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脏病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病因病机
一、古代医家认识

《内经》是最早而且最全面论述喘证病因与病机的古籍,可分为虚实两大类。一是邪气壅盛的实喘,二是正气虚衰的虚喘。在《内经》中,《素问·调经论》有“气有余则喘咳少气”,则是论实喘。此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喘粗为之俯仰”和《灵枢·经脉》“胀满膨膨而喘咳”,亦是论实喘。究其原因,其一由肺热所致,如《素问·刺热》云:“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再如对小儿喘息,《内经》认为:喘主要是风热所致。《素问·通评虚实论》有“乳子中风热,喘息肩息”的论述,与临床所见相当吻合。其二对于实证而言尚有肺寒之证,如《内经》中有“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即论述了感受阴寒之邪可致气逆而喘,此文成为仲景立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喘证的理论根据。其三有阳明腑实也可致喘,例如《素问·逆调论》有:“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素问·厥论》云:“阳明厥逆,喘咳身热。”《素问·阳明脉解论》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另外《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有:“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内经》反复强调阳明厥逆而致喘,在临床上确有很重要的意义,为后世通腑法治疗喘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内经》中尚有瘀血为喘的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博,因血在肋下,令人喘逆。”说明跌仆损伤瘀血也可致气机紊乱而为喘促。以上说明《内经》对实喘病因强调热邪致喘,病位强调肺与阳明,病机强调气机逆乱。《内经》很重视因虚而致的虚喘,如《灵枢·经脉》中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均说明《内经》也强调虚而致喘。《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喘咳身重,寝汗出”则论述了肾虚不能纳气之喘。《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喝喝而喘……口热舌干,咽肿上气。”说明肾阴虚也可致喘。《内经》还论述了五脏气竭喘,例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云:“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乃预之期日。”这种喘是五脏气败的表现,属危候。总之,《内经》中虽无喘证的专篇论述,但在不同篇章,较全面地论述了喘的病位、病因与病机,为后世喘证诊治奠定了基础。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膈间支饮,其人喘满,面色黎黑”的论述,认为饮邪是致喘的重要原因,并着重指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也可致喘。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肺主于气……气有余则喘满逆上;虚劳之病,或阴阳俱伤,或血气偏损,今是阴不足,阳有余,故上气也。”该书遵循《内经》理论,详细论述了实邪和虚极劳损均可引起喘息为病。

宋《圣济总录》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正虚而邪气乘虚侵袭所致“下虚上实”的发病观点,“肺气喘急者,肺肾气虚,因中寒湿,至阴之气所为也。盖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之脉入肺中,故下虚上实,则气道奔迫,肺叶高举,上焦不通,故喘息不得安卧”。严用和《济生方》对喘证论述更为全面,其指出:“诸气皆属于肺,喘者也属于肺……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坠堕惊恐,渡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营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不得宣通而为喘也……更有产后喘急,为病尤亟,因产所下过多,营血暴竭,卫气无所主,独聚于肺,故令喘急……”明确指出了产后失血过多可致喘。元代朱震亨主张喘与痰有关,并有许多独到见解。明代张介宾云“实喘证,非风寒即火耳”,指出实喘多与风、寒、火有关。

清代何梦瑶《医碥》提出饮食五味与喘的发病关系:“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七情与喘证的关系,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有所论述,“若暴怒所加,上焦郁闭,则呼吸奔迫而为喘”。此外,房劳或年老久病也可致喘,即“中年人病后,气促痰嗽,腿足冷肿,腰骨大痛,面目浮肿……系属命门火衰、阳虚之候”。综上所述,喘证的病因不外感受六淫邪气,肺肾之气不足,其中气机逆乱,肺气上逆起关键作用。

二、现代医家认识

现代医家认为喘证是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严重者可致喘脱。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病因很复杂,常见的病因有外邪犯肺、痰浊内蕴、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致使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

1.外邪犯肺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肺气不得宣降,因而上逆作喘。

2.痰浊内蕴

凡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致肺气受阻,气津失布,津凝痰生;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阻遏气道,气机不利,肃降失常,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内因。

3.情志失调

情怀不遂,忧思气结,肝失调达,气失疏泄,肺气闭阻;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乘于肺脏,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

4.久病劳欲

久病肺弱,咳伤肺气,肺气虚衰,气失所主,而发生喘促。肺气不足,血行不畅,又可致气虚血瘀,致使喘促加重。若久病迁延不愈,由肺及肾,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肺之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泛溢,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

喘证的发病主要在肺和肾,因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若外邪侵袭,或它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促,如肺虚气失所主,亦可因肺气亏耗不足以息而为喘。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若脾虚痰浊饮邪上扰,或肝气逆乘亦有关。

喘证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而宣降不利;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肾摄纳失常,尤以气虚为主。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并见,或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但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虚实之间有所侧重,或互相转化。如肺虚不能主气,出现气短难续。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脾虚失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气壅塞,气津失布,血行不利,可形成痰浊血瘀,此时病机以邪实为主,或邪实正虚互见。若迁延不愈,累及于肾,其病机则呈现肾失摄纳,痰瘀伏肺之肾虚肺实之候。若阳气虚衰,水无所主,水邪泛滥,又可上凌心肺。故叶天士有“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之说,扼要说明肺肾两脏病机的重点。概言之,皆为气机升降出纳失其常态所致。

本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病可及于心。因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肺,肾脉上络于心,心肾相互既济,又心阳根于命门之火,心脏阳气的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关系。故肺肾俱虚,亦可导致心气、心阳衰惫,鼓动血脉无力,血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则病情危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