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MRI诊断图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脑肿瘤

(一)星形细胞瘤

右颞顶叶间变性星型细胞瘤,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见部分水肿区,右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局部稍左移。

【MRI表现】

(1)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肿块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囊变少见。很少有瘤周水肿。肿块常无强化,出现强化提示向恶心转变。

(2)间变型星形细胞瘤:肿块呈长T1低信号及长T2为主混杂信号,囊变、出血、钙化较少。增强扫描肿块常无强化,可有结节状、斑片状强化。

(3)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肿块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囊变、出血、钙化较常见,瘤周见明显水肿。增强扫描肿块常明显不均匀环状、花环状强化,中心坏死囊变区无强化。

【影像鉴别】

(1)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及无增强的单发转移瘤鉴别。

(2)高级别星形细胞瘤需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脑脓肿及非典型脑膜瘤等疾病鉴别,一般结合临床病史及病灶强化特点可鉴别。

(3)小脑星形细胞瘤需与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血管网状细胞瘤及转移瘤等鉴别。

(4)胶质母细胞瘤呈多发时需与转移瘤相鉴别,据临床病史及病灶强化特点可鉴别。

【特别提示】

(1)星形细胞瘤是颅内最常见肿瘤,成年患者常见于大脑半球,儿童患者常见于小脑半球和脑干。

(2)据细胞分化及间变程度不同,可分为纤维性星形细胞瘤、原浆性星形细胞瘤及成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二)脑膜瘤

前颅窝底脑膜瘤:前颅窝底见类圆形呈等T1等T2信号,宽基底与前颅窝底相连;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周围见带状水肿区。

【MRI表现】

(1)肿瘤形态: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边界清楚。

(2)肿瘤信号:多数脑膜瘤呈等T1等T2信号,少数在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为无信号。

(3)水肿及占位效应:肿瘤压迫脑实质使皮质凹陷可出现皮质扣压征,脑实质水肿显示优于CT。

(4)脑膜尾征:60%脑膜瘤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

(5)邻近骨质改变:脑膜瘤侵及颅骨时,骨结构变得不规则,正常内外板及板障结构消失。

(6)MRS:1H-MRS表现为N-乙酰天门冬胺酸(NAA)峰的缺乏,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峰下降,可出现丙氨酸(Ala)峰,并认为其是较特征的改变。

【影像鉴别】

大脑凸面脑膜瘤应与胶质瘤、转移瘤及淋巴瘤鉴别;鞍上脑膜瘤主要与垂体瘤鉴别;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要与神经鞘瘤鉴别;据脑膜瘤CT与MRI典型表现,结合脑膜瘤的好发部位、性别和年龄等特征,容易诊断。少数表现不典型的脑膜瘤,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和脑脓肿等鉴别。

【特别提示】

脑膜瘤为脑外良性肿瘤,好发于大脑凸面、嗅沟、蝶骨嵴、鞍结节等处的硬脑膜。脑膜尾征具有一定特征性,MRA能明确肿瘤对静脉(窦)的压迫程度及静脉(窦)内有无血栓。

(三)垂体瘤

垂体微腺瘤:垂体内相对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强垂体中见局限性低信号区。

垂体巨腺瘤:鞍区肿块,可见“8”字征,肿块向鞍上池生长致鞍上池闭塞,向鞍旁生长包裹颈内动脉,增强MRI肿块明显较均匀强化。

【MRI表现】

(1)垂体微腺瘤:表现为垂体高度增加,局部向上或向下膨隆,可见圆形长T1长T2信号,垂体漏斗部或垂体柄向一侧偏移。增强扫描后能提高对微腺瘤的显示,表现为增强垂体中局限性低信号区,动态增强MRI明显优于常规MRI增强。

(2)垂体大腺瘤:表现为鞍内或鞍上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呈等长T1和等长T2信号,囊变坏死区呈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出血一般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明显强化。肿瘤向鞍隔上生长时可见腰身征。向鞍上生长者推压视神经及视交叉上抬移位,突入第三脑室可致梗阻性脑积水;向两侧生长则侵入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向下生长可凸向蝶鞍。

【影像鉴别】

(1)颅咽管瘤:常发生于鞍上,大多有明显囊变与钙化,且一般发病年龄较小。

(2)鞍结节脑膜瘤:平扫信号较均匀,多明显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鞍结节脑膜瘤一般伴有蝶鞍的骨质改变,垂体正常或受压。

【特别提示】

垂体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MRI对垂体微腺瘤的显示优于CT,直接征象是T1WI上垂体内的低信号灶,动态增强检查更为明确。

(四)听神经瘤

左侧听神经瘤:左桥小脑角区肿块,呈大片状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改变,内见较大片状囊变信号区,增强扫描肿块实质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MRI表现】

(1)位置与形态:位于桥小脑角区,与硬脑膜呈锐角相交,为圆形或分叶状。

(2)肿瘤信号:较小实性肿瘤呈等T1和长T2信号,较大肿瘤信号不均匀,中心囊变区呈长T1和长T2信号,肿瘤易发生囊变是听神经瘤的特征之一。

(3)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瘤体较小时仅限于内听道内,肿瘤较大时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可占据邻近的桥小脑角池、环池,第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伴梗阻性脑积水。

(4)增强表现:肿瘤实性时呈均匀强化,坏死囊变时呈环形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影像鉴别】

(1)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脑膜瘤有明显均一强化并以广基与岩骨相贴,与岩骨间夹角呈钝角。

(2)胆脂瘤:胆脂瘤无强化,无内耳道扩大,DWI上呈高信号。

(3)三叉神经瘤:三叉神经瘤常发生于内耳道前方岩骨尖处,有岩骨尖破坏而无内耳道扩大。

(4)颈静脉球瘤:属化学感受器瘤,肿瘤富含血管与血窦,可引起颈静脉孔的扩大和颈静脉嵴、颈静脉管的侵蚀破坏,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呈长T1和长T2信号,有明显强化。

【特别提示】

听神经瘤是颅神经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为良性脑外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患侧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受损症状。MRI对听神经瘤的确诊率可达100%,CT检查不如MRI。

(五)颅咽管瘤

鞍上颅咽管瘤: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

【MRI表现】

(1)位置与形态:鞍上池类圆形或分叶状囊性占位。

(2)信号特点:肿瘤信号依成分不同而不同,T1WI可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

(3)增强表现:囊性颅咽管瘤呈环状强化,实性者呈不均匀或均匀强化。

(4)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肿瘤凸向鞍下可使蝶鞍扩大,向上生长者推压视神经及视交叉上抬移位,突入第三脑室可致梗阻性脑积水。

【影像鉴别】

(1)颅咽管瘤呈囊性,需要与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蛛网膜囊肿等疾病鉴别。

(2)颅咽管瘤呈实性,需要与生殖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动脉瘤、血管网状细胞瘤等疾病鉴别。

【特别提示】

儿童多见,多位于鞍上,绝大多数为囊性并瘤体或囊壁钙化,临床主要表现为高颅压、视力视野受损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改变。

(六)转移瘤

多发转移瘤:脑内见多个结节状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灶,其周围见较大片状水肿区;增强扫描结节呈现较明显强化。

【MRI表现】

(1)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区的多发圆形或卵圆形病灶。

(2)平扫多呈长T1低信号及长T2高信号,信号可不均匀,瘤内有出血时呈高信号。

(3)病灶占位效应明显,周围常有明显指状的脑白质水肿区。

(4)增强扫描后肿瘤有明显强化,呈结节状、环形、花环状强化,有时内部可见不规则小结节。

【影像鉴别】

(1)多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病灶大多数较大,边界不清,坏死多见。不易鉴别,注意有无原发灶有助于鉴别。

(2)多发性脑脓肿:脑脓肿多呈环状较均匀薄壁强化,灶周水肿较轻,常有感染病史,通过治疗随访可见病灶好转或消失;而转移瘤多呈结节状及环状强化,灶周水肿较重,一般有原发肿瘤病史。

(3)原发性淋巴瘤:一般MRI T2WI呈等或低信号,很少坏死。

(4)单发转移瘤可与胶质瘤及脑膜瘤相似,但在有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中,应首先考虑转移瘤。

【特别提示】

(1)中老年人多发,多自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原发灶经血行转移而来。

(2)转移部位以幕上多见,一般为多发病灶,位于皮白质交界区,灶周水肿明显。

(3)肿瘤中心常发生坏死、囊变及出血,少数见肿瘤内钙化。

(七)室管膜瘤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有明显强化,内见囊变信号。

【MRI表现】

(1)位置与形态:多位于脑室系统内,以第四脑室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2)信号特点:室管膜瘤在T1WI为低或等信号,在T2WI多为高信号。肿瘤常有囊变。

(3)增强表现:室管膜瘤多有明显强化。当发生室管膜下转移时,侧脑室周边部可见局灶条状异常强化。

(4)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第四脑室内室管膜瘤较大时,可使脑干前移、小脑蚓部及小脑幕上移;第三脑室内室管膜瘤易致梗阻性脑积水;侧脑室的室管膜瘤多位于室间孔附近,常引起单侧或双侧脑积水。

【影像鉴别】

发生于脑室内的室管膜瘤需与胶样囊肿、脉络膜乳头状瘤、脑膜瘤等鉴别。

(1)胶样囊肿:胶样囊肿位于第三脑室前部、室间孔部位,T1WI为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边缘光滑,无明显强化。

(2)脉络膜乳头状瘤:脉络膜乳头状瘤常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可致交通性脑积水,T1WI为低信号,有时与脑脊液信号难鉴别,呈明显均匀强化。

(3)脑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T1WI为等、低信号,T2WI多为等、高信号,有均匀强化。

【特别提示】

小儿及青少年好发,多位于第四脑室,肿瘤有明显强化,常有脑积水。

(八)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小脑蚓部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内可见囊变区,有明显强化。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并向前上移位。

【MRI表现】

(1)位置与形态:多位于小脑蚓部呈类圆形,边界清楚。

(2)信号特点:髓母细胞瘤在T1WI上为低信号,在T2WI上多为等或高信号。肿瘤常有囊变。

(3)增强表现:髓母细胞瘤多有明显强化。MRI可显示沿脑脊液种植转移灶。

(4)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第四脑室受压变形或消失,并向前上移位可使脑干前移,常伴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影像鉴别】

(1)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起源于小脑蚓部,使第四脑室受压变形或消失;而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内,使四脑室扩大,肿瘤后方可见残留的第四脑室腔隙。

(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儿童,位于小脑半球,多呈囊性,增强后呈环形强化。髓母细胞瘤少数位于小脑半球,呈实性,而坏死囊变少见,增强后呈均匀强化。

【特别提示】

肿瘤在儿童主要发生于小脑蚓部,容易突入第四脑室;成人主要发生在小脑半球,肿瘤浸润性生长,囊变、出血及钙化少见。有明显强化,易出现脑脊液转移。

(九)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第三脑室后部类圆形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有明显强化;左侧侧脑室前角局部室管膜区见条片状明显强化灶,提示为室管膜瘤室管膜下播散病灶。

【MRI表现】

(1)位置与形态:常见的部位为中线区域,包括松果体区及鞍区;基底节区及丘脑区是少见的发生部位;位置不同形态不同,可以呈现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2)信号特点:生殖细胞瘤在T1WI上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2WI上多为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常有囊变。

(3)增强表现:多呈现花环样或不规则形明显强化。MRI可显示沿室管膜及脑脊液的种植播散灶。

(4)邻近结构压迫与侵犯:当生殖细胞瘤发生于松果体区时,会在MRI矢状位显示中脑导水管受压的程度,第三脑室及侧脑室会出现梗阻性脑积水征象。

【影像鉴别】

(1)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区的生殖细胞瘤需与松果体细胞瘤鉴别。松果体细胞瘤的CT、MRI平扫表现与生殖细胞瘤相似,但其强化程度不如生殖细胞瘤显著;松果体细胞瘤内可见多发散在钙化斑点,而生殖细胞瘤多推挤钙化的松果体移位;松果体细胞瘤多见于女性患者。

(2)转移瘤:多发生殖细胞瘤需与转移瘤鉴别,转移瘤多见于成人,常有原发病灶,且通常为多发病灶,脑实质内转移瘤多伴有水肿,而生殖细胞瘤不易出现肿瘤周围水肿改变。

【特别提示】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常发生于30岁以前,15岁为发病最高峰年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而鞍区生殖细胞瘤则女性患者多见。有明显强化,易出现脑脊液、室管膜播散。鞍上池、基底节、脑室或脑实质其他部位同时有肿瘤病灶存在时要考虑生殖细胞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