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仪器设备配备原则
一、麻醉实施所需仪器设备
麻醉实施应在符合规定的、具有抢救条件的手术间、治疗室或麻醉准备室内进行,这些场所必须配备麻醉机、监护设备、安全装置及其他辅助设备。
麻醉机是实施麻醉最为基本的设备之一,在实施麻醉的场所,至少每个麻醉实施单元均应配备一台普通麻醉机,并可根据不同手术需要,如小儿、心血管手术、脑外科手术、术中磁共振、术中CT、术中放疗、杂交手术等选择不同类型的麻醉机;特别是在磁共振环境下运行的麻醉机,需具备磁兼容特性。若有麻醉诱导间或PACU,还需要额外配备麻醉机。麻醉科医师应熟悉麻醉机的结构、性能、操作要点及其可能出现的故障和危险。每次麻醉开始前,应对麻醉机进行严格的、完整的安全检查,其中以氧浓度监测、低压系统的泄漏试验和呼吸回路系统试验为重。除麻醉机外,辅助和控制呼吸时所需的其他器具也应齐备,如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螺纹管、贮气囊、面罩、导丝、吸引器、吸痰管、牙垫、简易呼吸囊、喉镜、喉罩及气管导管等。根据患者气道情况,还应准备相应的困难气道工具,如特殊喉镜、光棒、可视喉镜、硬纤维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
为麻醉实施的另一基本设备。每个麻醉实施单元必须配备一组监测设备,其可实现的功能种类因需而异。基本的监测内容应包括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监测。其中,基本的呼吸参数如气道压力、潮气量、呼吸频率和氧浓度的监测,在现代麻醉机上均可实现。而另外配备的多功能监护仪,其基本监测参数应包括:无创血压、心电监测、脉搏氧和度、呼吸末CO2监测和体温监测。无创袖带式血压监测为最基本的功能配置;心电监测多为三导联或五导联配置,但从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的角度讲,五导联监测要远优于三导联监测。应根据患者状况、手术种类及麻醉方法,选择不同的功能插件以实现其他附加监测需求。包括有创血压(动脉、静脉)、吸入麻醉药物浓度、麻醉深度(如脑电双频指数,也可单机监测)、肌松监测(可单机监测)以及心功能监测(有创、微创或无创,可单机监测)。多功能监护仪应具备打印记录功能的扩充能力,需要时安插打印插件即可实现打印记录功能,以打印记录心电图、脉搏容积波形、心率、动脉血压、呼末二氧化碳浓度、体温数值等各类指标。有条件时应将区域内的监护仪连接在中央监护系统,实现中央监护、网络化和隔床监护功能,并和麻醉信息系统对接。
为实施麻醉的必备条件,包括:①吸引器,可为中央吸引系统或单机吸引器,麻醉实施前,需确认其功能状态;②氧源,可为中心供氧或单置氧气筒供氧系统,无论何种供氧模式,在一个麻醉单元(3~5个手术间)内应配备备用氧气瓶;氧源需有精确的压力指示器和警示系统;③电源系统,手术室应设置两路电源供电系统;④麻醉残气排污系统,原则上,各手术间应在设计建设时,将标准的排污装置考虑在内,如果没有标准的系统排污装置,也应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实现有效排污。
①除颤仪,一个麻醉单元应配备一台;②输液泵,根据麻醉需求进行配备;③温箱和冰箱;④输血输液加温器;⑤患者保温装置;⑥超声机,用于血管穿刺或神经阻滞时血管神经定位;⑦神经刺激器,根据各医院手术麻醉特点,酌情配置;⑧各类气道处理和气道定位设备,如纤维支气管镜等。
二、循环管理所需仪器设备
维护循环功能稳定是麻醉管理的基本内容。根据患者状况、手术种类、麻醉方法不同,围手术期选择的循环监测及功能调控的设备各有不同。目前的多功能监护仪均可满足要求,其配备原则是每个手术间(操作间)或麻醉诱导间均必须配备一台。
危重手术患者、出血量大、创伤大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剧烈、时间较长或手术中存在强烈干扰循环状态(如使用骨水泥)时,有创动脉压监测非常重要。所以,手术间配备的功能监护仪应常规带有有创压力监测功能,或具有有创压力监测功能的扩充能力。另外,中心静脉压监测对于循环管理也非常重要,多功能监护仪应具备双有创压力监测功能以满足动、静脉压监测的需求。
对于危重患者进行某些复杂疑难手术,可置入肺动脉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测定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出量,可选配热稀释心输出量测定插件的多功能监护仪或带有热稀释心功能测定的单机。肺动脉导管还可抽取混合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反映全身氧供需平衡的综合情况。此类仪器或插件可以根据医院级别及危重患者的比例合理选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微创或无创循环功能监测仪器正广泛应用于临床,如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仪、脉搏轮廓分析心功能监测仪、PiCCO、Vigileo&FloTrac或经食管心功能监测等,这些监测设备仅通过外周动脉置管,或辅以中心静脉导管,就可进行多项循环指标的测定,动态连续监测心输出量、每搏量(SV)、每搏量变异指数(SVV)以及全心血液容积、血管外肺水等诸多循环相关指标,指导心功能调控和液体治疗。
经食管超声心脏监测仪是麻醉科需配备的重要设备,特别是在大型综合医院或接收危重疑难手术患者的医院更为需要。条件许可时,可按1台/5~10个手术间配备。条件受限情况下,整个科室也应至少配备一台,心脏外科、血管外科、开展复杂脏器移植的科室(如肝胆外科)等手术分区应重点装备。
三、呼吸管理所需仪器设备
现代麻醉机可实施的呼吸功能监测项目很多,如气道压、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吸入氧浓度、呼吸环。对气道压过高、过低或回路压升高持续时间大于15秒应有报警。对无呼吸1分钟、通气量过低、低FiO2、供气压过低、电源断开、通气机设置或连接错误、回路气流方向颠倒、通气零件损坏应有报警配置。麻醉机系统内可包含吸入麻醉药浓度、呼吸气体中CO2浓度、吸入氧浓度(FiO2)、氧化亚氮浓度(N2O)的联合检测,可增加临床呼吸监测的安全性。呼气末和吸入氧浓度差(I-EtO2)监测可用于观察氧耗的情况。
脉搏血氧饱和度仪(pulse oximeter):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可无创、连续地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和脉搏容积图。目前的监护仪均配备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护模块。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仪(PETCO2):可实时测定呼气终末期呼出的混合肺泡气含有的二氧化碳(PETCO2)分压,用来指导调节呼吸模式及评价肺泡通气、气道及呼吸回路的通畅情况、通气功能、循环功能、肺血流及重复吸入情况。其正常值为35~45mmHg。全麻时建议列为必备监测,对每个全麻患者实施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经皮氧及二氧化碳分压测定仪:血液中O2和CO2经毛细血管到皮下组织,再弥散到皮肤表面,通过测量电极和微处理器,直接显示经皮O2分压(tcPO2)和经皮CO2分压(tcPCO2)。为了增加测量局部血流量,使毛细血管动脉化和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并使皮肤角质层的脂类结构发生变化以加速氧向皮肤表面的弥散,所用的经皮氧测量电极内含有加热装置,将皮肤加热到44℃左右,可以简便、快速、无损伤、连续地监测局部的O2和CO2分压变化,其重点在于了解组织灌注的动态变化。可根据患者情况和手术需要选择配备。
血气分析仪:是评判机体内环境状态、自主通气、辅助通气或控制通气效果以及判定肺脏功能状态的监测仪器。通过血气分析可以:①判断通气充分程度,指导呼吸机的合理调节;②判断机体的酸碱平衡情况;③与呼吸监测结合判断肺气体交换情况。一般主要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必要时可进行混合静脉血或中心静脉血的血气分析,判断机体氧供需平衡情况。在每个麻醉单元区域内,应至少配备一台血气分析仪。
四、其他仪器设备
对于原有凝血功能异常或术中出血或某些因素可能造成凝血功能紊乱的手术患者,及时了解各凝血相关功能,包括凝血因子、血小板、纤溶状况等非常重要。血栓弹力图仪(TEG)或血小板功能检测仪(Sonoclot)等设备可在这方面发挥良好的作用,建议在每个麻醉区域予以配备。
为术中血液保护的重要仪器,对于减少异体血输入以及减少相应并发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配备1台/2~3个手术间。特别在出血量大、容易发生出凝血异常的肝胆外科、心血管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手术分区应重点装备。
特殊喉镜、光棒、可视喉镜、硬纤维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
采用光电测量系统检测血红蛋白含量的仪器,目前临床上已经有便携式的Hb光电比色仪,检测Hb浓度只需40秒左右,便于血红蛋白的动态观察。
分为直接或间接监测肌肉收缩力的MMG(mechanomyography)型肌松自动监测仪和监测诱发肌肉复合动作电位的EMG(electromyography)型肌松监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