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主体养老目的的生育与退休决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研究主题和具体研究内容

(一)研究主题

中国人讲究“颐养天年”,渴望在自己晚年时期享受“天伦之乐”,“养老”是每个人到达一定年龄阶段后都会经常思考的人生问题。因此,尤其是在中国老龄化正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老年人养老资源是否充裕、养老途径是否畅通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福祉的重要问题。

然而,中国社会目前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老龄化加剧造成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巨大压力,劳动力资源萎缩使得养老金收入减少,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使得养老金支出增加,财政因此受到“双重打击”而不堪重负。究其深层次原因,中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了人口出生率水平,并且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育意愿发生了由高到低的根本性转变,这些都使得中国目前的低生育水平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而造成了人口年龄结构急剧老化的现实。近几年来,中国社会越来越认识到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低生育率水平持续的危害性,因此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人口政策,如“单独二胎”政策,以及正在酝酿之中的延迟退休政策,正是为了缓解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养老压力,可谓是大势所趋。这些政策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效果等问题,目前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争议的焦点。

本书并不研究直接评价两项人口政策在宏观层面带来的政策效果和影响,而是关注于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在人口政策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微观个体掌握了更多的自主决策空间。那么,个人是否会利用政策契机改变自己的生育与退休决策,以期更好地满足养老需求?可以说,与中国以往的人口政策条件相比较,新的政策转变使得对中国人生育与退休决策的研究变得更有价值。

事实上,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方式至今仍是中国老年人最主要依靠的养老方式,可以作为社会养老最有益的补充。然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所造成的家庭结构改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迁,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逐渐弱化或者受到阻碍。如今,生育控制政策的放松以及退休年龄制度的转变,恰恰能够给予每个微观个体重新思考、修复和发挥家庭养老功能的机会。所以,本书将家庭代际关系和家庭养老功能作为核心切入点,分别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假设条件下,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代际互动行为的形成机制以及家庭养老决策的思维过程,研究个体是如何基于对家庭代际关系和家庭养老途径的考虑,而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养老的生育和退休决策。

(二)具体研究内容

本书借助于CHARLS数据库中微观个体的数据,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切入视角,紧紧围绕代际关系展开研究,深入剖析微观主体依靠子女来实现主要养老功能的思维过程,以及家庭代际转移的模式、程度和效果。研究在生育政策放松和退休政策改变的条件下,对家庭养老途径的考虑以及子女家庭养老支持程度如何影响主体基于养老目的的生育数量决策和退休时点选择。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三章基于养老视角,建立了微观主体的内生生育决策模型,探讨了收入水平、主体对家庭养老支持程度的预期及对教育投资收益和风险的感知对其生育与教育决策的影响。关注点在于,考虑未来获得子女养老收益的可能性,微观主体如何在生命周期中,将资源在三条养老途径中进行分配,从而通过做出理性的生育决策以实现养老目的。

第四章利用CHARLS 2013数据,对家庭中子女养老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引入子女间收入不均匀程度的度量,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重点分析子女之间的责任分散效应与合作加强效应对于父母养老的影响。关注点在于,通过剖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刻画主体依靠家庭养老途径的养老效果。

第五章基于微观个体,探析了隔代抚育与子女养老对主体退休决策的影响,并采用CHARL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关注点在于,将家庭代际关系引入对主体退休时点选择的探讨之中。

第六章对基于时间偏好不一致的非理性视角下的养老退休决策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以便为未来的研究拓展思路。关注点在于,行为经济学理论方法对于微观主体养老退休决策的研究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