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诊断要点
中医学对于喘证的诊断往往以症状体征为依据: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喘证在辨证诊断过程中首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病势多急;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实喘又当辨外感内伤;虚喘应辨肺虚,肾虚,心气、心阳衰弱。肺虚者劳作后气短不足以息,喘息较轻,常伴有面色白,自汗易感冒;肾虚者静息时亦有气喘,动则更甚,伴有面色苍白、颧红、怕冷、腰酸膝软;心气、心阳衰弱时,喘息持续不已,伴有发绀、心悸、浮肿、脉结代。在辨别疾病虚实时亦需要与病程、症状、年龄等方面结合。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云:“治法最要分肺虚实”。一般而言,实喘多病程短,虚喘多病程长,故《医碥》云:“凡病初起即喘急,多是停食也。”但也有相反者,丹溪云:“按新病亦有虚者,如其人本虚,而忽感风寒,是新病亦有虚也。久病亦有实者,如其人痰塞肺窍,久而不开,喘何由除,是久病亦实也。”故虚实的判断,病程是一重要方面。
症状是辨别喘证虚实的关键之一,在古文献《景岳全书》中最为详尽,“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胀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者慌张气怯,声低息短,惶惶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一息为快也”。指出实喘多以气粗声高,呼出为快为特征,而虚喘则以声低,气欲断,劳动则甚为特点,与临床实践基本相符。古人云:“虚喘证,其人别无风寒咳嗽等症,忽见气喘似短,或但经微劳,或饥时即见喘证,或于精泻之后,或于大汗之后,或于大小便之后,或于大病之后,或气道噎塞,上下若不相续,势剧垂危者,但查其表里无邪,……”这里明确提出了通过分析病因与排除外邪的方法,可辨为虚喘。钱乙提出:“若实则面赤饮水,身热痰盛,涕嚏稠黏,或咽干面肿;若虚则面白脱色,气少不语,喉中有声,痰唾清利。”此论述也为详尽。
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病者右手寸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脉实也。肺必胀,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自汗,皆肺实证;若气口以前脉虚者,必咽干无津、少气不足以息,此用肺虚气乏也。”由此可以看出寸脉之虚实可以鉴别喘证之虚实。张介宾论述更详,指出实证“且气盛有邪之脉,必滑数有力”;而虚证描述为“而气虚无邪之脉,必微弱无神”。对于真虚假实的真脏脉则指出:“其有外见浮洪,或芤大至极,而稍接即无者,此正无根之脉也。或往来强甚而极大极数,全无和缓者,此正胃气之败也,俱为大虚之候。”此等脉易误认为是实证而犯虚虚实实之戒。另外《证治准绳》指出“右寸沉实为肺实,左尺大为肾虚”,实为经验之谈,可作为临床辨证之参考。
年龄与虚实辨证有相当的关系,例如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云:“小儿行走,气急作喘,必是食,食喘必兼感……老人动作即喘,皆由虚衰。”说明小儿喘多与食积有关,而老人喘多与虚衰有关。此外老人行动气促有时与冲脉之火上攻有关,如李杲云:“平居则气平和,行动则气促而喘者,是冲脉之火攻也,有老人素有喘,或吐唾血痰,平居而不喘,稍行动则气促喘急,以滋肾丸空腹服七八十丸,其证大减,此泄冲脉之火邪,故如此其效也。”说明老人之喘并非皆虚,而与火热之邪上攻很有关系,为临床老人喘证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此种情况,在临床实践中亦属多见。如清代方仁渊云:“又有半虚半实之证”,如素有痰饮,感寒过劳,即发咳嗽,痰沫喘逆倚息,仿痰饮例治之,对于既有阳气不足,又有痰饮内停者,则属半虚半实之证。辨寒热:一般而言,痰黏稠,大便干者属热,痰清稀发冷者则属寒,故《医宗金鉴》云:“而更痰稠黏者,热邪也……若更痰饮清冷,寒邪也。”
从现代西医学角度而言,喘证与心肺疾病具有相通之处,如心力衰竭,肺炎等疾病。为此,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如血常规检查、痰培养、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X线胸片、CT、心电图等均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