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方艺术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情绪是什么?没有听说过……

06 中世纪艺术与乔托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艺术家已经能创作出像“断臂维纳斯”那样凸显人体之美的作品,而雕塑《拉奥孔》更是将人的情绪表达到了极致。但到了中世纪,这一切都被抹杀了,画中的人物相似,五官扁平,表情呆滞,完全没有灵气。伟大的古希腊艺术已经可以把人物处理得那么灵动飘逸了,为什么到了中世纪,反而越画越回去了呢?

我们已经了解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紧随其后的是一个在艺术史上非常特殊的时期——中世纪。

它有多特殊呢?

在它之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树立了西方美学的典范,在它之后的文艺复兴对后世西方近代艺术的影响超过300年。中世纪就硬生生地挤在这两座大山之间,卡了整整1000年。1000年是什么概念呢?在这1000年里,中国经历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直到明朝初年。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欧洲依然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而基督教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最大的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中世纪始于公元476年。当时最大的西罗马帝国灭亡了,被一分为二,这使整个西欧彻底陷入混乱,人们原本相信统治者能带给他们安宁和富足,最后却发现这只是一个奢望。在现实中找不到任何寄托的时候,人类就会迫切地需要信仰。

在基督教中,你只要信奉耶稣基督就能得到救赎,哪怕生前痛苦,死后也会有机会升入天堂,甚至获得灵魂的永生。这让已经对生活无所期盼的人纷纷投向基督教的怀抱,而教会的权力就在这时,凌驾于所有权力之上。

但是问题来了。当时的欧洲连年战乱,疾病横行,民不聊生,基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机会,导致大部分的欧洲人都是文盲,教义的传播受到很大阻碍。这要怎么办呢?

没关系,不识字可以看画呀。

就像我们现在教育小孩,肯定不是一开始就教他认识抽象的文字,而是先练习看图说话。传教者也发现了,与其大费周章地写一堆教义教规,还不如画些图让教徒们理解更简单有效。

中世纪最有名的作品,叫《面包和鱼的奇迹》。

这幅看起来呆滞死板的镶嵌画讲了一个简单却震撼人心的故事:耶稣用5个面包和2条鱼变出了无穷无尽的食物,喂饱了5000个辛苦劳作的男人。在这幅画中,人物样貌相同,表情和动作都很呆板,和古埃及的绘画一样扁平而程式化。按道理说,中世纪在古希腊之后,作品应该更为生动,怎么反而退化了呢?

究其根源,在中世纪,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传播教义。在基督教教义中有一条规定:禁止偶像崇拜。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你可以感受到他,但是你窥探不了他,所以不允许把神的形象画出来。

既要用具体的形象宣传教义,又不允许在教义里出现逼真的画像。折中的办法就是把人物形象画得呆一点,重点是要让民众通过故事感受到神的伟大,而不是画作本身优秀与否。在《面包和鱼的奇迹》中,那几个面包、几条鱼,或者是耶稣头上的光环等,都是有特殊意义的元素。艺术家就是用这种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来讲出完整的故事。而人物的表情、动作甚至是情绪都不需要体现。

《面包和鱼的奇迹》(The Miracle of the Loaves and Fishes

镶嵌画

这样的画法在中世纪延续了1000年之久,艺术似乎再也不会有所发展了。直到一位艺术家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局面。

这个人就是乔托。

这位被契马布埃发掘的绘画神童很快就跟着老师学会了程式化的技法,但他认为,画家不应该被它们束缚。于是乔托抛弃了传统的作画套路,离开了老师契马布埃的工作室。尽管他的作品还是为宗教服务,但他更喜欢观察自然。在他眼中房子是立体的,人是立体的,树也是立体的,他想把看到的真实画下来。

在意大利的帕多瓦阿雷纳教堂,乔托创作了30多幅壁画。

可是,墙壁终究只是一个平面,怎样才能在二维空间表现出三维的东西,让画面看起来更真实立体呢?乔托使用了一种被他称为“短缩法”的技巧,并注重对光线的把握,在适当的地方加上阴影,营造出空间层次感。

早于乔托的中世纪画家往往直接把背景平涂成金色或蓝色,房子最多也就是四边形轮廓再加上几个小方块作为窗户。但乔托却让城门占了画面一半以上的位置,还画出了城门外、城门及城门内三层空间。从此以后,西方绘画创作开始有了明显的体积感、空间纵深感和透视意识。

不过,如果只是技法上的突破,乔托恐怕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他最伟大的贡献还在于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

《哀悼基督》是乔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让中世纪画中的人物第一次有了表情。

《哀悼基督》是一个出现在《新约》里的故事:犹大背叛了耶稣之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在乔托的这幅《哀悼基督》中,面对至亲离世这样的苦难,每个人都会悲痛欲绝,神和凡人也不例外,他们围在死去的耶稣身边,都露出了痛苦的神情。在他看来,神和人是一样的,也有喜怒哀乐。从此,他把注意力从神的威严感转移到了对画中人物的情感表达上。

《金门之会》(Meeting at the Golden Gate

乔托·迪·邦多内(Giotto di Bondone)

1303—1305年

《哀悼基督》(The Mourning of Christ

乔托(Giotto di Bondone)

约1305年

圣母抱着耶稣的尸体,脸上是无尽的哀痛。她半跪着,深情地抱着死去的儿子

10个天使在上空哀号,有的捂着脸,有的敞开双臂,个个悲痛得无法自拔

远方山坡上有一棵半片叶子都没有的枯树,让画面显得更加凄凉

马萨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这些文艺复兴时期鼎鼎有名的艺术家无一不是乔托的追随者。他的“短缩法”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透视法”,他让艺术突破了当时的宗教限制,转而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自乔托起,西方绘画将目光重新投向人性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当宗教和神权的影响开始逐渐被削弱,人们的关注点从“神”回到了“人”身上,真实的情感得到了表达,美的作品才纷纷得以涌现。

意公子 说

有人把中世纪称为“黑暗时期”,不得不承认,对比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和人文光辉大放异彩的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的艺术几乎是人类的“败笔”。这段漫长的时光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为宗教服务。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宗教艺术几乎完全取代了世俗艺术,这才成为了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丑萌风格”。

但艺术创作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古希腊的灵动,古罗马的静穆,中世纪的呆板,文艺复兴的真实,巴洛克的华丽,洛可可的纤巧……艺术的魅力,不就在于它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