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乐活节气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明

日期:西曆4月4~6日

太陽移至黃經15度。這天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也是干支曆辰月(三月)的開始。

「清明」,有謂取天清地明之意。到此時節,冬意已完全過去,春風清雨滋潤下的農作物茁壯生長,草木繁茂,大地生機勃勃。故傳統農業社會一直很重視「清明」。

這天也是國內、香港、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澳門則是其中一個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另一個是冬至)。

古代清明民俗多樣化,北宋·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即將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及汴河兩岸,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景象和優美自然風光,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是不可多得的市井民俗全景畫。

風俗

掃墓——

提起清明,很多人都會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唐代大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掃墓幾乎已成為清明的代名詞。清明掃墓祭祖的習俗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估計不會晚於唐宋年間。

而由於這掃墓祭祖的習俗,與道教為祖先及亡魂解冤拔罪的宗教信仰有共通點,故香港很多佛社道堂會於清明時節舉行大小不同規模的思親法會。法會期間,善信會為祖先設附薦牌位,薦祖超昇。

插柳——

清明在家宅門口插楊柳枝的習俗,現在仍然盛行。以往更會在清明時戴柳。戴柳的方式,是把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亦有將嫩柳枝結成花朵插於頭髻上,或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髻上,男女皆如是。民諺有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清明插柳戴柳風俗的來源眾說紛紜,其中之一是:古以清明為鬼節之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而柳被視為有辟邪作用,插柳戴柳也就是要辟邪,防止百鬼侵害。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踏春、放風箏——

踏春即春遊,古稱探春或尋春等。郊遊時在郊野草地上放風箏,是很適合的活動吧!古人不僅在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會放。他們會在風箏下掛上一串串彩色小燈籠,煞是美麗。

盪「秋千」——

清明盪秋千的風俗源遠流長。秋千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而改名。古代的秋千用大樹杈枝為架,再栓上彩帶製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結構。唐代,盪秋千已發展成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後來,清明節更一度稱為秋千節。

(按:秋千,亦作鞦韆,但並非簡體字、繁體字之別。歐陽修《蝶戀花》詞中即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之句。)

蹴鞠——

蹴鞠是古代清明時節的普遍遊戲。鞠是一種用皮革製成表皮、內用毛塞緊的球體。蹴鞠,指用足去踢球。

其他——

古代清明節的玩樂項目甚多,除以上各種之外,現在有些地區仍會辦「蠶花會」(祭蠶神、蠶娘花轎巡遊等)、拔河、鬥禽(鬥雞、鬥鴨、鬥鵪鶉等,本為寒食民俗)、畫節蛋(可吃)、雕蛋(供賞玩)等。隨着時代的演變,寒食節、上巳節部分儀式習俗,都已併入清明節中。

食俗

清明仔(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民間的一道傳統祭祖點心(墓粿),不同地方製作的會有所不同。客家人和香港新界圍村的青團稱為「清明仔」。

「清明仔」又名「雞屎粿」、「清明子」,是由雞屎藤葉、糯米粉、粘米粉及花生等蒸製而成。屬茶菓的一種。將切碎的雞屎藤葉煲煮後榨汁,加糯米粉(或粘米粉)、油、花生、糖、蔥等製成粉團,搓成小粒。再將六至八小粒黏在一起,放「金剛藤」葉上蒸熟而成。寓意兄弟團結。

「清明仔」是客家人清明掃墓用的「清明粄」之一。粄者,糕也,即用米製成的糕點。其他的客家「清明粄」還包括雞屎藤茶果、用艾草造的艾粄、用苧麻葉造的粗葉粄等。

用艾草汁液,還可做成其他形狀的茶果。廣東鶴山稱為「艾糍」。糍,泛指一類帶黏性的稻米食品。所用的底葉包括蕉葉、竹葉等。

「清明仔」製作技藝已被列入2014公布的「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之中。

吃潤餅——

潤餅即不經油炸的春卷,亦稱薄餅,流行於福建、台灣等地,是清明的主要應節食品。

潤餅的餅皮,一般以麵粉製成。餡料有葷有素,通常為紅蘿蔔、冬筍、椰菜(高麗菜)、豆乾、雞蛋絲、蝦仁、香腸、麵條等等,分盤上席,或炒成大雜燴。食時以薄餅皮包裹餡料和蔥、蒜、芫荽、米粉絲、海苔、炒花生末等,捲成圓筒狀,雙手握捧而食。現在的越南春卷與潤餅最為類似。

吃清明螺——

清明螺即「螺螄」,又名「方田螺」,是上海人、浙江人愛吃的食品。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日子。螺螄是時還未繁殖,螺肉最肥嫩鮮美豐滿,食法眾多,非常惹味。民間有「清明螺,抵隻鵝」的說法。

吃豌豆黃——

按北京習俗,「三月三」要吃豌豆黃。豌豆利小便、止渴,健脾胃。原為回族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宮廷豌豆黃是以上等白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呈黃色或黃白二色,細膩純淨,入口即化,味道香甜,因慈禧愛吃而出名。豌豆黃每當春季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

吃子推饃——

流行於山西、陝北一帶,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一個重約一斤。麵團中央包着雞蛋、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以麵團製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然後用猛火蒸之。圓形的「子推饃」專給男性享用;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嫁姑娘要吃「抓髻饃」。

養生須知

清明之際體內肝氣最盛,如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影響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還會做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多種疾病。此外,這段時間氣候變化大,冷熱無常,霪雨霏霏,容易誘發心血管及與血壓有關的疾病。掃墓時節,易令人觸景傷情,要儘量保持心平氣和,避免心情激動。宜穿着比較寬鬆的衣服,在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各種輕度鍛鍊。

飲食

古人習慣在清明節「寒食」,現在有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但並非任何人都適合吃冷食的,宜量力而為。這段期間,可多吃些蔬菜水果及護肝養肺養胃的食品。

當造蔬果

芥蘭、油麥菜、西洋菜、通菜(蕹菜)、莧菜、椰菜花、豆苗、芹菜、椰菜(高麗菜)、苦瓜、冬瓜、佛手瓜、桑椹、青梅、枇杷、本地士多啤梨(草莓)等。

日常宜吃(1)

魚類、蛋類、豆類製品、韭菜、白菜、蘿蔔、芋頭、菠菜、淮山等。還有當造和其他四季都有供應的新鮮蔬果。

飲食貼士

香港離島特產「膠菜」與「沙菜」

在清明前後青衣大戲棚旁的海味攤檔,往往有「膠菜」與「沙菜」出售。兩者都是香港各離島的特產,在長洲、南丫島、蒲苔島和各處漁民聚居處的攤檔均可買到。

膠菜,又名赤菜,本是紫紅色的,曬乾後呈啡色。學名「海蘿」,南方叫「膠菜」,北方俗稱「牛毛」,為一年生紅藻。喜生長在波浪衝擊、鹽度較高的外海巖礁上,大多是向光生長。含有瓊膠、多糖、無機鹽、鉀、鈉、鈣及多種微量元素。漁民從巖礁上採集,曬乾後出售。據說對飛滋及牙痛有顯著療效。一般以之煲湯或煲糖水。先清洗,水滾後將膠菜和片糖放入煲三至五分鐘即成,可清熱氣,治飛滋及牙痛。若加片糖和甘橘同煲三至五分鐘,謂可治喉嚨痛。膠菜加鹽煲三至五分鐘,據說有退燒作用。

膠菜。

「沙菜」則生長在海潮經過、具砂底的礁巖上,或攀附在其他種類的海藻上,較易採集。價錢比膠菜便宜,顏色較淺,多用來煲糖水,有清熱作用,但要煲長一點時間。

七十二候

清明之日「桐始華」(初候),又五日「田鼠化為鴽」(二候),又五日「虹始見」(三候)。

初候「桐始華」:據前人考證,這裏指的是白桐。白桐花開始盛放。

二候「田鼠化為鴽」:鴽,鵪鶉一類的小鳥,古稱「鷃」,有遷徙習性,喜潛入田野灌木草叢中活動。這是古人觀察動物生活習性時所記載的拙樸看法。古人以鼠屬陰類,認為陽氣盛則鼠化為鴽。其實是田鼠不見了,鴽鳥出現眼前。

三候「虹始見」:陰陽交會之氣,雨後可見彩虹。

二十四番「花信風」

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1) 以上飲食建議只就一般而論,因每人體質和身體狀況各異,有需要時請諮詢醫學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