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德馨 杏林翘楚
——明医成长之路
韩明向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安徽省国医名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先后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肺系病分会副主委、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脑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老年学会抗衰老科学技术学会资深理事 (终身)、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省医药局中药新药审评专家、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学分会理事长。曾先后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大内科主任、院长、名誉院长。主编著作6部,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著作3部,副主编及编委22部;以第一作者或导师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共230余篇;获安徽省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三等奖等科研奖项共10多项。数十年致力于中医药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共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41人、国家级高徒6人、安徽省高徒5人、安徽省江淮名医3人、香港地区学徒6人,桃李满天下。回首韩明向教授的名医成长之路,总离不开坚定专业的信心、刻苦学习的恒心、实践创新的决心、悬壶济世的仁心。
天资聪慧,勤奋刻苦,踏上学医路
1940年11月,韩明向教授出生于合肥一个冬天每天只能吃两餐,常常为了吃饭而发愁的下中农家庭,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是精神生活非常丰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父亲是私塾先生,乐善好施,他常常向孩子们传授儒家的思想和一些做人的道理,如 “孔融让梨”、“精忠报国”、“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及 “知足常乐”等,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韩教授从小就明白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韩教授天资聪慧,勤奋刻苦,用了四年半读完了六年制小学。1953年9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合肥市的一所中学。1956年初中毕业后,只有16岁的他即被保送去合肥医科专科学校读书,从此开始了学医生涯。在校期间成绩优异,除系统地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也学习一些简单的中医学理论和针灸知识。1958年9月,受淮北矿务局邀请,由学校安排到距离家乡数百公里远的安徽淮北袁庄煤矿,负责诊所医疗及管理工作。主要采用西医西药治疗患者,但是当时由于药物限制及居民的经济困难,只得采用针灸治疗,韩教授曾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治疗一位胆道蛔虫症,属于中医的 “蛔厥”的患者,仅强刺激并留针三分钟,患者症状缓解,这让韩教授领略到了中医学的疗效神奇。1959年春,皖北发生浮肿病,韩明向教授奉命去界首县陶庙区任医疗队长,治疗高度浮肿患者。那时几乎没有利尿西药,各个乡村医生就用中药五皮饮、五苓散治疗,取得满意疗效,这是韩教授第一次接触用中药治疗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且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若能学贯中西,就能更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了。1959年7月,如愿以偿,经过组织推荐韩明向教授进入安徽中医学院,开启了学习岐黄之道。韩明向教授在校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一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1964年4月赴上海实习,师承于上海名医史济柱、针灸专家顾坤一、骨伤科专家石幼山,其能力得到专家的赏识和肯定。毕业时因为成绩优异,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留校。1970年1月,回安徽医学院附院中医科及新医病房上班,参加医教研,承担学院学生课堂教学及临床代教,临床主要从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肾炎、胃痛及消化道出血、血液病、急腹症等,在病房工作同时,进行病房的中药剂型改革,先后研制过胆蛔合剂 (治疗胆道蛔虫)、镇痛1号、喜树注射液(治疗肿瘤)等,在院内外甚至省外使用。1972年春天,安徽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院)成立,他被安排到内科工作。1974年初,赴上海龙华医院内科进修,曾随当代名医黄文东、徐嵩年等学习。1979年,任内科第一任住院总医师,24小时二线值班,处理急诊及危重疑难患者。其间韩明向教授以业务考试成绩优异,英语 (高级脱产班结业考试)、日语 (世川医学奖学金考试)、医古文(晋升考试)均第一的条件下于1981年晋升为主治医师,受到学院领导的表彰。1984年,任内科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协助老中医带研究生。当年主持了国内第一个减肥药的 “天雁减肥茶”、“轻身降脂乐”的临床研究,组织专家对 “温胃舒”、“养胃舒”的药物鉴定。1987年任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1994年任医院院长、大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组长,1995年中医内科学被评为安徽省第一批唯一的中医重点学科,韩明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1995年被原卫生部聘请为国家新药评审委员,被安徽省学位委员会聘为唯一的代表中医药学的委员。2001年,中医呼吸内科学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为安徽省唯一的重点学科,韩明向教授为学术带头人。
学贯中西,悬壶济世,耕耘五十载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韩教授杏林耕耘五十载,深谙中医四大经典,学贯中西,悬壶济世,解决患者疾苦。韩教授经常教育弟子,“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韩教授仁心济世,临证时紧扣病机特点,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疗效为核心,以实验检查为参考,辨机求因,因证立法,据法选方,灵活辨治,药到病减,效如桴鼓。
某男,年逾古稀,反复咳喘二十余载,多于冬春寒冷季节发作,出现咳嗽、咳痰伴胸闷气喘,迁延难愈,平素畏寒肢冷。就诊时咳嗽痰多,质清稀,气喘,胸部憋闷如塞,怯寒肢冷,食少,腰膝酸软,乏力,唇甲微绀,舌淡暗苔白腻,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脉沉细滑。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诊断:肺胀,证属脾肾阳虚,寒饮停肺。韩教授以温补脾肾,散寒化饮,降逆平喘立法。自拟四子温肺汤加减,三剂患者咳喘缓解,旬间诸症著减。
对于肺系病证,韩教授认为痰饮是哮病、喘证、肺胀等肺系疾病形成的病理因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多从温论治。临证慢性咳喘患者多于冬春寒冷季节发作或加重,多为素体阳虚复感外邪。阳虚则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停蕴为痰,留而为饮,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邪常先犯肺。痰饮阻于气道,肺气不降而见咳喘诸症;肺失宣降,津聚为痰,痰阻肺络,久而络滞生瘀。然饮为阴邪,得温则行,遇寒则凝。韩教授执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古法,认为温阳化痰可以培补阳气,阳气足则温煦推动作用正常,则饮邪自除,犹 “离照当空,阴霾四散”。
某男,年近而立,时感心悸,胸闷两年,多方求医,疗效不佳。就诊时虽天气渐暖,但患者仍棉衣加身,诉肢冷怯寒、心悸、乏力,劳累后加重,甚者出现恐惧、心神不宁,伴自汗,夜寐不安,舌淡暗苔薄白、舌下可见瘀筋,脉沉涩。心电图:窦性心律,ST段压低,频发室性早搏。西医诊断:心律失常。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证。韩教授以温补心阳,化瘀通络,安神定悸立法,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化裁。药后1周,患者心悸、胸闷、乏力、畏寒改善,继服药1个月,患者诸症缓解,复查心电图未见异常。
韩教授认为心悸的发生与心之阳气密切相关,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心居上焦,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乃 “五脏六腑之大主”,为阳中之阳,一身阳气之所主,总以阳气为用,以阳气为本。心之阳气充沛,则能温通全身血脉,维持心脏正常搏动,以使生机不息。若阳气亏虚,温煦推动无力,阳虚阴盛,则痰饮内停,瘀血内生,心脉不畅,心失所养,而见心悸、胸闷、气短、形寒怯冷,甚者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弱或结、代、涩等症。故韩教授基于心以阳气为用的理论,治疗心悸以温立法,处处兼顾心之阳气。
某女,反复口腔黏膜溃疡3个月。初起见口腔黏膜反复发作性溃疡,数月后又见下身溃疡,灼热疼痛,小腿上段有皮下结节,口唇边有两处黄豆大小溃疡,眼结膜充血,经西医诊治,不见好转。就诊时口腔、外阴多处溃疡,小腿多个结节红斑,肢体红肿热痛,神疲乏力、口苦口干、纳呆、呕恶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中医诊断:狐惑。证属湿热内侵。西医诊断:白塞氏病。中医狐惑病,与肝经关系尤为密切。湿热蕴结肝经,循脉上蒸则口舌生疮、目赤,流注下身则阴蚀溃烂,蕴蒸肌肤则皮下结节。韩教授以清热利湿、活血解毒立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泻肝汤清利肝经湿热,配赤小豆、苍术、猪茯苓、牛膝、黄柏利湿解毒,入黄芪补气升阳、托毒外出,使病痊愈。
某女,因工作劳累突然出现左侧面部、舌尖、唇部麻木,时轻时重,倦怠乏力,纳食二便正常,舌淡胖色黯、舌下瘀、苔薄白,脉沉细。外院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胆固醇: 6.78mmol/L;血常规:白细胞2.27×109/L;头颅CT:左颞蛛网膜囊肿;颈椎CT: C5~6椎间盘突出,C5~6椎体对应椎管内腹侧硬脑膜增厚。予以多种治疗无明显疗效。韩教授认为此证属血痹。正虚之体,劳而汗出,则阳气更虚,风邪侵袭则致血行不畅,故见肌肉麻痹,若风邪较重,也可发生疼痛,故曰 “如风痹状”。治法用温阳行痹,用金匮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经四诊药后患者左面部麻木消失,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正常。
白驹过隙,光阴荏苒,回首韩教授从医五十载,既具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又有心系患者的崇高医德,对待患者,总是一视同仁,热情亲切,温声细语,耐心细致,从不讲一句重话,从不说一句怨言,甚则不收诊金,免费给患者诊治,可谓誉满杏林。医术高超的医生不乏其人,医德高尚的医生不计其数,但两者兼备的医生凤毛麟角,像韩教授这般实乃仁者德馨,杏林翘楚。
继承创新,卓尔不群,杏林谱华章
清代吴鞠通曾云:“医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名也,物也,象也,数也,无所不通,而受之以谦,而后可以言医。”一名优秀的中医学者既需学识渊博、触类旁通,又要继承发展、求实创新。韩明向教授悉心钻研中医理论,一直致力于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科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独出机杼,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继承创新,卓尔不群,杏林谱华章。
1992年,韩明向教授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中医心病会议,由韩教授牵头负责的 “人参针治疗心气虚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大会演讲,获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认可及高度评价,论文获得 “岐伯杯”奖,韩教授被荣幸地邀请作为大会分会主席。鉴于人参针对冠心病心气虚证的研究达到了国内的领先水平,研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给予特别立项资助。随后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中医内科学被安徽省遴选为首批重点学科,韩明向教授任学科带头人。
1993年,韩明向教授赴匈牙利参加了第14届国际老年学术会议,作为唯一的中医参加者,报道了寿星宝延缓衰老作用及其机理、心气虚证及临床实验研究的结果,赢得了国内外众多老年医学专家的高度赞誉。
韩明向教授具有敏锐的科学思想,针对当时中国已悄然步入老年社会,韩教授率领课题组成员,率先对779例老年人进行证候调查,探索其证候规律,发现气虚—阴亏—血瘀为老年人的主要病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寿星宝,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了100多项有意义的数据,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创了安徽省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先河。
1995年,韩明向教授参加了在哈尔滨举行的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召开的国际传统医学大会,作为大会仅有的两篇特别演讲之一的 “寿星宝延缓衰老研究”论文,被大会认为在延缓衰老方面处于领先水平,受到了众多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因此,在随后成立的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挂靠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当时安徽省中医界首个国家三级学会挂靠单位,韩明向教授任主任委员。
老年代谢综合征是20世纪80年代后,被逐渐认识的全球性生活方式疾病,因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及体重增加等被称为 “致命的四重奏”,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危险因子。作为老年学界的领军人物,韩明向教授当时就瞄准这个热点,组织研究生对这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指导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证候学研究,获得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发现痰瘀互结、内毒炽盛是主要病机特点,并率先对胰岛素抵抗进行分级研究,所申报的课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成为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位获得国家科研项目立项的专家。
韩明向教授勤求博取,求真务实,独具匠心,不断地探索创新。首次提出并论证衰老是人体全身性、渐进性、衰退性的变化,表现以气虚阴亏血瘀为特征;根据因虚致瘀的理论对慢阻肺、糖尿病、冠心病、老年性痴呆等常见老年病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扶正祛瘀法治疗内科慢性疾病;根据肺气的生理功能和肺气虚的临床演变过程,国内首次对肺气虚证进行临床分度;提出痰饮是哮病、喘证、肺胀等慢性肺系疾病形成的病理因素,病机属阳虚阴盛,采用温阳化饮大法辨治;对心气虚本质临床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倡导气虚致瘀理论;首次提出充血性心衰的病机特点为气虚血瘀水停,并为中医界所认可;倡导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心肾阳虚,其基本病理变化为阳损及阴、血瘀痰浊;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单味药治疗冠心病亦需辨证论治;对于慢性胃痛,提出从气血论治、立健脾行气活血之法。
经过多年不懈的探索和研究,韩明向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局发明专利2个,研制国家三类新中药2种,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共10项,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6项、地厅级课题10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项,省级科技成果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及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多项,2009年获学院授予的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称号。主编著作 《现代中医呼吸病学》、《现代中医延缓衰老学》、《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中医心病临床与进展》、《胆病证治研究》及 《家庭实用医学辞典》6部,任副主编、编委的著作有22部。发表论文180余篇。
正因为学术方面的建树,韩明向教授被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美国加州国际针灸及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四届理事,第二届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痴呆专业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中医药学部专科顾问,安徽省江淮名中医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五届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第一届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中国老年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深理事。可谓声名远播,载誉杏林,曾先后荣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突出贡献奖。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引领新发展
韩明向教授不仅是位优秀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1994年下半年,当时由于分房问题而导致的 “抢房大战”,在省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在医院造成了极度混乱,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韩明向教授受命于危难之时,由内科主任转任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面对这种局面,吸取医院历史上的教训,他主动提出和书记共用一个办公室,便于交流,加强沟通,党政一把手的团结,对建设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对医院发展至关重要;他主动提出医院党政一把手不具体分管财务、药品及物资采购,加强党政监督,建立一个廉洁的领导班子,对凝聚人心、树立班子威信至关重要;只有团结廉洁的班子才能建成一个勤奋高效的班子,带领医院高速发展。在医院党委大力支持下,韩院长一方面组织精兵成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分房委员会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公开公正合理地分配住房,一方面集中精力牵头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规范各级工作职责,调整、充实基层组织的力量,增强各级党政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深入群众中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和目标,一心一意同心同德地为医院发展作贡献。经过党政班子的努力及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妥善实施,“抢房风波”迅速平息;针对附院过去一贯财务制度混乱的局面,韩院长根据国家的有关财经政策在院党委会上率先提出实行全院财务统管,制定新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医院财政步入正常的轨道。通过此举教育了职工,凝聚了人心,保证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韩明向教授任院长六年期间,创建了三级甲等医院,创建了国家新药临床研究药理基地,增建了200多套职工住房,解决了几百户职工的住房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以病人为中心,实施人才学术工程、医疗教学工程、后勤保障工程、民心形象工程,即一个中心、四项工程,不断增强了医院的整体实力,较好地完成了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任务,医院的社会信誉不断提高,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受到卫生系统和省市政府的肯定及表彰,获得了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的称号。
韩院长心系医院的发展,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作为一个学者,他非常重视学科的发展。当时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只有一个中医内科,内科各个系统疾病诸多疾病混杂,对内科医生的全面学习锻炼确有好处,但是只全不专,医生无形之下成为 “杂家”,不利于省级三甲医院所承担的任务。为了拓展医院发展的空间,适应扩大规模的要求,韩院长首先决定要将学科分化,将大内科分开为心血管、呼吸、消化、肾脏和风湿内分泌等五个专科。这个动议尽管一开始就受到了一些领导及科主任的质疑甚至反对,他们认为有时候一个病区都收不满病员,一下子变成五个病区怎么能应付?但他顶着压力,毅然决然,果断干脆地实施了这个重大改革,为后来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学科的分化使众多的中青年学者真正成为了 “专家”,也使他们在院长为自己搭建的新型舞台上鱼龙竞游,各树一帜,施展才华,病房使用率也在大幅度提高。随着学科分化,临床医疗水平和学术水平达到明显提高,多个临床科室先后获得国家或省重点学科或重点专科专病,韩明向教授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韩明向作为安徽省首批唯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重视中医内科各个三级学科的发展,先后有多个学科成为国家及省重点学科或专科,但是作为医院院长,他为医院多个学科发展也提供了条件,他借助安徽省重大课题建立的中医内科实验室面向各科开放,其中血液流变性、微循环、心功能等检测手段,为多个学科临床研究提供帮助。他主编的 《现代中医临床辨病治疗学》为医院各科主任及骨干在国家卫生系统出版社提供了机会。
韩明向教授在任院长期间,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常说医院发展寄希望于年轻人,不论是业务人员或是管理人员都是这样,这也算一个永恒的课题。给年轻人以机会,给位子、压担子,他相信进化论,一代更比一代强。事实证明,这一代人有的已成为学校和医院的领导,更多的人已成为许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正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奉献他们年富力强的年华。
韩教授还积极组织申报中药新药药理基地。新药药理基地是衡量学科发展和科研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链接临床与药物学的共同纽带,当时在安徽只有一个抗炎免疫药理基地。韩明向院长高屋建瓴,组织团队积极准备,敢于争先,一举申报获批取得四个专业即心血管、肾病、骨科和神经科的药理基地评审验收,为开展临床科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搭建良好的平台。在开展临床新药研究中,不仅为省内外新药研究作出大量贡献,更重要的是锻炼成长我院一批善于从事临床科研的队伍,为医院医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人才支撑。由于做了积极的学科分化和硬件软件的准备,在有着严格要求的三甲医院评审中,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一举通过,提高了整个医院的社会地位,为医护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平台,为医院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引领医院新发展。
“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如果说用药如用兵,那么医生就是指挥药兵器卒的将帅。从一个指挥君臣佐使的将帅,过渡到了指挥有一千多员工的医院之长,韩明向教授无疑顺利地实现了这个转变,并交上了一张完美的医院管理的优秀答卷,并于2000年被评为安徽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薪火相传,授业解惑,桃李满天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教授认为 “传道”并非指单纯的 “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 “精神的传承”。薪火相传,授业解惑,医乃仁术,大医精诚。韩明向教授从医五十年间,言传身教,时时告诫学生,“大医精诚”乃医者魅力所在,应兼具仁义、仁心、仁术。仁义,就是要有献身医学的恒心壮志。正如 《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仁心即 “诚”就是要有高尚的医德。《伤寒兼证析义》曰:“医以天下生民为己任”“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仁术,即 “精”就是要有精湛的医术。“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
韩教授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作为一个中医院校老师,要传岐黄之道,授仲景之术,解临证之惑。他注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中医人才的培养,特别强调经典与医案的学习。《医宗金鉴》云:“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中医学的经验积累尤为重要。验累于践,践源于识。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韩教授一方面注重经典的学习,一方面又强调 “拓宽基础,追踪前沿”。中医学也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与时俱进、及时地掌握与中医学相关的现代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中西兼容,体现中医药现代化。他相信天才源于勤奋,不仅在学生阶段珍惜贫穷农家子弟难得的学习机会而勤奋学习,乃至在工作后以至年逾古稀时,仍然不忘读书、看报、作笔记。他读中医药书刊,也读西医书刊;他读古代医书,也读现代医书,国外有关书刊也能阅读一些,各种读书笔记达20多本。韩明向教授于1987年被聘为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同时任内科主任兼教研室主任;1996年被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国家第二批、第四批、第五批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安徽省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韩明向教授先后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41人、国家级高徒6人、安徽省高徒5人、安徽省江淮名医3人、香港地区学徒6人。韩明向教授分别于1995年获得省教育工会 “三育人杯”优秀奖和1999年获得 “陈香梅教育奖”,并先后2次获得省先进教师称号。正是因为有导师的循循善诱和严格要求,才涌现出了在全国各地多家医院多学科领域都出类拔萃的学科带头人和管理者,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韩明向教授少时先习西医,后入杏林,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学验俱丰。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人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组织的培养,二是同志们的支持,三是个人的勤奋。”这就是这位杏林栋才的思维方法,这就是这位岐黄名家的宽广胸怀。
(陈 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