药理研究表明,温阳活血药物如丹参、川芎、干姜、附子等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脉循环,降低血黏度,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所以该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五)温阳益气

老年冠心病常表现为胸闷气短、神疲易汗、动则心慌、乏力纳差等中气不足证候,所以治疗必须培补中气,温补中焦。临床常用桂枝人参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医宗金鉴》曰:“胸痹病心中痞气,闷而不通者虚也……虚者用桂枝人参汤主之……是以温中补气为主也。”临床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舌质紫黯,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等。

三、现代研究

现代学者对临床常用温阳、益气药物附子、黄芪、仙茅、人参进行了药理研究。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现代临床用附子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休克、低血压、冠心病及风心病等,取得很好疗效[7]。活血化瘀药物均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目的[8],同时具有调节脂质代谢,抗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液流变学,抗炎症反应,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肌保护作用[9]。黄芪可以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减少血栓形成[10]。参附注射液源于“参附汤”,方中人参甘、微苦、温,可大补元气;附子辛温升火回阳,散寒逐湿。动物实验证明,人参对冠状动脉、脑血管、眼底血管有扩张作用。对离体蟾蜍心脏及在位兔、猫、犬心脏有强心作用,能减弱或消除由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不齐,对猫、兔心室纤颤时的心肌无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附子含去甲乌药碱,是β-受体激动剂,能明显加大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和幅度,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输出量。其煎剂对离体心脏(蟾蜍、蛙、豚鼠)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对冠状动脉有显著扩张作用[11]。仙茅温肾壮阳,祛寒除湿,具有抑制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耐缺氧等作用。人参大补元气,振奋心阳,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心肌细胞凋亡[12],抗心率失常、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桂枝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冠脉循行,抗血小板聚集[13]

四、名家精言
(一)唐祖宣论温阳法

心病多为现代医学的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绞痛等疾患。唐祖宣据证凭脉,认为此类疾病都具有“虚不受外,实不受攻”之共同点,强调“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心脏疾患病至后期其共同病机为心、肺、脾、肾阳气不足。命门火衰为本,邪气有余为标,形成本虚标实之疾,温阳祛邪,方可收功。唐祖宣对冠心病常用通阳化浊法,多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风心病多用温阳化饮,补虚散寒法,多用木防己汤加减治之。肺心病用宣上运中,导水下行,前后分消法,多用己椒苈黄丸治之。冠心病伴心绞痛乃虚中夹实证,用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法,多用茯苓四逆汤加味治之。以上四方中必加附子温肾助阳,如出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白唇淡,呼吸微弱,声音低微,舌淡苔白,脉微欲绝之危证,必回阳救逆。

(二)王清海论温阳

王清海教授结合自己多年对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经验,依据《伤寒论》中针对胸痹心痛的论述,创立了以温通法为主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临床多以复方桂枝汤为基础方加减应用,疗效显著。复方桂枝汤由以下药物组成:枳实、桂枝、瓜蒌皮、陈皮、郁金、香附、元胡、红花、炙甘草、水蛭等,随症加减。心阳虚甚者加附子、肉桂、干姜等;伴见心阴不足加麦冬、五味子、天花粉等;心血不足者加熟地、当归、阿胶等;肝郁者加柴胡、香附、木香等;血瘀明显者加三七、地龙等。方中薤白、桂枝辛温通阳,宽胸散结,与瓜蒌皮、枳实合用即可涤痰散结,又可温阳通脉。元胡、郁金、香附、水蛭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并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桂枝是本方主药,用量可达40g,用以温复心阳,通阳消阴,温阳并轻扬引药上行,加强温阳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渠 乐,安冬青)
参考文献

[1]沈自尹.阳虚证的定位研究[J].中国中西结合杂志,1997,17(1):50-51.

[2]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的思考与实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4):6.

[3]Besedovsky Ho,Sorkin E.Felix D.Hypothalamic changes during the immune response[J].Eur J Immunol,1977,(5):323-325.

[4]陈瑞,廖远芬,梁凤霞,等.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气、阳虚证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0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8):14-16.

[5]卢建平,张媛,张新路,等.复方中药组方对阳虚证小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2009,6(28):466-469.

[6]童妍.温补心阳法治疗心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分子机制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7]王龙虎,杜杰,周海燕,等.附子炮制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7,9(8):28.

[8]姚鹏,王哲,赵丽霞,等.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13(6):159-161.

[9]夏敏,陈晓虎.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4(4):260-262.

[10]雷载权,张廷模.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613.

[1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3:229.

[12]曾和松,刘正湘.人参对实验性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2,11(4):451.

[13]王本祥.现代中药药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