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学与道(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实现中医梦,需要仰望星空并脚踏实地

观点采撷
·实现中医梦就是要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使中医做大做强做远。要做大中医,就是要实现医疗、科研、教育、产业、保健、文化六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要做强中医,就是要努力做到学科强,人才优,临床有效。要做远中医,就是要使中医进一步走出国门,更要在海外绽放光芒。
·办好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好中医药人才,将为实现中医梦奠定坚固的基石。培养好中医药人才,关键是要注重思维养成,将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始终。
·作为中医学生,既要仰望星空,坚定目标,志存高远,做好大学5年乃至更为长远的规划;又要脚踏实地,扎实学习基础知识,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
·全面认识中医要走出几大误区:不要认为中医最重要的是所谓的祖传秘方;不要将中医固化为“纯中医”;不要片面地评判中医的科学性。
·学好中医需要“跟名师,读经典,进临床”。

从去年11月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深刻洞悉,到今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动情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深入人心,更激荡人心。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一个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的中医人,我的心中也有一个清晰的梦想,那就是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使中医做大做强做远。我想,这也是广大中医人的共同期盼和梦想。

我们要做大中医,就是要全面释放中医药作为朝阳产业的潜力,进一步发展、壮大中医药事业,实现医疗、科研、教育、产业、保健、文化六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当老百姓想到中医时,不仅仅是诊病开方,或是张仲景、孙思邈等历代医家,更多的是能感受到中医所带来健康理念、医疗手段、生活方式、产业模式、文化氛围等多个层面的变革和进步,使得中医药真正惠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做强中医,就是要努力做到学科强,人才优,临床有效。目前来看,中医学科发展已从过去的“医药不分家”到现在的中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更有中医与西医结合形成新的一级学科——中西医结合。人才方面已有更多的中医院士、国医大师、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以及中医教学名师、主任医师等,他们代表着中医的最高水平。在临床上,我们正在不断凸显自身特色和优势,未来更要力争做到西医能治的病,我们也能治;西医不能治的病,我们还是能治,并充分发挥好预防、医疗、养生、保健的中医特色。

我们要做远中医,就是要使中医进一步走出国门,更要在海外绽放光芒。近年来中医药国际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比如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奖,针灸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列为世界记忆名录,地奥心血康胶囊实现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零”的突破等。这都预示着中医药的价值逐步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中医药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愈加光明广阔。目前,中医针灸医学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广泛开展和应用,我们要认真总结针灸医学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从文化、理论、养生、技术等方面多角度、多途径传播中医,发展中医。

2013年的两会,非常值得我们中医人关注和兴奋。两会报告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民族医药的发展论述更为详尽,而场外对于中医药的关注、讨论和报道也不断涌现热点。尤其把中医药立法提上日程,列入全国人大2013年立法重点,这就意味着中医药的发展将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得到有力保障。可以说,中医药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和机遇,中医梦的实现有了更为强大的力量和信心。

实现中医梦,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追望和畅想,更需要每一个中医人脚踏实地、实干兴业。办好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好中医药人才,将为实现中医梦奠定坚固的基石。

培养好中医药人才,关键是要注重思维养成,将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始终。学生进入大学后应该怎样学习,这是高校应当主动引导、分享的课题。我想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多地应该强调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创新学习、努力学习,在知识、能力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素质培养。

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如何学习中医,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医梦?对此我想提两点建议。一是要仰望星空,坚定目标,志存高远,做好大学5年乃至更为长远的规划;二是要脚踏实地,扎实学习基础知识,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们不能奢望依靠学校的几年学习就能成为名医,而是要朝着做好医生的方向不断努力、持之以恒。

如何认识中医,这是每一个初入中医门槛的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认识得深不深、好不好、透不透,关系到中医人的学习态度和道路选择。

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医。刚进大学时我们就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基老师告诉我们中医最大的特色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我认为,还应当加上一条——治未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中医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这就是说真正高明的医生会治理国家的病,以把握大局为重;中等医生更强调以人为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两者都是在“下医治病”的基础上善于治人、治国,也就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这正是医生的高明之处。孙思邈又言,“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就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这三种特色理论正是中医与西医最根本的差异,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临床、科研工作中要时刻贯穿这三种思想。

全面认识中医,我们还要走出几大误区。

第一,不要认为中医最重要的是所谓的祖传秘方。祖传秘方固然重要,但中医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中医不仅仅是经验医学,它是我国独特的一门医学科学,它的本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扎实中医理论,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方法。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大学要学习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要背方歌、习经典。这些都是为了系统地构建中医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从而为成为好中医打下牢固基础。

第二,不要将中医固化为“纯中医”。很多人都说,以前的中医就是专心于中医,而我们现在的中医是中医、西医都要学。对此,我们不能说哪个更好,只能说现在社会需要纯中医,也需要中西医结合,并且我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也需要考西医。这其实是灵活适应当前中医药政策法规的体现,现代关于纯中医的政策还未完善,在对待中西医关系时我们就要做到以中医为主体,中西医并用,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第三,不要片面地评判中医的科学性。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这是近年来争论最多的话题。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医是一门伪科学,对此我们不能说他完全错误,毕竟“存在即为合理”,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他们认为中医是伪科学,是由于他们对科学的判断标准是基于公式、原理、数学等方面,而中医却不能用这些来解释。另外,他们认为科学概念理应清楚,内容明确,而我们中医许多内容都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概念。比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君臣佐使等,都是抽象化的概念,是取类比象的概念,因此被人认为不科学。再者,在解决临床问题中,西医是循证医学,而中医更多的是经验医学。我们在治疗疾病方面有效,但拿不出证据,这也是质疑的方面。

那么,我们到底怎样解决中医的科学性问题?我想,首先要明确两点:什么叫科学?科学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科学应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现实中行之有效,这样才能叫做科学。在判断中医科学性时,这些持伪科学论的人,更多的时候是在断章取义地理解中医。比如《黄帝内经》中写道“开鬼门,洁净府”,他们就不理解了,认为这是瞎扯淡。他们并不了解这是中医治疗水肿的方法,“开鬼门”即是指发汗,“洁净府”是利小便的意思。再比如,《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这些都被认为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且它行之有效,所以它应当是一门科学,并且是我国独特的医学。同时,中医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我们学习中医时,也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道、儒、释等,这样以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

最后,我想就怎样学习中医和大家分享一点体会。学习中医需要“跟名师,读经典,进临床”。好的老师就像灯塔,能够帮助、指引你前行,尤其中医作为一门经验科学更需要从好的老师那里得到传承和发展。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我们的中医思维方法,有了厚实的经典作为土壤,才能涵养临床的源头活水。不少同学对于基础和临床之间充满矛盾,认为两者相冲突,其实不然。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基础与临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扎实了理论基础才有助于上临床,而不断的临床又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中医就像南瓜,越老越甜,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所以大家都要早临床,多临床,不断临床。

在实现中医梦的道路上,将一代宗师胡适开的三个药方赠于大家,共勉之。一是“问题丸”,我们在学医的道路上要学会思考,主动思考,要带着问题去思考。二是“兴趣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对自己的专业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时多发展一些业余爱好,这能使得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三是“信心汤”,我们要对中医有信心,热爱中医,学好中医,用好中医,发展中医,最终实现我们的中医梦。

(文章来源:口述/何清湖;整理/邓婧溪 陈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