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康霖文集:基础与前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漫谈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及制度安排

在中国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我们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结合习总书记在其他场合关于金融的讲话,他所说的“金融保障体系”,也就是对经济增长的保障体系,“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把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定位为:保障与被保障的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不是随便地颠倒金融与经济因果关系,而是对金融发展状况的理论升华。同时,它揭示了当代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正在起变化,在一定的时空中,已经起变化。变化总是承上启下的,变化需要有理论支撑。在这里,从回顾过去并展望未来的角度,漫谈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及其制度安排。虽然是漫谈,但是它蕴含着基础理论的探索。

一、经济决定金融的理论基础

经济决定金融,在经典作家和业内人士中曾经大体有三论:

1.分工交换论。它表明:银行制度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2.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论。它表明:在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与金融发生关系的人不同,换句话说,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才与金融发生关系,在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的地区,人们与金融发生关系密切;相反,不密切。

3.经济主体收支决定论。经济主体可分为家庭、企业、政府。经济主体有多大的金融活动空间,取决于他们的收支安排。收支安排的负债倾向,为他们的金融活动创造条件。当代,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政府靠负债管理,企业靠负债经营,家庭靠负债消费。这种倾向应当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在不同时期人们有不同的选择,它取决于人们的预期,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和后来有人提示的“明斯基时刻”也就是对社会负债状况的理性认知。

二、金融意识决定金融活动空间

经济主体有多大的金融活动空间,除取决于他们的收支安排外,还取决于他们的金融意识。

1.人们的金融意识强不强以什么去衡量?

人们的金融意识强不强主要以两个指标去衡量:一是有多少人买卖金融商品,即有多少人进入金融市场?从历史上观察,人们进入金融市场的时序有先有后,带有规律性。二是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一般说来,经济发达的地区,利率低,经济不发达地区,利率高。利率高低对人们的影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反映。如人们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敏感,表明金融意识强,相反,金融意识弱。一般说来,注意精打细算的企业和个人,对利率的敏感度强,相反,不注意精打细算的企业和个人,对利率的敏感度弱。

2.企业和个人金融意识强不强的行为表现

企业和个人金融意识强不强的行为表现集中在是否注意对自己资产的“三性”组合。“三性”组合的实质是关注变现能力,关注现金流。

3.金融意识的强弱也取决于宗教文化

美国有基督教文化,中国有佛教文化,阿拉伯有伊斯兰文化,不同的宗教文化,有不同的财富观、生存观、生活观、不同的价值判断,从而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其中包括金融,如阿拉伯世界认为利息是剥削。

三、金融作用于经济的不同视角

1.金融作用于企业经济过程的不同环节

企业经济过程从再生产来说,通常区分为:研究、开发、试行、投产、营销、服务等不同环节。金融在哪个环节介入呢?一般说来,企业经济过程处于正常运作后,金融才有条件介入,换句话说,在开发、试行阶段金融不宜介入。如某项技术的创新在不成熟以前,金融不宜介入。再如某个企业“走下坡路”时银行也不宜贷款。但现在的情况有变化,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银行支持企业重组。为什么会这样做?个中之理在于:金融要为别人承担风险,分散风险;金融要推动优化经济结构、经济过程。

2.哪些行业需要外部融资,哪些行业不需要外部融资?

行业可粗分为物质产品生产流通领域与非物质产品生产流通领域:还可细分为采掘业、加工业、基本建设、农业、服务业等。过去看要不要借助于金融中介外部融资,主要看这个领域有没有现金流,有没有回报。但在有现金流的条件下,任何资产都能证券化,在有增值的条件下,任何资产都有回报,只是时间长短,能力大小的问题。有些事物,比如学生在学习期间没有现金流没有增值能力为什么银行还要搞助学贷款呢?这应当叫做人力资本投资或人力资本贴现,投资应当有回报,贴现是为了增强现金流。

考察一个经济体需不需要借助金融中介外部融资,应考察以下因素:①资本结构,所谓的资产负债率高低是资本结构状况的反映;②利润的有无和大小,这当中要关注显现的和隐性的;③原材料和产品储备周期,这取决于销售和现金回流的过程时间;④新兴业务发展;⑤债权债务关系的运作,即取决于资金长短,会不会断裂。在我国,有些企业资产负债率很高,是技术因素还是体制因素?我国某些企业投资建成后没有运营资本,全靠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不能不高。在我国,有些企业如烟、酒业利润很高,为什么还要向银行借款,这只能从上述因素中去寻找答案。

国外经济学家如斯蒂格利茨研究过哪些行业需要更多的外部融资,哪些行业不要依赖外部融资。结果表明:传统产业(如轻工业、烟草、皮革、陶瓷等)不需要依赖外部融资;新兴产业(如塑料、IT产业)需要依赖外部融资。

3.地区经济结构不同,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能量不同

还值得关注的是所有制差别与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张军2006年7月在《学术月刊》上发了一篇文章《中国的信贷增长为什么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指出原因是“更多的信贷配合于低效率的国有企业”。

他指出一个地区非国有企业获得的信贷越多,它们增长就越显著。他通过对29个省、市、区,跨度为15年的数据(1987—2001年)实证,得出上述结论。

他采用的办法是:将高贷款地区与高增长地区比较,将低贷款地区与低增长地区比较,发现都呈负相关。但将高增长地区与低贷款区却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在经济高增长的地区,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反而更低。值得关注的是:高贷款地区是怎么计算的?先计算每年各省贷款占GDP比重,并以这个指标作为参数,把29个省(市、区)分成“高贷款地区”和“低贷款地区”,然后与各省份的经济增长率相对照。结果发现,高贷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总体上显著低于低贷款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如浙江银行贷款占GDP比重低,但GDP增长较高;而辽宁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高,但GDP增长较低。

由于高增长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非国有经济支撑,所以银行贷款给非国有经济效率高,而贷款给国有经济效率低。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考察需要注意的是:①仅指银行贷款增长,不包括其他方式融资。②在实际当中有跨区贷款,这个因素怎么考虑?

四、考察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的自我见解

对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是作为两个对立的且相互关联的事物去考察,还是作为一个事物内部的结构去考察。如果是前者,则要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如果是后者,则要考察总体与局部的关系。

通常我们说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这里需要思考“决定”“反作用”的含义:谁决定谁,有主动的一方和被动的一方,如说经济决定金融,则经济是主动的一方,金融是被动的一方:“反作用”通常是被动的一方产生的效应,如说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则含有金融被动地产生对经济的效应的意思。主动——被动,含有时间序列因素,主动应当在先,被动应当在后,所以用“决定”“反作用”去描述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含有“因与果”“先与后”“主导与从属”的意思。如果用“互动”则没有或淡化了上述意思,“互动”含有相互推动、相互制约、“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意思。

通常我们说金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也就是把金融作为经济内部的构成去考察。考察事物内部的结构,要考察这一事物内部的结构状态、结构机制、局部与整体、各个环节的关联等。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应分析它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我在《金融经济学》中,在剖析“经济决定金融”时,指出考察经济决定金融:一要注意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二要注意政府、企业、居民家庭,有多大的金融活动空间;三是注意社会成员的金融意识。这三个方面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历史地、社会地去看问题。这样的考察比较宏观、粗略、笼统。如果深入地考察这个问题,可做以下分解:即宏观经济与宏观金融、中观经济与中观金融、微观经济与微观金融。前者以全球或一个国家为考察对象:后者以一个地区为考察对象;再后以一个企业或一个家庭为考察对象。

1.以全球或一个国家为考察对象,经济决定金融的内容有:

(1)经济总量决定金融总量,如GDP的总量或消长的程度决定货币供给量的总量或消长程度;

(2)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金融运作的总的技术水平;

(3)经济制度、环境,决定金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比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金融发展创造了条件;

(4)经济政策包括政府的干预,调控决定经济增长等。

2.以一个地区作为考察对象,经济决定金融的内容有:

(1)发达地区经济为金融运用创造了宽松环境,如: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对金融机构展业的影响;

(2)欠发达地区经济对金融生长和发展的制约,如我国西部地区,对金融展业的影响;

(3)发展地区经济之间的经济联系,决定了金融的联系;

(4)发展地区与不发展地区经济的互补,决定了它们之间金融的互补。

3.以一个企业、家庭为考察对象,经济决定金融的内容有:

(1)一个企业、家庭的兴衰,决定了与之相关的金融机构的兴衰;

(2)企业和家庭的资产结构、状况和安排,决定了与之相关的金融市场的交易;

(3)一个企业、家庭的金融意识,决定了金融行为选择。

我在《金融经济学》中,在剖析“金融反作用于经济”时,概括了10个方面。这10个方面是以不同的角度描述金融的功能,而且均从宏观的角度描述,这样描述也嫌粗略,其中论述“金融交易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立足于企业、家庭,即从微观的角度描述,这样描述显得抽象。所以,金融怎样反作用于经济,还需要具体地、生动地考察。特别要注意发现新事物、新现象、新的途径、新的效果。

五、中国金融制度安排是从非正规金融逐步向正规金融演化的过程

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制度变迁导向作用,如中国股市的兴起,开始于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和个人。新制度经济学称为“初级行动团体”,中央政府只是在股市发展到相当程度并已有基本运行规则后,才介入股市,这表明非正规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是“从下而上”,而不是“从上而下”。正规金融一般是指由政府法规制度认可的金融活动,受政府金融制度的约束,又称为制度金融,最典型的范例是银行系统。非正规金融一般是指尚未由政府法规制度认可的金融活动,由于尚未受政府金融制度的正式约束,又称非制度金融,范例有私人借贷、抬会、合会等。

非正规金融的产生除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外,还有文化背景,如亲缘关系、邻里关系、同乡关系、区社关系等。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具有同一性和排斥性。同一性是指二者互补、互换共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排斥性是指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排斥、相互抵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负面效应。非正规金融的基础是非制度信任,即对他人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信赖,换句话说体现为人际信任。非制度信任依托于伦理、道德。所以要发展非正规金融,首先要强化人际信任,而人际信任的培育,一要靠道德,二要靠法制。道德的培育要靠凝聚力量和个人的示范力量。法制的培育要靠教育、舆论和惩罚机制。

在这里,我们侧重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讨论金融制度的安排:

(一)金融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

金融制度安排对经济增长有没有促进作用,国外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R. Levine(1997)认为有促进作用,主要是从金融机构的功能来说的,如动员储蓄、配置资源、提供服务(支付汇算)、实施公司控制等,通过这些渠道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

但有的人认为金融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它只是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持这种观点的早期的有凯恩斯主义者琼·罗宾逊(1952),近期的有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卢卡斯(1988),卢卡斯认为经济学家们夸大了金融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是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货币体系的作用会被人们的预期抵消)。认为金融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又有两种观点,即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哪种体系更优?认为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更优,较早的代表人物是约翰·希克斯。他在《经济史理论》中提出:蒸汽机之所以在英国而不是在别的国家制造出来,关键就在于英国有流动性较强的资本市场。流动性较强的资本市场,能解决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的转让。这样的转让使投资者能够选择、安排在什么时期持有最有利,什么时期转让出去最有利。所以,最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对新技术投资。

但有的学者如Demlruc Kunt & Levine(1996)对希克斯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会有碍经济增长。①资本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收入的替代效应,减少储蓄率”,储蓄率的降低,减少资本积累,从而影响经济。②资本市场的流动使投资具有不确定性,较多的不确定性对投机者有吸引力,较少的不确定性对风险厌恶者有吸引力。但也会降低他们对储蓄的需求,总的说来不利于储蓄。③股权市场的流动会影响公司治理。总之,流动性强的股市会导致投资者的近视行为,会弱化投资者的承诺。

(二)金融制度安排与技术创新

最早论述金融推动经济发展的是熊彼特,早在1912年在《经济发展现论》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创新,银行家对企业新技术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其后是经济史学家格中克龙(A. Gerschenkron),他于1962年提出银行在为工业化提供金融资源方面比资本市场更有效,因为银行在提供金融资源方面享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提出“以初级证券和次级证券为形式的金融上层结构,加速了经济的增长,改善了经济运行,也就是说,是把资本转移到经济体系中能取得最高社会收益的那个地方”。

知识经济的兴起,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引起了人们关注,金融在其中发挥着什么作用?有人认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是人力资本与风险资本的结合。美国风险资本的产生与独特的金融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是指在私募资本市场中各种基金的形成,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三)两种金融制度安排的比较

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构建的是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即投资者与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和银行与借款人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样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条件下,银行的运作有没有效率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信息的掌握程度,二是交易成本高低。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是否优于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主要看谁掌握的信息充分,谁的交易成本较低。

R. G. King和Levine(1993)对80个国家30年(1960—1989年)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发现金融中介的发展情况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存在强的相关关系,但没有证明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存在相关关系。

Allen Franklin(1993)认为银行提供“一元化审查”机制,金融市场提供“多元化审查”机制。照我的理解,所谓一元化审查机制,即社会对银行的运作好坏(绩效)的评价,只看存款—贷款,而社会对市场运作好坏的评价能从多方面,如市场价格、交易量、企业并购企图等。

Allen认为,针对不确定前景的新技术项目,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可以比银行发挥更好的作用。

Allen和Douglas认为,任何一种融资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都不是有效率的经济(2000年)。因为以某一种融资方式为主导就阻止了竞争性融资形式的建立,就会使融资没有效率。

T. Beck和R. Levine(2002年)认为过多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无论是哪一种金融体系都不会增长很快。他们认为金融结构与研发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运作相关性不大,因此不赞成把金融体系划分为两种,即使划分为两部分也无助于解释产业增长方式和资本的配置效率。

Marco Pagano(1993)认为,金融机构吸收的储蓄并非完全转化为投资,其中一部分构成了利差和经理人、交易商的佣金及其他费用,税收和准备金会减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而通过信息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引导资金流向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项目,这种功能无论是银行还是资本市场都具备。他还认为金融中介通过储蓄率影响经济增长,但如果缺乏竞争,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回报率更低。相对于完全竞争,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金融中介给投资者的利率更低,这就会使得储蓄率低。

参考文献:

[1] 曾康霖.曾康霖著作集续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 张军.中国的信贷增长为什么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J]学术月刊,2006(7):69-75.

[3] 曾康霖.金融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 曾康霖.按科学发展观发展金融事业需要多元化的金融制度安排[N]金融时报,2004-10-19.

[5] 曾康霖.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缺陷需要弥补——从以科学发展观发展金融事业谈起[J].金融研究,200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