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财富指数的测算与结构分析
依据新时代高质量财富指数的三大维度,结合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将分别统计1997—2017年中国及各省份的人力资本财富、物质资本财富和自然资本财富值。虽然各类财富的计算方法并不一致,但其最终都能够转换成为以货币计价为标准的财富核算值。因此,在最终各类财富值的计算中,我们均按照可比价折算到以1997年为基期的实际财富水平。
4.3.1 人力资本财富测算:基于J-F终身收入法的总体估计
对于人力资本财富的测算,目前主流的方法主要包括四类:一是测度人力资本财富的成本法(Kendrick,1976),其思路类似于物质资本测算的永续盘存法,即将人力资本存量看作初始存量加总投资减去折旧;二是收入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Jorgenson和Fraumeni(1992)提出的J-F终身收入法,其主要思路是把人力资本存量看作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收入流的净现值;三是未来收入余额现值法,主要是由世界银行在1995年提出的,其主要思路是把人力资本存量看作当前试点人口在生存剩余年限所能得到的未来收入贴现值减去人造资本价值和土地价值;四是人力资本特征法,即将人力资本形成中的某些核心指标作为人力资本的测度,典型的如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法等。
我们主要基于J-F终身收入法来对人力资本财富进行计算,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计算人力资本产生的未来效益,具备充分的理论基础。该方法假设人力资本可以在市场上交易,那么交易价格就是用预期生命的未来终身收入来衡量。运用终身收入法计算人力资本财富首先要解决个人当期收入的估计,主要思路是以经典的Mincer方程(Mincer,1974)为基础,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库,运用OLS方法估计国家层面的个人当期收入,进一步通过加入省级宏观经济变量来区分各省份的Mincer方程估计参数差异(1)。此外,使用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作为实际收入增长率的近似值来预测未来个人收入,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和抽查数据,估算各省份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连续人口数。
此后,按照年龄把生命周期分为5个阶段(2),基于生存率、升学率和就业率,采用倒推方式估计预期未来收入现值。如对于完全工作阶段(25~59岁)的群体而言,其终身收入计算为:
其中,mi代表预期未来终身市场劳动收入,sr为存活率,ymi为该群体当年年收入;下标y,s,a,e则分别代表年份、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G为实际收入增长率,R为折现率。该式说明,t年a岁的人在t+1年的人均收入等于t年a+1岁相应人群的未来终身收入mi与(1+G)的乘积。
在此基础上,一个地区总人口的预期未来终身收入MI(y)也就等于个人预期未来终生收入与总人口数的乘积,即有下式:
李海峥等(2010)依据此方法对中国1990年以来各省份的人力资本进行了测度分析,并分别计算出了名义人力资本和实际人力资本存量。我们参照李海峥等(2010)的研究,计算出以1997年为基期的中国及各省份人力资本财富值,并按照各省份人口数计算出代表性年份的人均人力资本财富值,结果如表4-1所示:
表4-1 1997年以来中国及各省份人力资本财富(总量和人均)的增长情况
续表
根据表4-1所示,2017年我国实际人力资本财富总量为104.05万亿元,而人均人力资本财富值达到7.49万元,相比较1997年而言,总人力资本财富和人均人力资本财富分别增长7.84%和7.16%。从各省的情况来看,总量人力资本财富排名前5的广东、山东、北京、江苏和河南分别达到9.72万亿元、7.36万亿元、7.32万亿元、6.72万亿元和6.20万亿元,而人均人力资本排名前5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分别达到33.72万元、17.93万元、17.86万元、10.49万元和8.70万元。从年均增长率来看,1997—2017年,总量人力资本财富年均增长最快和人均人力资本年均增长最快的均是北京、天津和江西3个省份。总体来看,无论是人力资本财富总量还是增长速度,东部地区相比较中西部地区而言都占据明显优势。
4.3.2 物质资本财富测算:基于永续盘存法的总体估计
物质资本一般用固定资本存量来表示。本章采用永续盘存法按1997年不变价格计算各省份的资本存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代表年份,Kt和Kt-1分别指第t年和第t-1年的资本存量,δt指第t年的资本折旧率,It指第t年的资本形成额或当年投资额。
对于基年物质资本存量K0,本章采用1997年的物质资本存量作为初始物质资本存量的值;对于当年投资I的选取,采用当前大部分学者的做法,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的I数值,从国家统计局网站获得历年分省份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将历年的物质资本存量折算到1997年的可比价水平,历年分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以从国家统计局网站获得;对于折旧率δ,不同学者的研究对折旧率的选取差异较大,本章采用张军等(2004)9.6%的折旧率。结果如表4-2所示:
表4-2 1997年以来中国及各省份物质资本财富(总量和人均)的增长情况
续表
根据表4-2所示,2017年我国实际物质资本财富总量为164.78万亿元,而人均人力资本财富值达到11.87万元,相比较1997年而言,总人力资本财富和人均人力资本财富分别增长18.87%和18.13%。从各省的情况来看,总量物质资本财富排名前5的山东、江苏、广东、河南、浙江分别达到13.74万亿元、13.17万亿元、13.17万亿元、11.18万亿元和8.83万亿元,而人均物质资本财富排名前5的天津、内蒙古、上海、北京、青海分别达到30.60万元、20.64万元、20.12万元、19.81万元、18.35万元。从年均增长率来看,1997—2017年,总量人力资本财富年均增长最快和人均人力资本年均增长最快的均是西藏、内蒙古和广西3个省份。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物质资本财富更大,但西部地区在近20年中物质资本财富增长更快。
4.3.3 自然资本财富测算:资源预期收益的永续折现法
自然资本财富,从性质上划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林牧渔类等生产性自然资本,另一类是矿藏类非生产性自然资本。我们参考李钢等(2014)的研究,采用资源预期收益的永续折现法,将两类自然资本分别计算并进行加总。
(1)生产性自然资本
对于农、林、牧、渔等生产性自然资源,本章用资源数量乘以单位资源的价值来估算,采用相关资源预期收益的永续折现法来估计其价值,具体算法如式(4-4)所示:
其中,Wij为第i个地区第j年某项生产性自然资源的财富价值;Tij为第i个地区第j年某项生产性自然资源的资源总量;Rt为未来第t年某地区农、林、牧、渔业单位资源的当年毛利;r为折现率。
对于毛利Rt,本章假设相关资源1997年及后续年份的预期收益率保持不变,采用李钢等(2014)计算的中国农、林、牧、渔业的销售毛利率,其中农业27.93%、林业76.09%、牲畜饲养放牧业19.60%、渔业25.37%和海洋渔业34.71%,某地区当年农、林、牧、渔业的产值与销售毛利率的乘积即为当年该地区农、林、牧、渔业的毛利;折现率使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建设部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2006)中的社会折现率的参考值8%。
农业资源的总量数据取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分地区历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林业资源的总量数据取《中国统计年鉴》中分地区历年的森林面积,其中1997年和1998年有全国总量数据,但缺分地区的数据,本章根据1999年各地区森林面积占比分配到各地区;渔业资源的总量数据取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公布的历年分地区的水产品养殖面积和海水养殖面积,二者相减即为淡水养殖面积;牧草地资源的总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分地区历年牧草地面积,对于缺失的1997—2003年分地区数据,由于牧草地面积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本章借用2004年的数据补足。
(2)非生产性自然资本
对于矿藏资源等非生产性自然资本历年资源储量的价值,借鉴永续盘存法估算包括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在内的1997—2017年各省份自然资源的储量价值,具体算法如式4-5所示:
其中,St-1为某地区第t-1年的矿藏资源储量完全开采出来后的市场价格;St为第t年该地区矿藏资源储量完全开采出来后的市场价格;Pt为第t年采掘业的总产值(折算到2017年价格水平)。
对于非生产性自然资本的价值估算,借鉴用由相关资源的市场价值减去开采成本所得的租金来表示其影子价格,本章用开采当年储量的预期净收益来估算非生产性自然资本的价值,其中预期净收益以利税总额代替,具体算法如式(4-6)所示:
其中,Vt为某地区第t年的矿藏资源储量的财富价值;St为第t年该地区矿藏资源储量完全开采出来后的市场价值;P2017为2017年采掘业的产值;I2017为2017年采掘业利税总额。
对于矿藏资源2017年资源储量的市场价格,由单位资源2017年的价格乘以其资源储量计算而得。2017年中国各省份矿藏资源的储量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得到,相关资源的2017年的单位价格由《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相关资源2017年的工业总产值与产矿量的比值求得。历年各省份开采的矿藏资源的价值用1997—2011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在内的采掘业的产值代替,2012年之后由于无工业总产值则用工业销售总值代替。其中,《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有少量年份的数据缺失,对于缺失的数据本章采用等比插值法补足,再用采掘业价格指数将其折算到2017年的可比价格水平上去。由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没有采掘业的利税总额,从《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获得2017年采掘业的利税额I2017,为了使数据的统计口径保持一致,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采掘业产值与《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的采掘业产值的比值来调整2017年采掘业的利税额I2017。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3所示:
表4-3 1997年以来中国及各省份自然资本财富(总量和人均)的增长情况
续表
根据表4-3所示,2017年我国实际自然资本财富总量为143.20万亿元,而人均自然资本财富值达到10.31万元,相比较1997年而言,总自然资本财富和人均自然资本财富都出现了下降,分别下降0.01%和0.63%。从各省的情况来看,总量自然资本财富排名前5的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四川分别达到20.03万亿元、18.81万亿元、11.52万亿元、10.74万亿元和8.14万亿元,而人均人力资本排名前5的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分别达到558.06万元、179.56万元、79.21万元、47.13万元、19.54万元。从年均增长率来看,1997—2017年,31个省份中仅有14个省份自然资本财富实现了正增长,总量物质资本财富年均增长最快的是黑龙江、云南和吉林3个省份,但均未超过2%。而人均自然资本财富年均增长仅有11个省份实现了正增长,增长最快的是黑龙江、吉林、河南。总体来看,无论是自然资本财富总量还是增长速度,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特别是国土面积更大的省份占据明显优势。
4.3.4 全国及各省份财富指数的测算结果及对比
结合高质量财富指数三大维度的测算结果,我们将三类财富加总,计算得1997—2017年高质量财富指数,并计算出20年来全国及各省份的高质量财富年均增长率,并分别计算出各类财富在总财富中的占比,具体结果如表4-4所示:
表4-4 1997年以来中国及各省份高质量财富指数及其结构
续表
依据表4-4的测算结果可知,1997—2017年,我国高质量财富从171.67万亿元增长到412.02万亿元,20年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4.47%。而人力资本财富、物质资本财富和自然资本财富的占比则从13.42%∶3.03%∶83.54%变化为25.25%∶39.99%∶34.76%。从财富结构的变动来看,近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属于物质资本财富和人力资本财富共同驱动型,其中,物质资本增长对总财富贡献最大,在20年中对总财富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39%,其次是人力资本财富增长,在20年中对总财富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71%,而自然资本财富增长对总财富增长的影响为负,且贡献率仅有-0.09%。
从各省份的财富值及财富结构来看,2017年总财富排名前5的内蒙古、山东、广东、河南、江苏分别达到26.91万亿元、25.46万亿元、25.39万亿元、22.95万亿元和22.90万亿元,这5个省份中除内蒙古属于自然资本财富主导型省份外,其余省份均属于物质资本财富与人力资本财富共同主导型。从近20年来总财富增长速度来看,排名最靠前的天津、北京、浙江、上海、江苏分别达到13.10%、11.66%、8.06%、8.03%和8.00%,均超过8%,而从这几个省份的特征来看,均属于人力资本财富与物质资本财富主导型,特别是人力资本财富占比,分别高达36.12%、62.46%、36.82%、46.45%、29.3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总财富增长速度最慢的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和西藏,增长速度仅分别为0.51%、0.64%、0.71%、0.78%和0.89%,均低于1%。而从这几个省份的特征来看,均无一例外属于自然资本主导型,自然资源财富占比分别达到72.55%、57.76%、89.20%、74.43%和96.91%。因此,省份财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总财富增长速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质量的财富结构意味着人力资本财富在总财富中的占比更好,而高质量的财富也意味着更高的总财富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