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十二岁那年,伯父周贻赓(字曼青)在奉天(今辽宁省)度支司(相当于财政局)俸饷科已升任科员,生活稍稍安定一点。周恩来平时常同他通信,家里有什么难处理的事总是写信同伯父商量。伯父自己没有子女,十分喜爱这个侄儿,也很同情他的处境,就在这时写信要他到东北去,跟随自己生活。

1910年的春天,周恩来随三伯父周贻谦来到东北铁岭。在伯父的安排下,进入铁岭银冈书院读书。半年后,周恩来移居奉天府(今沈阳)四伯父周贻赓家,进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高等丁班学习。

东关模范学校建成于1910年秋天,是当时沈阳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共开设了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等十门课程。这所学校既教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又教西方的先进学科,有许多很好的老师。

周恩来的伯父周贻赓

学校里有一位讲授史地的老师高盘之,是位学识渊博又富于正义感的进步教师。他经常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急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高老师在平常的观察中,看出周恩来是个聪明、勤奋、爱国、上进的学生,特别喜欢他,经常找他谈心,介绍进步书籍给他阅读。在高老师的影响下,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他还订阅《盛京时报》,养成了每天坚持读报、关心国事的习惯。周恩来后来说:“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

1912年,周恩来在东北奉天(今沈阳)

周恩来不仅从课堂、书本中学知识,还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暑假中,周恩来到他同班同学何履祯家去做客。何履祯家在沈阳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子,曾经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村后的山上留有沙俄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建的水泥塔。当地的老人向他们悲愤地诉说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子的悲惨情景。何履祯的祖父何殿甲带着他们到日俄两军曾经激烈争夺过的烟龙山察看,并且写下这样的诗句:“登彼龙山兮山巅,望彼河水兮潺潺。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吾已生于斯兮长于斯,恨不能翱翔兮五湖烟。今吾老兮有何志愿?图自强兮在尔少年!”

怎样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怎样使中华民族得到振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连串问题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像一团烈火那样燃烧在周恩来的心中,成为经久持续的动力,推动他不断向前求索。

进入东关模范学校读书的第二年,有一天上课铃响后,魏校长走进教室。他身为校长,还要讲全校的修身课,今天魏校长要讲的课题是“立命”。

讲课讲到精彩处,魏校长突然停顿下来,问学生:“请问为什么而读书?”教室里很安静,没有一个学生主动回答。于是魏校长走下讲台,沿着前排一个一个问学生。第一个学生慢慢地站起来说:“为光耀门庭而读书。”第二位被问的学生说:“为知书达理而读书。”这两位同学的回答也不能算错,因为封建教育就是这样教导学生的。第三位被问的同学是一个富商的儿子,他站起来,很认真地回答:“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

魏校长摇摇头,走到周恩来面前说:“周恩来同学,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周恩来成绩好,很多同学十分佩服他,魏校长叫到他时,教室里突然没有了乱哄哄的声音,静得出奇。周恩来站起来,目光专注地看着魏校长,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没有想到,自己的学校竟有如此出众的学生,非常震惊,他迟疑了一会,抬手示意周恩来坐下,激动地说:“有志者当效周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周恩来在胸中立下的宏愿,并为之奋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