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洪武权变

在锦衣卫历史上,李若琏绝对不是一位大人物。作为指挥同知,他的官阶不过从三品,也没有记诸史籍的卓绝功勋,但他拥有一段十分传奇的经历,死后还享有非同一般的殊荣。

李若琏原籍山东济南,其父李士茂是正六品锦衣卫百户,训子甚严。一日,李若琏犯了一点小错,他怒不可遏,竟想用棍子将儿子打死。万般无奈之下,年少的李若琏出走河南。不知是家学渊源使然,还是异乡际遇不凡,总之,他练就了一身不错的武艺,先是中了武举人,后又中了武进士。官授正五品锦衣卫千户之职后,他才回到老父跟前,老老实实地下跪叩头,涕泣请罪。李士茂老怀甚慰,免不了装模作样地训诫他一番,又勉励他要日日精进。

李若琏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若干年后,他晋升为锦衣卫指挥同知,主管专治诏狱的北镇抚司。他在任上兢兢业业,遭逢有冤情者,则反复陈情,多所开释。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蒙冤入狱后,他竭力为其辩解,故而得罪当道,被降职两级。但他对降职一事并不在乎,还笑称:“要俺拿人命来换升官的机会,俺不干!”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大厦将倾:这是李若琏所处的时代。但是,他可能不会有“生不逢时”的感慨,因为那个时代可以成就他和他的父亲都十分重视的美德——忠君报国。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北京外城。正值守崇文门的李若琏见大势已去,驰马到家,朝着紫禁城的方向叩了头,慨然曰:“平生忠孝怀庭训,肯教声名辱品题!”之后举火焚屋,全家殉国。《畿辅通志》,卷七十六。

上面这段史料出自清代官修地方志《畿辅通志》,其整体内容的可信度,至少得到三份清代官修史籍——《山东通志》(卷二十八)、《皇朝通志》(卷五十四)以及《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的支持。在乾隆皇帝确认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李若琏被列入“通谥‘忠节’诸臣”名单。《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三。

在《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李若琏并非唯一一位锦衣卫官员。正二品锦衣卫都指挥马国瑊,正三品锦衣卫指挥使萧偲、张养所、张国维、高甲、王朝相,指挥同知许达允、马献图,以及锦衣卫千户李国禄、高文彩、徐晤可等人,也在名单之上。其中,高甲和高文彩都是举家殉国。高文彩的表现相对又更为惨烈一些:据说,在穿上朝服自缢前,他还将投缳而死的妻妾以及子孙等十几人的尸首埋在宅第的后园。

试想一下,如果真的存在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明太祖朱元璋与这些殉国者见了面,那么,这位锦衣卫的创立者一定会动情地表达自己的欣慰之意。在此之前,因为不断听闻锦衣卫及东厂、西厂、内厂等相关机构的误国误民作为,朱元璋或许对锦衣卫的价值产生过怀疑,对自己创造了这个机构萌生过悔意。可是现在,见到这些殉国者之后,他大概会认为,以往的怀疑与悔意都不再重要了。

不过这位当过僧人的皇帝也可能完全无悔,如果他认识到这样一个最为寻常而又最为奇怪的规律:这个世界上出现过无数伟人,他们基于不同的现实,怀抱着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堪称伟大的目的,创造出许多至少自认为十分完美的思想、制度或者机构,但是因为人性与时势使然,在他们去世之后,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往往会沿着一条他们完全想象不到的轨迹发展。

锦衣卫就是这样一个机构。朱元璋及其辅臣们创设它的目的,起初只是让它履行仪仗职能。但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太祖本人及其继承者逐渐赋予它越来越多的权力。而锦衣卫在拥有了足够多的权力之后,又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或者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合作,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最终,它起到的作用,或者说它的发展轨迹,已经远远偏离了创始者的初衷。