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伯雷与赫尔墨斯秘学(“经典与解释”第41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古典作品研究

从《左传》论春秋时代的谏诤制度

何 杨

[作者简介]何杨,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本文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左传》辞令的逻辑研究”(2012M511875)的成果之一。

谏诤或作谏争,意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的过失进行规劝。严格而言,谏、诤有别,如《荀子·臣道》云:“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1]不过,二字通常连用,共同表示规劝之义。

谏诤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纠正君主专制的弊端颇为有益。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对谏诤的探讨。例如,先秦两汉就有不少文献论及谏诤,偏重论述谏诤的重要性者,如《吕氏春秋·贵直论》前五篇、《孝经·谏诤章》等;偏重论述谏诤技巧者,如《韩非子·说难》、《鬼谷子》等;偏重论述谏诤之礼者,如《白虎通·谏诤》等;偏重收集谏诤故事者,如《说苑·正谏》等。其后,重要著述有唐代元稹的《论谏职表》和宋代苏洵的《谏论》,而宋代《册府元龟·谏诤部》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官常典》中的“谏诤部”和“给谏部”收录各家关于谏诤的论述和故事,最为详备。

现当代的研究往往将春秋时代的谏诤制度置于整个先秦时代之中,从而论述较为简略,且大同小异,缺乏深入探讨。[2]实际上,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皆有不同,笼统论说易于忽略各自特征。鉴于此,本文将以《左传》为主,专门讨论春秋时代的谏诤制度。选择《左传》,理由有二:其一,该书是最为可靠的春秋史料,如童书业在搜尽春秋史料后,认为《左传》最为真实,故其所撰《春秋史》主要依据《左传》;[3]其二,《左传》记载了大量谏诤事件,约有近两百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