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通讯社作品(评论)
对“国家账本”理应斤斤计较
人们把政府预算称之为“国家账本”。据北青报报道,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财税专家刘小兵又给这本“国家账本”挑个了错。
刘小兵指出,在预算草案、预算执行中,出现部分款级科目数据加起来不等于类级科目数据的情况。这是什么意思呢?用老百姓的理解,就是每笔小账支出的钱,加起来和支出总账没有对上。这有可能是账记“串”了,但不管怎样,这账本还有不够精细之处。
政府预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一毫一厘与每个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比如今年的“国家账本”,就业补助资金增长14.9%,待业人群一看就等于吃下一颗定心丸;减税降费近2万亿元,市场主体一看先是会松一口气,接着会增一把劲;“三公”经费再压减3%,说明政府要继续过紧日子;科技支出增长近10%,将激励创新更加活跃;还有养老金标准平均提高约5%、专项扶贫资金增长18.9%……可见,“国家账本”不仅是发展大账,也对接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小日子,因而,每个老百姓都关心:“钱到哪儿去了?”
但是,这账本太厚,太专业,一般老百姓看不懂,这就更需要代表委员们担起神圣的职责,对这账本上的每一笔,都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锱铢必较。
去年的3月8日,刘小兵也曾对预算报告提出意见,认为“其他支出”占比过高,这个意见不仅在5天后得到财政部回应,而且,今年的“国家账本”上,这项“其他支出”从占比30%左右降到了27.3%。这就是“专家监督”的力量。“其他支出”占比高意味着什么,一般老百姓搞不清楚,但在刘小兵这样的专家看来,“其他支出”的比重越高,公众越不容易掌握公共资金的去向,对于“钱袋子”的监管力度就越弱。
其实,“其他支出”占比高的现象在各地财政都有所反映。一些地方虽然为扶持经济花了很多钱,但找不到合适的收支科目来记账,只好记在“其他”里,这不仅使“其他支出”占比高,也导致“钱花掉了账对不上”。在专家们看来,这说明目前预算报告的收支分类科目设置还不够完善,不够细致。这不仅影响信息的公开、透明,造成群众的一些误解,也会产生“分好的财政蛋糕被挪用”的隐患,使国家的“民生关爱”被打折扣。
账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仅能看清钱的去向,还能看清每笔钱花得值不值当。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财政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说明,“绩效”应该是政府预算安排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要对“绩效”作出公正评判,首先就要求账本的清楚明白。政府的“付出”绩效公开透明了,老百姓的“获得”绩效也就更加真实可靠。
点评
小中能见大 弦外有余音
《对“国家账本”理应斤斤计较》这篇评论短短千字,但抓住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依法监督这一重要职能,抓住了老百姓对“国家的钱到哪儿去了”这一关注焦点,上通了天线,下接了地气,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化“大”为“小”接地气
新媒体是一个综合生态圈,既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战场,也是党的现代传播主战场,对全国人代会这样一个政治性很强的新闻报道题材,如何聚集老百姓的关注力,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国家账本”是每年全国人代会报道的一个焦点话题,但实际上,老百姓对这个“国家账本”的概念基本上是模糊的,大多看不懂。怎样让这样一个看似非常专业的话题让普通读者喜欢看,而且看得明白,看得进去?文章选择了人大代表为国家账本“挑错”这一新闻事实切入,以一种“矛盾”“冲突”的张力,一下就吸引了读者的关注,同时也展示了对“老视点”的新视角。而且,文中对国家账本中老百姓关心的就业、养老、教育等内容加以强调,并从专家应该如何为老百姓管账这个角度说开去,这就拉近了和普通读者的距离,化“大”为“小”,接了地气。
话“里”话“外”通天线
文章的关注点不仅在“监管”,还在“监督”。就评论本身来看,从“国家账本”的绩效起点,到“国家账本”的民生落点,把“监管”的意义说得很透。但文章传递的信息不仅于此。每年全国人代会,议案建议本身的内容、质量,以及从中体现的人大代表的立场、态度、能力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社会对于优质议案建议有很大期待,对于人大代表更好履行对政府的监督责任有很大期待。这篇评论的“话里”,是对“国家账本”的监管,但“话外”,则借用对代表以做论文的严谨精神和专业水准写议案建议给以充分肯定,来投射公众这一期待。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打造“阳光财政”是政府对公众的承诺。文章话“里”话“外”齐发力,既说“监管”,也喻“监督”,体现了新闻对民主法治进程的有力推动。
“正”话反“说”见力量
新闻舆论工作面对的大众,大多数是普通老百姓,要想方设法将党的方针政策变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互联网语境中,尤其要注重运用互联网的言说方式。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对‘国家账本,理应斤斤计较’”,“斤斤计较”这个成语在这里用得很妙。正话反说,用一个看似贬义的成语来表达一种肯定,这更有力度,更能获得吸引力,从标题上就先声夺人,符合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其实,这个成语的运用并非哗众取宠。一方面,这是对代表对“国家账本”监管的严苛态度的一个形象比喻;另一方面,这与“账本”本身的“气质”又很契合,同时,这也暗合老百姓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账本”“严防死守”的一个现实心理。这样的“正话反说”,是能获得读者内心情绪认同的。同时,文中“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成语叠用,体现了层层递进的力量,读来很有语感。
总的来说,这篇评论篇幅短小,分析扼要,做到了“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在回应社会关切的同时,正面传递了“人大力量”。
四川人大 朱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