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工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健康管理工作指南产生的背景

一、 疾病谱的变化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医疗环境及居住环境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以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为主。高血压患病率由1959年的5.1%(≥15岁)上升至2015年的25.2%(≥18岁)。糖尿病患病率则由1980年的不足1%上升至2013年的10.4%(≥18岁)。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群脑血管病自报患病率由1993年的4.0‰上升至2008年的9.7‰,冠心病自报患病率也由2003年的4.6‰上升至2008年的7.7‰。估计中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2.7亿,糖尿病患者至少1亿,脑卒中患者至少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50万,心力衰竭患者450万。据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估计新发恶性肿瘤病例429.2万例,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然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社会环境和人群的行为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医学的发展与社会作用及影响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人类维护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已经不再是个人的活动,而成为一种社会性运动和措施。由此,人们对健康认识层次正在不断深化。随着人们对保护健康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和总结,人们对生命价值、健康观念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由单纯的生物层次已深入到心理与社会层次,对人的属性由生物自然人深入到社会经济人,因此许多疾病发生和变化的本质也从生物本质发展到社会本质。人们对医学与健康的思维也开始全方位、多层次的拓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是伴随疾病谱的改变而产生。由此,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为本次《指南》的编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学基础。

二、 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的颁布

为积极应对健康问题和挑战,《“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分别于2008年启动,2012年正式发布。该报告首次提出突破医疗卫生局限进行健康管理的建议。2012年12月,国务院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其中就包括健康管理。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比新医改更为宏伟的发展目标,已经不是停留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上,而是建立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近年,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和推进,《“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相继出台,为健康管理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确定《指南》的基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国民健康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提出的统筹方案,是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选择和行动纲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

健康中国是中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对深化医改发展具有引领方向、更新理念、明确目标、统筹推进的作用。建设健康中国,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健康中国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对深化医改提出的新要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目标包括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武汉作为中部崛起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并率先在健康管理及健康管理服务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因此,制定《指南》主要是为了促进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进一步完善健康保障体系,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

2《“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

随着新一轮医改的推进,当前中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建立,但医疗资源分配差异,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特别是医疗资源供需方面存在激烈的矛盾冲突。

“十三五”时期是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的在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重点,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制定《指南》,目的在于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评价机制,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等。

3《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

《规划》目标在于到2020年慢性疾病防控环境显著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

《规划》强调早期发现和干预:癌症早诊早治,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干预,重点人群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同时重点强调健康管理,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要求建立健康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商业保险机构等参与慢性疾病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培育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整体式推进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而《指南》是贯彻推进、落实与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和策略。

4《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九部委发文《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逐步建立医养结合政策体系,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统称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健康管理服务,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开展健康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是实现医养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施《指南》是达到医养结合目标的基本保障。

三、 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

中国健康管理产生于20世纪末,经过在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中的实践与发展,健康管理过程、服务理念及方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随着人们对健康管理的深入认识,其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致使开展健康管理的机构数量增长及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健康管理及服务日益受到重视是因为其在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改中显示重要的角色,对医疗、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的缓解及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然而,尽管健康管理及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国各地区及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正在进行推广应用,但表现出各其所见,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在服务中不知道怎么操作和应用。健康管理对中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凸显出编写《指南》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本《指南》是根据卫生事业管理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诸要素(人、财、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科学合理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指南自身管理理论和规范体系。为了使《指南》的结构、内容、技能、方法和流程能适应于国情、省情,符合各级医疗卫生保健实际服务的要求,《指南》严格遵循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经营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应用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加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过程中的有效健康管理服务指导,以保证各项服务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产生、实践及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功能日益突出,现已逐步弥补、完善以往医疗与预防服务间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因此,认真研究健康管理事业与卫生事业的关系,客观上要求加强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与此同时,由于健康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针对性强、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协调和全社会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编制一部《指南》作为指导和评价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实践效果的系统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