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人才培养历史发展沿革
一直以来农村是我国基层医药卫生工作的重点,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解决农村医药卫生人才紧缺问题和改善农村就医条件,国家于2010年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2015年5月,国家又下发了关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文件,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为农村定向培养医药人才,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进程中推进农村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药卫生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蹒跚起步阶段(1949—1980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非常落后,医学教育基础薄弱,卫生人力资源匮乏。因此,当时的卫生人才政策的重点是大力培养医药卫生人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采取生源地与就业去向相结合的模式,有计划地为农村培养医药卫生人员。
(一)我国农村医学定向培养模式萌芽期
我国农村医学定向培养模式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1950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及“团结中西医”三项卫生工作方针,提出医学教育实行高、中、初三级制和高级分科重点制,以在短期内培养大批中级卫生干部。会议还确定了“医学教育应以高级教育为主,中级教育又应以培养医士为主”的原则,同时要求中等卫生学校实行就地招生、就地就业、就地分配的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各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因地制宜,采取短、平、快的方式,迅速为我国农村地区培养了一批医药卫生人员。那个时期我国中等卫生学校实行的是就地招生、就地分配模式,可以认为是我国面向农村定向培养医学人才模式的萌芽时期。
(二)我国农村医学定向培养模式雏形期
1963年7月,原卫生部召开中等医药教育工作座谈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等医药教育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对今后中等医药教育工作提出“主要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等指导性意见。1965年,毛泽东发出“6·26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随后的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会议也提出“高等医学教育必须首先面向农村”,为农村培养人才。在此思想指导下,北京第二医学院于1965年创办了定向分配的大学本科“农医班”,自北京远郊县招生,毕业后回本县工作,这应该是我国现代最早的农村医学定向培养模式雏形。
(三)我国农村医学定向培养模式畸形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农村医学教育进入了畸形发展时期。1974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农大毕业当农民好——辽宁朝阳农学院实行“社来社去”的调查》。此后,医药学校学习“朝农经验”,开门办学,实行“社来社去”,举办“社来社去”班。例如,北京第二医学院与郊县及相关医院合作,在京郊的农村先后办了4个“社来社去”赤脚医生班,学员毕业后全部回到大队当赤脚医生。吉林医科大学大搞开门办学,和有关地区共同就地举办三年制“社来社去”班,实行“四上四下”制度教学。严格讲,当时培养赤脚医生和学习“朝农经验”这种一味追求“大”而“公”的培养模式,偏离了医学教育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探索改革阶段(1981—2009年)
自1977年实行统一招生和分配后,由于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再加上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得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出现“考不上、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难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主要是探索“三定向”(定向招生、培养和分配)模式为农村地区培养医药卫生人才,以期能解决这一难题。
(一)农村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初步探索期
“定向招生”是1981年全国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调整规划座谈会提出的“需要研究,需要实践”的新课题,而实际上北京第二医学院早在1965年就开办本科定向“农医班”,后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81年“农医班”恢复招生,招收远郊县(区)农村户口考生。除此之外,沈阳医专也于1981年试点招收了一个医学专科定向班,共40人。1982年,牡丹江医学院开始实行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制度,为落后地区培养“乡土型”医师,并于1989年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湖北医学院于1982对郧西山区试行降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制度,实行农村医学人才定向培养。1983年元月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发〔1983〕1号)的文件,指出:“面向农村的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要有一套新的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办法,打开人才通向农村的路子”。从1983年起,教育部根据中央精神,提出了在农、林、医、师院校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重大改革措施。之后,各医药学校开始陆续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制度,为农村地区培养医学人才。1983年,南京医学院、泸州医学院开始试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1984年,同济医科大学对湖北省7个地区、36个县实行定向招生政策。1986年,西安医科大学先后尝试“三位一体”的办学方式联合举办校外医专班(即“伸腿办学”)模式及社区定向医学教育(COME)模式,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的制度。1988年,佳木斯医学院探索为边境地区培养高级人才新的路子,开始招生“边保生”(边境保送生),通过“保送”方式,为黑龙江边境地区培养医学人才。
(二)农村医学“定向生”培养模式深化探索期
1988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定向招生、定向就业暂行规定》(〔88〕教学字013号),其中规定“定向生”免缴学杂费。这个规定的出台,使得我国“定向招生”进入改革深化期,如衡阳医学院,从1989年开始将定向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纳入国家长期招生计划,年年招生。随着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到20世纪末,医学生定向招生政策受到经济体制改革及教育改革影响,尤其1997年全国高校“并轨招生”后,各地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削减了定向生数量,加上受“双向选择就业”政策及农民收入低等因素影响,农村“三定向”人才培养模式遇到困难。如牡丹江医学院等取消了本科县定向招生,专科县定向与乡以下定向生数额也大幅缩减。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首次明确提出为农村地区定向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方针,并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措施。该《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农村卫生事业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随后,全国共有1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相继开展了面向农村定向培养医学生的试点工作。如安徽省,2003年省卫生厅会同教育厅首次在国家级贫困县(区)安排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计划150名,但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2004年停招。
(三)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期
2004年教育部在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首次提出把“订单式”培养作为高职高专的发展方向,此后,“订单式”培养模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发展。2005年赣南医学院在深入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农村缺医少药又引进不到好医生”等问题,首创农村医学“订单生”培养模式。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在2006——2008年的三年时间,由赣南医学院为赣州市订单式每年培养100名,共300名临床医学大专生,到赣州所属的乡镇卫生院工作,学制三年。经过试点,农村医学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2007年,2008年“订单生”招生均成为热点。之后江西全省铺开实施。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国家印发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发改社会〔2010〕561号)文件,《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构建一支高质量的、结构合理的基层医疗队伍,以适应我国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同一年,国家正式推出政府订单免费培养医学生政策,以解决农村基层医疗队伍问题。
(一)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发展期
2010年6月,原卫生部等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发改社会〔2010〕1198号),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疗人才,2010年计划招收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此政策一出台便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全国20余省份近80所高校参与了面向农村的政府订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政府订单免费医学生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已进入发展时期。
2010年,赣南医学院又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五年制”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模式》,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乡镇及社区医务人员订单定向培养模式。
(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全面实施期
2015年6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6部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15〕6号),《意见》要求“免费医学生”面向培养高校所在地全省(区、市)招生,原则上只招收农村生源,在符合投档要求的考生范围内,优先录取定岗单位所在县生源。被录取的学生,必须与培养高校和岗位需求所在县(市、区)卫生局签订就业协议书,承诺毕业后到相关卫生机构服务至少6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受“两免一补”(免学费、住宿费和补助生活费)优惠政策。至此,我国面向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政策进入全面的实施期。
四、我国面向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的现实意义
不难看出,我国面向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国家的卫生体制改革密切相关。面向农村定向医学生政策的实施,能为农村基层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程。
(一)打通了直接为农村培养高级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之路
我国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当地的青年很难考上大学,而外地的大学毕业生又不愿去那些地方就业,就算是分配到那些地方后也很难留得住。面向农村定向培养医药人才政策的实施,既增加了农村子女上大学的机会,又为农村地区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药卫生人才,真正打通了直接为农村地区培养高级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的路子,从而也相对稳定了农村医疗人才的队伍。
(二)促进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医疗人才紧缺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农村卫生医疗状况十分落后、人才紧缺;到改革开放后城乡医疗条件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卫生人才流失严重;再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农村医疗设施条件虽明显改善,但农村卫生人才依然紧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面向农村定向培养医学人才的模式在各个时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村医药人才不足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促进了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
面向农村定向培养医药卫生人才是我国医学教育与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各医学院校为使高等医学教育主动适应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医学教育课程、培养方案、教学条件、教师配备、临床教学实习及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有一些探索和创新。
(四)调动了地方政府主动参与医学教育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的设施、条件都明显改善,但农村医疗人才紧缺、队伍不稳定、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仍制约着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政策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疗人才,调动了各个地方政府主动参与医学教育的积极性,纷纷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政策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