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辨证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藏象辨证学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 概念体系

藏象辨证学的概念体系主要包括证、藏象病位、藏象病性、藏象病位特征、藏象病性特征、藏象基础证、藏象复合证等。

一、证

证: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藏象病位与相关病性的病理本质概括。

完整的证名由藏象病位(必有)、与藏象病位相关的病性(必有)和连接词(或有)三部分组成。其中病位以藏系统为中心,病性按虚实分类,病位和病性是证的内核,辨证的要素,必须严格规范,体现中医辨证的科学性;连接词发挥凸显病机、补足语势的功能,可以恰当修饰,符合中医文理的合理性。如心阴虚证由藏象病位“心”与相关病性“阴虚”构成,心气阴两虚证由藏象病位“心”与相关病性“气虚”“阴虚”构成,都是规范的证。藏象病位同在肺,相关病性分别为“热”“痰”“饮”的证分别命名为热邪壅肺证、痰浊阻肺证、饮邪停肺证,不同的连接词“壅”“阻”“停”以润色达意。

“证”的内涵包括证候、证素、证型、证名等方面:

证候:证的外候。是病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与该证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例如寒淫卫表证可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语声重浊、咳嗽、痰清稀、气喘、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等临床表现。这些临床表现是寒淫卫表证的外候,即为证候。

证候由临床信息提取、识别、凝练生成。中医学界对“证”与“证候”、“证候”与“临床信息”存在概念混杂的现象,本书给予明确的区分,明确证候为证的外候。候的本义为“伺望”,引申为征兆,即征候之义。证候即证之征候,与证不同,不宜混用。证候又与临床信息不同。临床信息指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所获取的原始病情资料,只有在医生对临床信息进行分析后方能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完成辨证的诊断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中,医生所运用的知识正是辨别证候的相关理论。

我们通过文献研究与专家研讨,对证候进行规范化处理,将证候进行合并、修改、删除,保留表达准确、使用广泛者。具体而言,我们以尊重传统、指向明确、中西合参为准则,保留了如“喉中水鸡声”“胸胁支满”的《伤寒论》《素问》原文,同时采用如“经前或经行乳房胀痛”的准确描述方式,整体上以中医术语为主,对于古代不常用的证候术语如“蜘蛛痣”“湿疹”等则直接吸收补充,为深入学习与临床应用提供了方便。

证素:辨证要素的简称,是中医证的基本要素。包括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病位证素指辨证所确定的病变部位,病性证素指辨证所确定的病理性质。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中医术语中的证型存在概念层次不清、体系错杂相兼的现象。如:气虚证、肺气虚证、脾肺气虚证,无病位、单病位、多病位的证层次不一;气分证、阳明经证、肺胃热盛证,不同辨证体系夹杂,内容交织重叠。藏象辨证学以藏系统下的辨证模式统一各种证型,要求规范的证型必须具备藏象病位与相关病性。

证名: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的本质概括形成的诊断名称,如肺实热证、心阴虚证、痰热壅肺证等。证名缺乏规范化,存在一证多名等问题,如心血瘀阻证与心脉痹阻证、肝火犯肺证与木火刑金证。藏象辨证学在证型规范的基础上按藏系统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证名梳理,对于临床常见的证型给予规范的证名。

二、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

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是藏象辨证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辨证的基本要素。

(一)藏象病位

藏象病位:是反映藏系统病变部位的辨证要素。藏象病位以心、肺、脾、肝、肾五大藏系统为核心,包括五脏及与其直接相关的脏器、形体、官窍、经络及华、液、志等所反映的病位。

藏象辨证以中医藏象理论为依据,在系统研究辨证要素的病位划分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以五脏系统划分病位,形成“藏系统”病位。心系统的藏象病位以心为核心,相关部位有小肠、心包、脑、舌、脉、面、心经、小肠经等;肺系统的藏象病位以肺为核心,相关部位有气道、喉咙、鼻、皮毛(卫表)、大肠、肺经、大肠经等;脾系统的藏象病位以脾为核心,相关部位有胃、四肢、肌肉、口、唇、脾经、胃经等;肝系统的藏象病位以肝为核心,相关部位有胆、筋、爪、目、肝经、胆经等;肾系统的藏象病位以肾为核心,相关部位有膀胱、命门、胞宫或精室、二阴、髓、骨、耳、发、齿、肾经、膀胱经等。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五脏与其通过经络所络属的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分别构成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将病位以藏系统为归约,符合藏象学说对人体的认识,可以执简驭繁地驾驭临床信息,是对中医学辨证方法共同本质的揭示,是科学的病位划分模式,更具有系统性。

(二)藏象病性

藏象病性:是反映藏系统病理性质的辨证要素。藏象病性分虚实,常见的属虚者主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不固、气脱、阳亢、亡阴、亡阳、津亏、精亏、髓海不足等,常见的属实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热)、气滞、痰、饮、水停、血瘀、食积、虫积等。

藏象病性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藏系统的生理功能特性发生了相应的病理变化的性质。如寒邪犯肺证,临床可见咳嗽重浊、咯痰色白,或见哮鸣、气喘等,是寒邪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的病理变化结果,反映“寒”在肺系统的病理性质。

三、藏象病位特征与藏象病性特征

藏象辨证的全过程包括:通过四诊收集临床信息,整理、辨识为规范的证候,识别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最后组成规范的证型。即:临床信息→证候(藏象病位特征、藏象病性特征)→辨证要素(藏象病位、藏象病性)→证。部分证候体现了藏象病位,部分证候体现了藏象病性,抑或同时体现藏象病位与病性特点,我们将之定义为藏象病位特征与藏象病性特征。

(一)藏象病位特征

藏象病位特征:对藏象病位有明确诊断意义的特征性证候。

藏象病位特征是疾病所反映的相关藏象病位的特征性证候,是构建藏象病位诊断知识库的基础。

我们在文献研究与病档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涉及藏象病位的特征性证候,记录其使用的术语及出现的频次、频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处理。再结合专家问卷征询,最后组成专家团队对每一个特征进行系统地识别、判定,确定了藏系统的藏象病位特征。以心系统为例,心系藏象病位特征主要包括:心悸、怔忡、胸闷、胸痛、面色青紫、面色红赤、脉结、脉代、脉涩、脉细、脉弱;失眠、眩晕、神志异常的症状(癫、狂、痫)、神昏、谵语、心烦、头痛、健忘;舌淡、舌红、舌紫黯或有斑点、舌尖红、口舌生疮;尿黄赤、血尿等。

藏象病位特征以藏象学中藏系统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为纲目,根据藏系统某一功能异常的相应临床表现,明确对藏象病位的辨识具有诊断意义的证之外候(即证候)。

藏象病位特征兼具特异性与模糊性。首先,藏象病位特征中一部分是特有证候,具有“一见即知”的特异性诊断意义,如心悸、怔忡、脉结、脉代等只属于心系统,临床上见此便可诊断病位在心。其次,不同藏系统的病位特征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现象,即每一藏系统的病位特征中还有一部分非特有证候,临床诊断时具有模糊性与灵活性,如上述心系病位特征中的失眠还同时属于脾系统、肝系统、肾系统。最后,非特有证候的诊断看似具有模糊性,但在临床上它必然伴随其他证候,结合所伴随的证候就可明确诊断出所涉及的藏象病位,又具有确定性,如失眠与心悸、怔忡等同见则指向心系统,与口苦、噩梦纷纭等同见则指向肝系统,与腰膝酸软、耳鸣等同见则指向肾系统。

因此,藏象病位特征是证之外候的群体概念,藏象病位的辨识是将患者的临床信息与藏象病位特征相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看似存在“模糊性”表象,实则反映了内在相联系的“精确性”本质,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是非线性科学、系统科学的特点。

(二)藏象病性特征

藏象病性特征:对藏象病性有明确诊断意义的特征性证候。

藏象病性特征以中医诊断学中的病性相关理论为基础,明确对藏象病性的辨识具有诊断意义的证候。藏象病性特征是疾病所反映的相关藏象病性的特征性证候,是构建藏象病性诊断知识库的基础。

藏象病性特征与所在的藏系统具有相关性。如气虚分别见于心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肝系统、肾系统时,临床表现不甚相同。如:在心系统中,心悸、怔忡,神疲、胸闷、头晕等属于心气不足所致的病性特征;在肺系统中,咳喘无力、胸闷、声低懒言、自汗、畏风等属于肺气不足所致的病性特征。这些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分别组成各藏系统的藏象病性特征。

藏象病性特征内含了藏象病位的因素,是藏象病性在相关病位的特征性表现。其内容较之病性的临床表现去除了藏系统指向不明的共性部分,具有特异性,对临床辨识藏象病性具有明确的诊断意义。

四、藏象基础证与藏象复合证

藏象基础证、藏象复合证是藏象辨证学“证体系”的二级架构,突出了证型辨识的复杂性与系统性。

(一)藏象基础证

藏象基础证:由单一的藏象病位与单一的藏象病性构成的证。例如:“心气虚证”是由单一藏象病位“心”和单一藏象病性“气虚”构成的基础证。

藏象辨证的核心在于辨识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但临床病证纷繁复杂、变化万千,在同一患者处可同时出现多个藏象病位和多个藏象病性,在辨证时难以把握,且辨证过程难以数字化、智能化。藏象辨证学将单一藏象病位与单一藏象病性构成的证称为藏象基础证,以此为抓手,系统梳理复杂的证型,执简驭繁地把握灵活多变、动态的证。

在藏系统各论中所列的藏象基础证具有代表性、常见性,还有一些病性、病位组合而成的基础证临床并不常见,在此不逐一列举。

虽然藏象基础证在临床上相对少见,但它是复杂证型的构成单位和辨识基础,其临床表现是藏象病位特征与藏象病性特征的有机结合。以此为研究基础,可以厘清复杂证型的组合逻辑,使证体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二)藏象复合证

藏象复合证: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藏象基础证构成的证。例如:“心肾阳虚证”是由藏象基础证“心阳虚证”和“肾阳虚证”构成的藏象复合证。

藏象基础证是藏象辨证学“证体系”的构建基础。藏象基础证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成藏象复合证,方可涵盖临床丰富多变的证型。藏象辨证学在藏系统各论部分,按照单病位多病性、多病位单病性、多病位多病性的分类方法对常见藏象复合证进行梳理、规范,使适应临床辨证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藏象基础证的组合非任意组合,有一定的规律,理论上可以穷尽所有证型,但是临床病情往往极其复杂,实际存在的证仍然难以精确量化。我们所确立的藏象复合证只是临床证型的一部分,意在示范藏象基础证的组合方法,使读者熟悉了解,提供参考作用。临床辨识复杂证型时切不可套用,而应遵循“从症辨证”的原则,通过辨识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达到准确识别证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