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例精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便 血

一、病 史

患儿,男,1 岁,“便血2 天”入院。 患儿2 天前出现便血3 次,暗红色糊状,量多少不等,无黏液、脓液,无呕吐,无阵发性哭闹,无鼻出血、牙龈出血,无皮肤出血点,无发热。 既往体健,否认有药物和食物过敏史。

二、体 格 检 查

T 37.0℃(耳),P 128 次/分,R 32 次/分,Bp 84/58mmHg,体重10.5kg,神志清楚,精神稍软,贫血貌,皮肤无黄染、水肿,无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肢端暖,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s,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鼻腔、口腔未见出血,心肺阴性,腹平软,腹壁静脉未见显露,全腹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阴性。

三、辅 助 检 查

1.血常规
血红蛋白66g/L,红细胞计数3.41×10 12/L,血细胞比容0.220,平均红细胞容积64.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19.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0%,白细胞计数5.3×10 9/L,血小板计数346×10 9/L,中性粒细胞比率0.285,淋巴细胞比率0.620,单核细胞比率0.063。
2.异位胃黏膜放射性核素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
左下腹可见放射性浓集区。

四、问 题

(一)该患儿诊断哪种疾病?
(二)引起该病的病因是什么?
(三)如何处理?

五、病 情 分 析

根据患儿突发便血,为暗红色全血便,诊断消化道出血成立。 结合大便非黑色柏油样,以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 出血量大,伴中度失血性贫血,ECT:提示左下腹可见放射性浓集区,病因考虑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的可能。 随后转小儿外科在全麻下进行腹腔镜探查术,发现距回盲部60cm 处回肠有一个2cm×3cm 大小的憩室,体部有炎性水肿及瘢痕样改变,与肠系膜有粘连,进行梅克尔憩室切除+肠吻合术。 病理报告:梅克尔憩室伴胃黏膜异位。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消化道出血可以表现为呕血、便血或两者并存。 血液由消化道自肛门排出,无论粪便带血或全血便,色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便血。 便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血液在胃肠道停留的时间。单纯黑便见于上消化道小量慢速出血,也可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在肠道停留较久者;柏油样黑便伴呕血见于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粪便带鲜血是结肠、直肠、肛门附近的出血;暗红乃至鲜红色粪便见于下消化道出血,也可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量多且排出较快者。
结肠以上出血多与粪便均匀混合,而直肠及肛门出血常附着在成形粪便外,即使非成形的粪便也不混合。
在确定便血之前,应先排除假性消化道出血。 ①食物:摄入血、精肉、动物肝、富含过氧化物酶的蔬菜、水果(萝卜、花菜、香瓜)等大便隐血阳性;②药物:口服利福平、头孢地尼等药会排出红色的大便,口服铁剂、铋剂等药会排出深褐色或黑色大便;③血液咽入:母亲乳头皲裂,母血咽入;鼻出血或拔牙等咽下的血液,大便呈黑色,大便隐血阳性;④便秘:大便呈深褐色或黑色。 采集病史,应重点询问便血的量、颜色,是否与大便相混,有无黏液、脓液,便血与排便的关系,有无呕血、腹痛、恶心、呕吐、反酸、嗳气情况;其他部位有无出血;失血引起的贫血、周围循环障碍症状,发热等。 有无不当饮食、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史。 体格检查注意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神志、皮肤与甲床色泽、肢体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外周静脉充盈情况,腹部体征,肛门检查,直肠指诊等。
便血的病因很多,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
1.下消化道疾病

(1)肛门疾病:

肛裂、痔等。

(2)直肠疾病:

直肠息肉、过敏性直肠炎、直肠异物等。

(3)结肠、小肠疾病:

细菌性肠炎、阿米巴痢疾、坏死性肠炎、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结肠息肉、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J综合征)、家族性结肠息肉病、肠套叠、憩室、肠重复畸形、小肠血管瘤、肿瘤、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2.上消化道疾病
见“第一章 第八节 呕血”章节。
3.全身性疾病
见“第一章 第八节 呕血”章节,尚有伤寒、副伤寒、钩虫病、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常见病因分析如下。

(1)梅克尔憩室(Meckel’ diverticulum):

一般位于距回盲瓣20~100cm 回肠系膜对侧缘,多数人终身无症状,如并发急性憩室炎或溃疡,可发生消化道出血,多见于婴幼儿,一般无前驱症状,突然大量便血,多为暗红色全血便,无黏液,可持续2 ~3 天,伴或不伴有腹痛,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穿孔、腹膜炎。 多数患儿经输血及其他治疗,便血可暂时停止,但不久又可复发。 同位素锝( 99mTc)扫描,可用于出血定位或对憩室内有异位胃黏膜者,可显示放射性浓集区。 消化道出血时治疗主要卧床休息,禁食,呕血停止12 个小时可进食流质饮食,血红蛋白<70g/L,予输血,药物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注射用血凝酶。 最终需手术治疗。

(2)肠重复畸形:

可发生于肠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治疗与梅克尔憩室相似。

(3)细菌性肠炎:

多由侵袭性细菌引起,临床表现与细菌性痢疾相似:急性起病,高热甚至热性惊厥,腹泻频繁,呈黏液脓血便或稀便中带黏液、血丝,可有腥臭味,常伴恶心、呕吐、腹痛和里急后重。 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意识改变甚至感染性休克。 大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红细胞,大便培养可确诊。 治疗予补液、抗感染、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补锌。

(4)坏死性肠炎:

患儿起病急骤,中毒症状较严重,高热、腹痛、腹胀、频繁呕吐,大便暗红色糊状,逐渐出现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 腹部X 线检查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 治疗予禁食,必要时胃肠减压,抗休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必要时手术治疗。

(5)过敏性紫癜:

多发生于2~8 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秋两季居多。 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阵发性剧烈腹痛,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呕吐,但呕血少见。 部分患儿可有黑便或便血。 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可静脉滴注西咪替丁抑酸,必要时输血,腹痛用糖皮质激素、解痉剂。 另外可予抗凝、钙拮抗剂、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

(6)肠套叠:

系指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3 月至6 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 80%的患儿年龄在2 岁以内,但新生儿罕见。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患儿哭闹不安、屈膝缩腹、面色苍白,呈异常痛苦状,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后腹痛缓解,安静如常或入睡,间歇10 ~20 分钟后伴随肠蠕动出现又反复发作。 腹痛发作后即有呕吐,初含乳块和食物残渣,后可含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 出现症状的最初几小时大便可正常,以后大便少或无便。 约85%的病例在发病后6 ~12 个小时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或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多数病例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触及有轻微触痛的套叠肿块,呈腊肠样,光滑不太软,稍可移动。 晚期病例发生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出现腹胀、腹腔积液、腹肌紧张和压痛,不易扪及肿块。 患儿在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体温正常,无全身中毒症状。 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毒症状。 腹部B 型超声检查多可确诊,空气灌肠能清楚看见套叠头的块影,并可同时进行复位治疗。 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

(7)牛奶蛋白过敏:

多见于婴幼儿,为牛奶蛋白引起的异常或过强的免疫反应,由IgE 介导、非IgE 介导或两者混合介导。 可累及皮肤、胃肠道及呼吸系统等,甚至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出现如血压下降及心律失常等表现,甚至过敏性休克。 出现消化道症状时可表现为喂养困难、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肠胀气、肠痉挛、消化道出血等,大便呈稀水样或黄绿色稀糊便,便中带血丝或呈间歇性暗红色血便,少数呕血。 可引起蛋白丢失性肠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生长发育迟缓、失血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等并发症。 另外皮肤可有瘙痒、湿疹样表现、红斑、风团、血管性水肿;呼吸系统可有鼻塞、流涕、喷嚏、慢性咳嗽及喘息,严重者出现伴有呼吸困难的急性喉头水肿或支气管阻塞。 诊断根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血清牛奶特异性IgE、皮肤点刺试验、牛奶回避及激发试验可以明确。 最佳治疗方案是回避牛奶蛋白,选用低敏配方或无敏配方奶粉。

(8)肠息肉:

多发生在直肠、结肠,多见于2 ~10 岁小儿,常单发,少数多个,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便血,多为成形便外沾有鲜血或便后滴血,色鲜红或暗红,量较少,不与大便相混,可伴少量黏液。 由于息肉脱落引起大出血者少见。 低位或长蒂的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可见一红色肉球。 很少有明显贫血。直肠指检可触及直肠息肉,结肠镜检查可明确,并可行息肉摘除,偶需外科手术。

(9)肛裂:

多位于肛管后中线,大便一般较硬,排便时或排便后肛门疼痛、便血,量少,色鲜红,呈丝状覆盖于粪便表面。 检查时轻轻牵开肛门或让患儿用力使肛管外翻即可发现。 局部可外用药,便秘者可用乳果糖、聚乙二醇或麦麸。

七、思 考 题

(一)患儿,男,4 岁,因“反复便血3 个月”来院就诊,大便1~2 天1 次,成形,便末有少许鲜血,有时含黏液,无腹痛、呕吐。 体格检查:无贫血貌,腹平软,皮肤、黏膜无色素斑,未扪及肿块,其余体检正常。 该患儿便血可能是以下哪种疾病引起
A. 细菌性肠炎  B. 肛裂  C. 肠息肉
D. P-J 综合征  E. 肠套叠
(二)患儿,男,8 个月,因“阵发性哭闹伴呕吐4 个小时”就诊。 大便未解,无发热。 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哭闹不安,腹平坦,未扪及肿块,肠鸣音5 次/分,其余体检正常。 下列检查哪个最有意义
A. 腹部直立位平片  B. 上消化道造影  C. 钡剂灌肠造影
D. 腹部B 型超声  E. 腹部CT
(三)患儿,女,15 月,因“便血6 个小时”来院就诊。 解大便2 次,暗红色稀糊状,血与大便相混,每次约100ml,无呕吐,无发热。 体格检查:重度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心肺阴性,腹平软,未扪及肿块,肠鸣音活跃。 下列哪种疾病不考虑
A. 梅克尔憩室  B. 肠重复畸形  C.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D. 小肠血管瘤  E. 结肠息肉脱落

八、答 案

(一)C 患儿为学龄前儿童,便末有少许鲜血,有时含黏液,无腹泻,大便也不硬,不考虑细菌性肠炎、肛裂、肠套叠,皮肤、黏膜无色素斑,不考虑P-J 综合征(皮肤黏膜色素斑 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二)D 该患儿考虑肠套叠,所列检查中腹部B 型超声最有意义。
(三)E 婴幼儿上消化道出血量大时也表现为暗红色全血便。 结肠息肉平时少量出血,脱落时出血量可大,但与大便不相混。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00-304.
2.陈洁,许春娣,黄志华.儿童胃肠肝胆胰疾病.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3.王卫平.儿科学.第8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廖清奎.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何婉儿,龚四堂.儿童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13(2):186-187.

(胡伟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