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产业亟需升级
1.3.1 新常态下的困惑
另一位朋友X比我小近20岁,是忘年交,在华东某县担任书记,主管工业。他的困惑更多是关于人和环境。他主管的地区资源循环产业有传统优势,特别是机电产品的拆解与再利用很有规模,该地区有1万多名从业人员,与国内数百家机电产品循环企业有交易往来,货源不断,年产废钢几十万吨、废铜5万~6万吨、废铝5万~6万吨。
由于是多年自发形成的市场行为,在产业组织和技术进步等方面严重欠缺,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产业层次较低。“拆解户会将运来的部件在自家院落拆解,技术落后,设备简陋,没有任何环境和安防措施,也没有任何地面防渗处理,重金属、废油等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致使本该对节能减排做出贡献的资源循环产业,却处于环境污染严重的状态。”X忧心忡忡。
“效益还不错?”我听说这行当一直还是比较盈利的。
“这几年不行了,”他说,“受环境影响,生存不容易,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一再升高,概括地说,产业做得很累,环境脏乱,效益还差。”
他停顿了一下,说:“能不能有一种思想的改革,体系的改革和思路,以指引我们去更好地把工作开展起来?”
X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当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我国的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和城镇经济模式,必须要有适应新常态的变革。
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再那样一户户低效劳动,谈不到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驱动就更难。从资源环境约束看,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要看到污染已经直接逼近人们正常生活的底线,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势在必行。像X所在的地区,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顶层设计、宏观调控,从根本上解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3.2 “中等收入陷阱”
从世界经济视角,还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
(1)定义
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即陷入长期经济停滞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人均GDP变化趋势如图1-6所示。
图1-6 人均GDP变化趋势(达到3000美元之后)
由图1-6可见,典型的如墨西哥、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陷阱”,但日本、韩国等国家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因此如何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是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2)特点
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具有一些特点:①国内工资收入水平的上升,无法同低收入国家廉价劳动力相抗衡。2015年以来,微软、诺基亚、松下等国际知名企业也将生产基地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就是明显的例证。②缺乏优势产业、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产品,外销受阻,无法为技术创新进行推广,形成优势产业,最终导致落入“技术陷阱”。③当初奋斗时的斗志消退,过分追求社会福利。民众惰性增加,经济增速放缓,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尖锐,落入“社会危机陷阱”。④腐败现象引发社会矛盾,导致一般民众失去信心,官民矛盾激化,影响国家稳定。⑤原有的红利(如人口、资源、改革等)逐渐消失,经济将陷入困境。
(3)影响
“中等收入陷阱”对于资源循环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行业技术水平低,主要是以人工拆解为主,依靠低廉劳动力来保障微薄的利润。但是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旧人口红利”优势消失,全行业面临薄利甚至亏损的难题。
刘易斯拐点见图1-7。
图1-7 刘易斯拐点
AS-劳动力供给实际变化曲线;AD-工业化进程阶段
②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较落后,人员素质低,严重缺乏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尖端技术研发能力。
③资源从充裕到短缺。几十年经济高速发展,资源即将消耗殆尽,资源红利已经不复存在。
④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差,资本市场先天不足。
⑤粗放的发展模式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为行业门槛低,许多资源循环企业还处于小作坊状态,缺乏必要的环保措施,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需要尽快采取补救措施。
1.3.3 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行为是由企业的投入、产出和收入分配行为组成的。企业行为是否仅看中近期效益,与企业通过自身投入、产出和收入分配所获得的利益有关。如果企业认为自己获利前景不确定,就不可能在投入、产出和收入分配上有长期考虑,而把自己的追求限于近期效益之上,也就是企业的短期化行为。这种现象对于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不仅经济效益不可能持续提高,甚至还可能不断下降,产业结构调整愈加困难。
因此要把眼光放远。企业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与企业重视资金积累、技术创新和重视生产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积极地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原有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改善经营管理,抓好科技创新,扩大资本投入,才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首先,通过调整,促进技术进步、设备更新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加大经济增长的后劲。以资源循环产业为例,技术的进步和设备更新直接使得再利用的物料利用率和纯度提高,重新获得的资源可以用在与原生资源同级别的场合,对于社会的贡献率加大。
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强调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组合。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传统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在严峻的形势下,反而促使企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从更全面的角度认识自己,分析比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把自己原有的优势要素和劣势要素,通过合作等途径获得补充并重新组合,同时在创新中运行,直至成为一个全新的产业结构,从而完成企业的“脱胎换骨”。
再次,效率的提高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角度看,效率来源于动力、素质与环境三个方面。动力是多方面的,有物质上的动力、经济上的动力,也有非物质经济的动力,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来的动力。效率也来自于人的素质,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经营能力和人文水平。素质低下,肯定不会有较高的效率,而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带动企业各方面的提高。效率还来自好的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不是生态环境,而是生产经营的条件和保障。企业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企业中的人员也在同一环境中工作、提高。如果环境限制了企业发展和人的高效工作,就只能是抑制效率的环境,就应该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