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其他疗法
肝阳眩晕急性发作可针刺太冲穴,泻法。气血虚眩晕,可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取补法或灸之。肝阳上亢者,可选用风池、行间、侠溪等穴,取泻法。兼肝肾阴亏者,加刺肝俞、肾俞用补法。痰浊中阻者,可选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泻法。各种虚证眩晕急性发作均可艾灸百会穴。虚证以脾气虚弱、肾气亏虚型为主,实证以痰浊中阻和肝阳上扰常见。主穴选取耳门、听宫、听会、风池、百会、中渚;脾气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等;肾气亏虚加太溪、气海、关元、肾俞等;痰浊中阻加丰隆、阴陵泉等;肝阳上扰加太冲、太溪等。
选用肾、神门、枕、内耳、皮质下。每次取2~3穴,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捻针。每日1次,5~7日为1个疗程。
选双侧晕听区,每日1次,5~10日为1个疗程。“百会穴长留针法”[6]是在治疗眩晕病中独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此法是在古代医籍理论提出的“静以久留”“虚则补之”的指导原则基础上,结合头皮针疗法的特点而形成,经在临床上反复大量应用证明对眩晕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百会穴长留针法”能静以候气,使气至病所,从而能持久地激发人体经气,长时间地维持有效的刺激量,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且因其便验廉简,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具有很好的推广运用价值。
在选穴上,常选择百会穴以升提清气、气海以益气固阳。百会穴为督脉之俞穴,诸阳之会,位于人体的最高正中处,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阳维脉的会穴,乃三阳五会之所。百会穴又为强壮穴之一,有升阳固脱的功能,对气虚下陷有极好的升提作用,可以使人体气血趋于条达平衡,使一身之阳气复原。故在治疗上百会不仅可以升提阳气,而且可以贯通督脉、膀胱、三焦及肝胆各经。气海则为任脉要穴,为生气之海,引气归元,是气血所会之处,并化元阳之气敷布全身,人体气机升降失调,皆可由此穴治之。气海穴宜少泻多补,少针多灸,《针灸资生经》云:“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皆灸之。”在应用此二穴时多以灸法为主[7],以培补元气,调和气血。
气血不足又劳累易伴发气虚体征及肾精亏损者,宜用中药材有人参、党参、黄芪、山药、首乌、桑葚、山茱萸等;食物可用禽蛋、牛羊肉、黑豆、扁豆、核桃、芝麻等。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者宜用中药材有天麻、菊花、枸杞等;食物可用鱼头、芹菜等。更年期出现烦躁、头晕、面部烘热、血压升高的阴虚火旺病证时,可服用阿胶、黑芝麻、胡桃肉、沙参、麦冬、杜仲、葛根之类的中药,也可用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及海参等食物。体质属心肝火旺型,可建议多食苦瓜、芹菜、苹果、蒿梗、柠檬、柚子等酸苦清泄的蔬菜水果。有些眩晕病人伴见头晕眼花,失眠心烦,口舌干燥,腰膝酸软等,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病证,可常用枸杞子、桑寄生、阿胶、罗布麻、百合、麦冬、生地等滋阴凉血的药物及芹菜、山药、木耳等食物进补。此外,还应适当选食一些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如海带、海蜇、海参、淡菜、葵花子、芝麻等[8]。
粳米100g煮粥,将熟时,加入菊花粉适量白糖调味食用。有祛风清热,清肝火,降血压的作用。适用于风热目赤,肝火头痛,眩晕,目暗等症。汗多或脾虚便溏者不宜食用。
车前子15g(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g煮粥,玉米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适用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人参6g,红枣15g,桂圆3g,核桃10g,粳米50g。粳米、红枣、桂圆、核桃洗净,加水煮至粥将稠时,加入人参煮20~30分钟即可,可补益气血、滋阴补肾,用于治疗气血亏虚眩晕。
荔枝肉50g,山药10g,莲子10g,加入适量水同煎煮至软烂时再放入大米250g,煮成粥即可。日服2次,用于脾虚血亏之眩晕者。
乌鸡1只剖洗干净,浓煎鸡汁,黄芪15g煎汁,与粳米100g共煮粥,早晚趁热服食。用于气血两亏之眩晕患者。
石决明30g,大米100g。将石决明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即成。每日1剂,连续2~3天。石决明,性味咸、寒,入肝经,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烦躁易怒、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等症状。石决明为贝壳类药,味咸质重,因专入肝经,尤善平肝潜阳,是治肝火目赤的要药,故有“决明”之称。
珍珠母30g,大米100g。将珍珠母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即成。每日1剂,连续2~3天。珍珠母与石决明均为动物贝壳,咸寒质重,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故也常用于治疗肝火目赤、肝阳眩晕等证。相比之下,石决明潜阳清肝能力更强,兼有退虚热作用,而珍珠母兼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在决定是选用珍珠母还是石决明治疗眩晕之前,应该结合自己的症状考虑。比如,眩晕同时合并易受惊、夜间难以入眠的人,可以选择珍珠母治疗;而眩晕合并口舌生疮、阴虚火热的人,则更适宜吃石决明粥。
钩藤10g,大米100g。将钩藤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为稀粥即成。每日1剂,连续2~3天。钩藤性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有息风止痉、清热平肝的功效,不仅善于息肝风,而且还能清肝火、平肝阳、疏肝郁。因此,钩藤粥特别适合那些合并有心情烦闷、郁郁寡欢、胁肋疼痛的高血压眩晕者。现代药理学还证明,钩藤有扩张外周血管、降压、减慢心率的作用。
羚羊角3g,大米100g。将羚羊角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20~30分钟,然后加大米煮为稀粥即成。或将羚羊角1g研为细末,调入粥中服食。每日1剂,连续2~3天。羚羊角,性味咸、寒,入肝、心经,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除此之外,它还适用于烦躁易怒、头痛目赤等肝火炽盛的病证。《本草纲目》评价羚羊角能“平肝舒筋,定风安魂”。
天麻10g,猪脑1个洗净,同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服食。用于治疗肝阳上亢眩晕。
花鲢鱼头250g,天麻9g,胡椒、料酒各适量。鱼头洗净,天麻切片、浸泡涨发;将鱼头下油锅略煸后加料酒、水和天麻片煮20~30分钟,加调味料调味即可。有助于平肝潜阳。
鸡肉250g,首乌、当归、枸杞各20g,加水共煮,食肉饮汤。可补血养肝,治疗肝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
五月艾生用45g,黑豆30g,鸡蛋2个,加水共煲熟服食。用于治疗血虚眩晕。
芹菜500g,苦瓜60g,同煮汤饮用。或用芹菜250g,苦瓜30g,用沸水烫2分钟,切碎绞汁,加砂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适用于高血压、阴虚阳亢之眩晕。
黑芝麻、制首乌、枸杞子各25g,杭菊花15g,水煎服,每日1剂,治肾虚眩晕,头发早白。
枸杞15g,红枣10枚加水煮30分钟,将鸡蛋2个打破调入煮熟,早晚两次服用。可补养气血、增强体质,对贫血、慢性肝炎、肺结核等慢性病所致头晕眼花、精神恍惚、视力减退、夜尿增多有疗效。
羊头1个(包括羊脑),黄芪20g,水煎服食。用于治肾精不足眩晕。
狗肉250g,天麻10g,党参15g,附子10g,水煎去药渣,饮汁食狗肉,用于治肾阳虚头痛、眩晕。
蓖麻仁、生半夏各等量,共捣成膏状,外敷于百会穴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2~3天。可化痰除湿,适用于痰湿眩晕,一般用药30分钟后眩晕可明显减轻。
取山栀子、钩藤各10g,水煎取药液泡脚,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连续5~7天;也可用夏枯草30g,钩藤、桑叶、菊花各20g,水煎足浴。此法适用于肝阳上亢型眩晕。
配方1:夏枯草、荷叶、竹叶、公英、菊花各50g,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当枕芯用,连续1~2个月。
配方2:野菊花500g,红花100g,薄荷200g,冬桑叶、辛夷、冰片各50g,共研粗末,装入枕芯,3个月为一疗程。此二方均可清热平肝,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
灵磁石10g,研为细末,分成2份,用纱布包裹,塞于双耳中,每日1~2次,每次1小时,连续5~7天。可平肝潜阳,适用于肾虚眩晕。民间还有用鲜生地塞患侧耳治眩晕法。
黄芪、五味子各10g,研为细末,加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健脾益气,适用于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曼陀罗叶10g,最好用鲜叶,捣碎,加白酒数滴,包于左手心,每日换2次,对肝阳上扰引起的眩晕效果较好。本品有毒,慎勿内服。
吴茱萸20g,肉桂2g,共研细末,米醋调匀,捏成饼状,于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次晨取下,连续3~5次。或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米醋或凡士林适量调为膏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10~15天。可引热下行,适用于眩晕耳鸣,烦躁多梦,颜面潮红。
取米粒大小之冰片,放在0.5cm×0.5cm的橡皮膏中心,贴于双耳穴上(取穴于神门、脑、皮质下、交感,双侧,每次2~3个穴位),3天1换,4次为1疗程。用药时应将橡皮膏严格密封周围,防止冰片挥发。个别人贴药后有欲寐感,以后转清醒,不必多虑。本方也可治失眠证。
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取太冲、风池、足三里、侠溪、太溪、三阴交穴(所取穴位均为双侧,以下同,百会穴除外),选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4ml,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小幅度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9]。每穴一次注射药液0.5ml。隔日注射1次,7次为1疗程。
[1]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2版.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3]姜桂宁.眩晕病因病机古今对比暨其总体防治思路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2):91-94.
[4]杨传华,陆峰.中国高血压中医临床治疗专题评价分析报告[C].//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动脉硬化及心脑血管病高层研讨会——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2009,10.
[5]谷万里,赵建伟,袁燕,等.晕可平颗粒治疗肝旺痰阻型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585-1586,1620.
[6]王灿军,侯转转,陈华德.陈华德教授对耳源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思路[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987-988.
[7]王庆华,冯涛.任素梅老中医治疗颈源性眩晕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1;33(10):992-993.
[8]徐浩,鹿小燕.给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枕边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2,6.
[9]朱俊岭.穴位注射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6例[J].陕西中医,2011;32(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