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的
人们生育决策和退休决策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学者们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种角度对此做了大量探讨,每项独立的研究具有自己的侧重点。本书假设每个微观主体出于养老的考虑,在生育政策放松和退休政策改变的政策背景之下,思考如何安排和利用家庭养老资源来实现养老目的。本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从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家庭养老视角出发,来解释微观主体生育与退休决策背后的行为动机和思维过程。具体地来说,本书的研究是为了解释如下问题:考虑子女未来可能带来的养老收益,主体应该如何制定生育决策;考虑子女之间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主体获得的家庭养老效果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考虑家庭代际关系可能给自己带来的养老支持,主体将如何选择退休时点。
(二)理论及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关于生育、退休、养老等问题,宏观整体层面的研究非常丰富,但是关于微观个体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便于微观决策理论的扩展,探讨微观个体的心理与行为基础,从家庭养老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主体生育与退休决策背后的制定机理。同时,从微观主体行为的视角切入,对把脉“单独二胎”政策、延迟退休等人口政策的社会影响及实施效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基于生育动机的理论研究,将子女看作教育投资的载体,便于在内生生育决策模型中引入家庭养老不确定性,从而在理论上给予微观主体养老决策制定机制一个合理的解释。
(3)深入剖析了子辈与父辈代际转移关系、孙辈与父母代际转移对主体退休时点选择的影响,对家庭转移支持研究做出了理论扩展。
(4)以往对于家庭代际转移的研究,集中于对父母和子女群体之间纵向的代际关系讨论。本书深入到子女群体内部,考察不同子女赡养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加入这个因素后再来探讨主体依靠子女转移的家庭养老效果,由此对家庭代际关系做出了更为全面的理论拓展。
2.实践意义
生育、退休与养老作为人生经历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件大事,事关每个人的生活。而家庭养老在中国有着深远的传统文化基础,至今仍是中国老年人主要依靠的养老方式。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后,家庭养老功能确有一定程度的削弱。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以养老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家庭养老应该为社会养老提供强有力的补充。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延迟退休年龄在即,或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复苏和强化提供契机。事实上,整体之下是每个鲜活的个体,政策的制定需要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但也需要考虑到与个体的激励相容,从个体选择探寻整体出路是政策设计的合理路径。尤其像生育、退休这类与个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政策,能否给个体充分的选择权,是评价政策好坏的很重要的标准。对微观个体决策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政策实施的效果。另外,“单独二胎”政策已经出台、延迟退休政策推行也初见端倪,每个个体也具备了选择和调整生育数量和退休时间的操作空间,较比之前的人口政策条件,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来讨论中国的个人生育和退休决策问题变得更有实践价值。基于此种考虑,本书主要从家庭养老视角切入,对微观主体养老决策进行探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章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来评价主体对子女教育投资收益和风险的预期,从而建立主体意愿生育数量与教育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随后在研究预期子女家庭转移程度如何影响教育投资水平时,采用工具变量法(2SLS)深入分析回归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内生性问题。
第四章应用Heckman选择模型,从物质层面上研究子女收入不均衡程度对于他们给父母提供家庭养老转移的影响;采用有序Probit(order Probit)从精神层面上研究子女收入不均衡程度对于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第五章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工作持续的时间,即久期数据(duration data),并且数据存在右归并(right censoring)特点,即无法判断2011年后主体的退休情况,因此可以采用其相应的分析方法——久期分析,又称为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
(四)研究思路
图1-10 本书研究思路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