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中最为独特、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气候变化敏感区、生态功能调节区和生物多样性高度集中区。三江源区的植被以湿地和草甸类型为主,这些植被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又被称为“生命的摇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下,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自然演变呈现不断退化的趋势。草地植被退化与沙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鼠虫害猖獗,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关系到区域和国家的生态安全,对全国乃至全球大气、水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退牧还林还草”工程和“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投资少、简单易行、见效快,围栏封育工程建设在三江源区作为当前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措施被广泛应用。然而,人类的这种外界干扰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怎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又如何?对高寒草甸生态过程与固碳蓄碳功能的影响又如何?是否存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固碳蓄碳能力与最适放牧强度或最适封育年限的最优平衡模式等?带着这些问题,课题组人员开展了长期野外调查和定位观测研究,获得了大量科研资料和研究结果。其根本目的在于认识既有利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的固定,又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放牧强度或者利用方式如何改进等科学问题,为制订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拙作在博士毕业论文“围栏与放牧对三江源区高山嵩草草甸植物形态、群落特征及碳平衡的影响”和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土壤呼吸时空变异特征的研究”(2012-Z-941Q)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感谢青海省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资金项目(2016-Z-928)、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团队”项目(CAAS-ASTIP-IGR2015-05)、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项目“青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评价”(2013-02)的共同资助与支持。
本书涉及实验研究工作得到了农业部玉树高寒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站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吴新宏研究员、丁勇博士、萨茹拉博士、李西良博士,青海大学芦光新教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曹广民研究员,李天才副研究员,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施建军研究员、德科加研究员、徐成体研究员等多位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感谢项目组杨予海教授、石红霄博士、邹华高级畜牧师、曹振民副教授、畅喜云副教授、张东杰教授、闫国苍副教授、颜昌兰硕士、贾晶婷硕士等多位同志的辛勤工作,以及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关心支持项目研究进展的杨广泉教授、叶超副教授、努果副教授、董永森教授及学院党委副书记昝春明同志等,最后也感谢主审专家董全民研究员以及从未谋面,文中参考引用的作者和专家们,是你们的学术成果让我的研究更加充实。对于这些专家艰辛的劳动付出和无私的科学奉献精神,在此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鉴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还有许多理论和机理问题以及草地管理措施的评价仍然需要更多科学家们认真细致地探索发现,以臻完善。因笔者水平有限,其中许多观点和论述,不当之处难以避免。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和学者不吝赐教,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范月君
201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